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江苏产业结构与高校本科专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16 08:40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江苏及时抓住全球技术产业竞争格局变革的机遇,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方向,聚焦技术前沿、产业高端,坚持统筹推进、创新驱动、政策倾斜、示范引领,开始重抓新兴产业的倍增计划、“十二五”规划推进“十三五”规划和十大产业推进方案的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呈现出高成长、宽领域、大规模的鲜明特征,正在成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引领力量。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自高校扩张招生以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我国社会培养了更多更加富有特色性的专业的人才。至2016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在继续扩张,满足了如今社会上对高等教育事业日渐旺盛的需求,但是从教育上说,已经从从前的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时代迈向了“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就愈发的严峻。但是究其就业问题的根本,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完善或许才是目前大学生就业严峻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结构如何进一步进行优化改善,是如今的政府部门与高校部门新的关注点,也是未来的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高校专业结构的要求,也是本论文内容研究的出发点。本论文主要紧扣住对专业结构与高校本科专业之间的适应性研究这个主题,首先对三次产业进行研究分析,并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些许分析,同时对高校本科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使用大量的数据图表对产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分析,其次对产业结构与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之间变动、趋势特征进行延伸分析,接下来对二者是否互相适应进行论证,从产业结构升级、高校本科专业供给结构这两个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层次的适应性分析,最后,通过对之前部分的研究分析,对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提出结论并作出相关建议,期望未来江苏产业发展能更加完善,江苏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贴合。
[Abstract]:After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he glob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came more and more active. Jiangsu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change of the competition pattern of the global technology industry in time, regard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as the key direction of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focus on the technological frontier. At the top end of the industry, they insist on overall planning, innovation-driven, policy tilt, demonstration and guidance, and begin to grasp the doubling plan for emerging industries again, and the 12th Five-Year Plan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Ten Industrial Propulsion plans.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growth, wide fields and large scale, which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leading forc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the province.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enterprise has obtained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since the university expands the enrollment, has trained more and more characteristic specialized talented persons for our country society. By 2016, the number of students enroll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has continued to expand, satisfying the growing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ociety today, but in terms of education, It has moved from the "elite education" era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popular education" era. In this contex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increasingly grim. However, the root of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s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the reform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hich may be the root cause of the serious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t present. Therefore, how to further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level, type and structure of talent training is the new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university departments, and is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stag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t is also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thesi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adaptability research between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undergraduate major. Firstly,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three industries, and makes some analysis on the high-tech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specialty is analyzed carefully by using a large number of data charts, followed by the changes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struc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rend features of the extension analysis, and then the two to demonstrate whether they adapt to each other, from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college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supply structure of these two factors for a deeper level of adaptability analysis, finally,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former par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lusion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hopes tha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Jiangsu will be more perfect in the fu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will be closer and closer.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2;F12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传忠,李建标;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作用[J];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2 ;安徽产业结构纵横向比较[J];安徽决策咨询;2001年04期

3 周叔莲,王伟光;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4期

4 刘景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论纲》评介[J];学术交流;2002年02期

5 庞红云;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6 王群;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思路(续)[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7 杨为众;;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辨析[J];内蒙古统计;2006年05期

8 胡刚;;云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实证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宋玲玲;;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7期

10 施碧月;;产业结构政策的条件、背景及其特点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如贤;成盛超;王毅;;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与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2 邹礼瑞;乔海迎;;产业结构转移机制及地区产业结构转移若干问题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3 戴锦;;生态化的产业结构[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马慧强;;山西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方正;周勤;;江苏和西部产业结构的衔接和互动模式[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梁少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广西产业结构的调整[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王晶;;一种基于需求的产业结构优化控制模型[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陈树文;袁方;;创新驱动在实现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应用[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9 孙利杰;;廊坊市加强“两个环境”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A];基于对接京津的科技创新与环首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王光;李久洲;;对廊坊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思考[A];基于对接京津的科技创新与环首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桂丽;培育产业结构调整主体 从源头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2 西江日报记者 袁绫 实习生 白凌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N];西江日报;2012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张淼;献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江淮时报;2014年

4 孙曙英;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才算合理[N];发展导报;2002年

5 臧斗尔;调整产业结构要多听群众意见[N];保定日报;2006年

6 广西大学商学院 张林;优化我区产业结构[N];广西日报;2007年

7 苗蓓;省政协调研产业结构优化[N];南通日报;2007年

8 孙红源 林静 作者单位:通化市房屋管理处;充分发挥品牌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N];通化日报;2007年

9 本报评论员;更新发展理念 调整产业结构[N];渭南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鄢来雄;以节能降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中国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凤波;我国铁矿需求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赵秀娟;低碳转型目标下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与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3 李西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4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5 贺丹;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汪朝阳;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江洪;自主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雪松;利用外资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10 姚德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倩;我国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高爽;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刘璐;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唐山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胡泽明;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段春莲;“泛珠三角”区域内云南省产业结构差异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陆道芬;八师石河子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杨露鑫;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8 姜江;东、中、西15省相对劳动生产率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9 贾明乐;日本O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10 蔡雪;我国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25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125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