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本文选题:税收负担 切入点:产业升级 出处:《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产业升级成为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制造业面对成本优势渐失的必然选择。税收负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的产业导向,也深刻的影响着产业升级的路径。文章通过分析行业税收负担和产业升级之间的作用机制,随后以1995年至2012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5个行业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行业税收负担对于产业升级存在负面的影响,随着产业升级水平的上升影响力在增大。结合实证结果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对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税收政策的优化有些许的启示。
[Abstract]:Industrial upgrading has become the only way to optimize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face the gradual loss of cost advantage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level of tax burden reflects the industrial orientation of the country. I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ath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By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between the tax burden of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he paper takes the data of 5 industries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ies from 1995 to 2012 as samples. Using the fixed effect model of panel data, stochastic effect model and 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dustry tax burde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industrial upgrad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level, the influence is increasing.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this paper gives th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ax policy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分类号】:F812.42;F1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峗;李大明;邱世峰;;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1994~2007年——基于OECD的概念界定[J];学习与实践;2009年01期
2 刘志彪;产业升级的发展效应及其动因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黎晖;杨平宇;黄熙熙;;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2 杨青龙;刘双;;交易成本变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12期
3 许春;张晨诗;;技术引进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22期
4 王凯军;龙厚印;吴良良;石清;;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用电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效应[J];电力与能源;2016年05期
5 宋雨楠;;我国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J];经营管理者;2016年19期
6 万佳敏;高星;;金融发展与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6年15期
7 张彤;;价值链嵌入视角下的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升级[J];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05期
8 罗建强;汤娜;赵艳萍;;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服务衍生方案决策[J];工业工程;2016年02期
9 夏飞龙;;产业升级研究综述及展望[J];科技和产业;2016年03期
10 张丽丽;;工业税收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河南省税务学会课题组;钱国玉;;宏观税负结构分析及优化建议[J];税务研究;2007年12期
2 李波;;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测度与评判[J];税务研究;2007年12期
3 钟鸣明;;我国当前的宏观税负水平评析[J];税务研究;2007年12期
4 蔡玉平;;论我国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及实现途径[J];财政研究;2007年05期
5 李佳;;试析我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J];税务研究;2007年03期
6 高培勇;;中国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之谜[J];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维新,王茂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问题和主要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樊五勇;国外高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0年04期
3 彭新育,宋雷;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11期
4 樊五勇;高校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国外经验与启示[J];软科学;2000年01期
5 刘安蓉,林玲;高技术产业成长环境的动力作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3期
6 路甬祥;发展高技术产业为建设创新体系做出新贡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年05期
7 陈谦;;面对“入世”南京高技术产业何去何从[J];改革与开放;2001年04期
8 童书兴;入世对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02期
9 察志敏,肖云,骞金昌;何谓高技术产业[J];中国统计;2001年09期
10 ;2000年中国十大高技术产业新闻[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庆国;;中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陈敬燮;;校办高技术产业初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蔡莉;马淑文;;高技术产业初始规模形成机理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4 张诚;朱东华;赖院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监测分析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洪转;赵强强;;基于加权灰关联的高技术产业科技活动评价[A];第16届全国灰色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敏;;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陕西省为例[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张红梅;匡暑炎;闫慧杰;;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地区动态评价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庆;刘云;蒋海军;侯媛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姚梓璇;王铮;;我国高技术产业枢纽的区位选择[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杨蕙馨;王军;;高技术产业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路径[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上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世钊;明年高技术产业确定八大重点[N];法治快报;2006年
2 记者 郑红 通讯员 张伟深;高技术产业:上海经济“火车头”[N];解放日报;2006年
3 记者 张超柱 实习生 胡馨婷;高技术产业产值首破百亿大关[N];嘉兴日报;2006年
4 杨洁;我国高技术产业取得新成就[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5 王映;河南首批省级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挂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秦艳贞 余宽平;我市发布第二批60个创新型高技术产业项目[N];镇江日报;2010年
7 路向军(作者单位:天津市委党校);高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依存关系[N];科技日报;2000年
8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曾志远 陈志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N];经济日报;2010年
9 甘肃省社科联副主席、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高新才;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长期战略[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10 记者 郭晓静;我市高技术产业 迈入发展快车道[N];重庆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箫迪;高技术产业生态位测度与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2 丁绪辉;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闫超;基于耦合理论的高技术产业金融供给侧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汪芳;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左莉;高技术产业二次孵化模式及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魏芳;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董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8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匡致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因素和产业聚群[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翠红;高技术产业成长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菁;高技术产业区域技术生态位测度与实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邓小艳;高技术产业选择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伟;高技术产业的经济学特性及产业政策选择[D];山东大学;2007年
5 朱亚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孙超;基于因子分析和三阶段DEA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新新;辽宁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韩娇艳;陕西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杨萌;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10 薛智键;基于窗口DEA及Malmquist指数的贵州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09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60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