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比较与启示:从英国创意阶层的崛起看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8-03-10 10:14

  本文选题:英国创意阶层 切入点:高校文化产业 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阶层的崛起促使其由老牌的"世界工厂"成功转型为新型的"世界创意中心",并在国际经济风云中独树一帜。其背后,英国创意教育功不可没。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起点低,与英国存在诸多差距。文章在研究英国创意阶层崛起的"前世"与"今生"以及其背后的推动因素——创意教育的基础上,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视角,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专业设置前瞻性不够、学科分类清晰度不够、高校人才供给力度不够、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性不够、高水平师资力量不够、"产学研"结合不够等"六不够",并从创新培养目标、优化教师队伍、优化课程设置、转变评价机制、实现"实践培养"、开展人才培训等六个维度寻求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creative industry and 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 have led to its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old "world factory" to a new "world creative center", which is unique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cene. Britain's creative education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Our cultural industry started late and started at a low starting poin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K and the United Kingdom.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ast life" and "this life" of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in Britain and the driving factor behind it, creat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analysis of the short boar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 is that the specialty setup is not forward-looking enough, the definition of the subject classification is not enough, the talent suppl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enough,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not scientific enough. The high level of teachers is not enough,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is not enough and "six insufficient", and from the innovative training goal, optimize the teaching team,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chang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realize "practice training" and to develop talent training are six dimensions to seek the innovative wa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cultural industr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基金】:2016年度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比较与启示:英国创意阶层的崛起与江苏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6YB22)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03期

2 李淑芳;;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及启示[J];当代传播;2010年06期

3 蒋述卓;;高校理应要为文化产业的创新作贡献[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甘春华;;借鉴英国课程设置经验 振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J];职教论坛;2010年03期

5 吕方;;世界文化发展与英国创意产业[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06期

6 罗兵;温思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训浩;苏绪林;谭银花;;基于城乡基层医疗和保健工作岗位高职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7年16期

2 马明国;薛智敏;张学铭;许凤;李勇;;高等院校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年04期

3 郭强;;比较与启示:从英国创意阶层的崛起看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07期

4 马新英;王建虎;;创新与反思:新疆高师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5 胡梅梅;杜红梅;;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探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7年06期

6 闫玲;赵春;;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年06期

7 史万兵;曹方方;;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能力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06期

8 曾君;姚丹;余丽霞;;国内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视角[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9 胡永强;赵锦辉;;高校图书馆“培养型”阅读推广研究与践行——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7年06期

10 朱思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17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智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学研究;2010年06期

2 王晋光;;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25期

3 邬大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论坛”上的报告[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杨东平;;关于“钱学森之问”的遐思[J];大学(学术版);2010年01期

5 徐静;胡晓梅;何静;;创意阶层理论的英国实践与批评[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6 李轶南;;它山之石:英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翟安英;石防震;成建平;;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模式的再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03期

9 陈新忠;董泽芳;;高等教育规律“三分法”探析[J];江苏高教;2008年02期

10 吕方;;世界文化发展与英国创意产业[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欣;;创意阶层的消费时代[J];人才开发;2010年10期

2 洪进;余文涛;杨凤丽;;人力资本、创意阶层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研究[J];经济学家;2011年09期

3 孙亮;;文化创意阶层研究的前沿与评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18期

4 李具恒;杜万坤;;“创意阶层”人力资本的“硬核”孵化[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6期

5 张琦璋;陈雪梅;;创意阶层的审美人格塑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胡社考;周冰毅;栗书军;;文化催生创意阶层[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洪进;余文涛;赵定涛;;创意阶层空间集聚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7期

8 段楠;;城市便利性、弱连接与“逃回北上广”——兼论创意阶层的区位选择[J];城市观察;2012年02期

9 李具恒;;创意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再认知[J];西北人口;2007年06期

10 张小玲;;创意时代人才培养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9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忷英;笪祖秀;;我国创意阶层的崛起及构建对策[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盛垒;;创意阶层、地理区位与城市经济增长——兼评Richard Florida的创意资本理论[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艳;;对中国文化创意阶层生成与发展的“人本”思考[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信东;呼唤创意阶层崛起[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肖信东;寻找中国的创意阶层[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常理;创意阶层:决定产业未来[N];民营经济报;2007年

4 资深报人、沪港澳文化交流总裁 姚荣铨;美国的“创意阶层”及其启示[N];文汇报;2011年

5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 邓智平 吴荣欣;正在崛起的“创意阶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金元浦;文化创意人力资本&创意阶层的崛起[N];财会信报;2005年

7 杜然;创意阶层的崛起与城市的复兴[N];经济观察报;2004年

8 金元浦;人力资本与创意阶层[N];民营经济报;2007年

9 礼谏;营造有中山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N];中山日报;2010年

10 创意人网站创始人 王刚;我国创意阶层是否崛起?[N];中国文化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梅萍;英国创意阶层形成和发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荣欣;中国创意阶层的空间流动[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2 李振华;上海市创意阶层休闲消费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92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592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5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