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中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TFP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2 11:26

  本文选题:高技术产业 切入点:全要素生产率 出处:《山东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组成部分,其发展近期更是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目标是能建成一批处在全球产业链高端层次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的“高”正体现在其产出的增长可以相对较少的依赖要素的投入而更多地靠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这里,生产效率指的就是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探索现阶段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应是未来经济转型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利用非参数的DEA方法测算出了2001-201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 Malmquist指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国内RD投入与国际贸易渠道的RD溢出是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并且市场化的制度变迁通过影响国内RD投入的配置效率对产业的生产效率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最后本文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is in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Manufacturing is the basic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ts development has recently been upgraded to the strategic level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goal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ou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o build a number of intelligent industries at the high end of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The high-tech indust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high" of the high-tech industry is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growth of its output can be driven by a relatively small amount of input from key elements and more by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fers to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enterprises. Exploring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should be one of the key points in the futur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non-parametric DEA method.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Malmquist index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2001 to 2013 was calculate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R D spillover between domestic R D inpu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chann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The degree change also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industry by influencing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domestic R D inpu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24;F27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维新,王茂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问题和主要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樊五勇;国外高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0年04期

3 彭新育,宋雷;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11期

4 樊五勇;高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国外经验与启示[J];软科学;2000年01期

5 刘安蓉,林玲;高技术产业成长环境的动力作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3期

6 路甬祥;发展高技术产业为建设创新体系做出新贡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年05期

7 陈谦;;面对“入世”南京高技术产业何去何从[J];改革与开放;2001年04期

8 童书兴;入世对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02期

9 察志敏,肖云,骞金昌;何谓高技术产业[J];中国统计;2001年09期

10 ;2000年中国十大高技术产业新闻[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庆国;;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陈敬燮;;校办高技术产业初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蔡莉;马淑文;;高技术产业初始规模形成机理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4 张诚;朱东华;赖院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监测分析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洪转;赵强强;;基于加权灰关联的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评价[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敏;;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张红梅;匡暑炎;闫慧杰;;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地区动态评价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庆;刘云;蒋海军;侯媛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姚梓璇;王铮;;我国高技术产业枢纽的区位选择[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杨蕙馨;王军;;高技术产业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路径[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世钊;明年高技术产业确定八大重点[N];法治快报;2006年

2 记者  郑红 通讯员  张伟深;高技术产业:上海经济“火车头”[N];解放日报;2006年

3 记者 张超柱 实习生 胡馨婷;高技术产业产值首破百亿大关[N];嘉兴日报;2006年

4 杨洁;我国高技术产业取得新成就[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5 王映;河南首批省级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挂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秦艳贞 余宽平;我市发布第二批60个创新型高技术产业项目[N];镇江日报;2010年

7 路向军(作者单位:天津市委党校);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依存关系[N];科技日报;2000年

8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曾志远 陈志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N];经济日报;2010年

9 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高新才;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长期战略[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10 记者 郭晓静;我市高技术产业 迈入发展快车道[N];重庆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箫迪;高技术产业生态位测度与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2 丁绪辉;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汪芳;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左莉;高技术产业二次孵化模式及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魏芳;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董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7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匡致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因素和产业聚群[D];暨南大学;2001年

10 刘志迎;基于效率理论的高技术产业增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翠红;高技术产业成长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菁;高技术产业区域技术生态位测度与实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邓小艳;高技术产业选择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及产业政策选择[D];山东大学;2007年

5 朱亚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刘新新;辽宁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朱荷;中国知识资本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实证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8 陈雅雯;高新技术产业R&D能力与绩效耦合协调程度评价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孙鑫;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杨荣;基于知识溢出视角的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01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601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7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