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基于环境承载力的乡村产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03 12:42
【摘要】: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从单一的集体农业经济发展成为融合农业、工业、商业为一体的混合经济,乡村的产业也早已超越农业的范围。乡村发展的核心是解决乡村“生产发展”问题,关注产业发展的乡村规划方法体现了规划的引导作用。因此,明确产业问题对乡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高速发展的经济,同时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找到使环境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主要研究如下几方面内容:(1)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种不同类型的乡村,分析各类型乡村的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产业功能及产业问题。(2)具体阐述乡村产业发展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分类和选择、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产业空间模式探索以及产业与环境平衡发展,重点论述产业空间模式探索和产业与环境平衡发展。(3)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引入罗田县白莲河乡白杨坪村为例,探究乡村产业发展的具体过程以及产业与环境平衡发展的方式。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rural economy has developed from a single collective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a mixed economy that integrates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the rural industry has already exceeded the scope of agriculture. The core of rural development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production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industrial iss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is aggravated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 effective way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is fou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become our count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issue.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on the basis of read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are concluded, and the industrial typ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each type of villages are analyzed. Industrial function and industrial problems. (2) the content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industry, the choic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l, the exploration of industrial spatial model, an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introduces Baiyangping Village of Bailian River Township in Luotian Coun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oncret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and the way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先进;邱映贵;;乡村旅游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11期

2 朱伟;;我国乡村旅游本质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刘海鸿;;乡村旅游: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7年07期

4 宋博;郑向敏;;乡村旅游:安全与控制[J];农村经济;2007年10期

5 厉守卫;;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文化传承[J];商业时代;2010年36期

6 范冬梅;;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11期

7 周复多;旅游与乡村[J];现代城市研究;1994年03期

8 丁运超;;论我国乡村旅游的特征[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12期

9 赛江涛;乌恩;;试论乡村旅游的特点及本质属性[J];河北林果研究;2006年01期

10 吴人韦;凌诗佳;;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兴平;涂志华;;乡村变革驱动下苏南乡村地区空间与规划转型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吕连琴;;刍议我国乡村旅游的界定、发展特征及原则[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目标与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许珊珊;梅耀林;汪晓春;段威;;基于乡村地区人口流动驱动力的规划技术研究——以金坛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5 李海琴;;近十年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比较[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玉新;乌兰;;基于生态理念的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汤幸芬;;乡村旅游的内涵与实践[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中共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委党校课题组;;河池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A];桂西资源开发新思路[C];2011年

9 郑占锋;梁洁;张文斌;;我国乡村公园体系构建理论初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文娟;马履一;贾忠奎;;从游客需求角度对比评估乡村绿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文 安艳艳 丁娜娜;乡村旅游发展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周霄 肖智磊;析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 芳;乡村旅游看过来[N];乐山日报;2006年

4 赵婷婷邋杨振之;城乡统筹政策下乡村角色的转变[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 周坤 杨振之来也旅游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杨振之;乡村度假产品的规划设计[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朱天松;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乡村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7年

7 徐京;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N];贵州日报;2006年

8 周坤邋杨振之;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乡村意象的保护与再造[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谭豹(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委);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与途径[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周丽燕 孙国徽;一个政协委员的乡村旅游经[N];人民政协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余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住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柏峰;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葛丹东;空间至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赵之枫;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1年

5 杨晓军;区域视野中的乡村、学校与社会[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天宇;北方集约化乡村开放住宅统建单元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段灵敏;美国在越战期间的乡村绥靖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田雯;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海;既有乡村住宅再生设计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赵晨;超越线性转型的乡村复兴[D];南京大学;2014年

6 李莹;三生一体的山东绿色乡村住区类型模式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7 李晓建;山东省县域乡村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8 高赓;三生一体的乡村绿色人居单元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9 王心怡;法国区域自然公园研究及对我国乡村保护的经验借鉴[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0 袁跃华;中世纪法国村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61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161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d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