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耦合协调考察

发布时间:2019-11-30 12:52
【摘要】:基于效用最大化视角,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和创业系统的相互作用,从理论上揭示了二者的耦合协调机理;构建了高技术行业创新与创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1999~2015年产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与创业资本耦合协调比例为各自要素弹性时,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最优,创新与创业均达到最佳耦合协调;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其经历了濒临耦合协调失谐→勉强耦合协调→初级耦合协调→中级耦合协调的演进过程;发展类型上,表现为创业超前型→创新创业同步型→创新超前型的演进过程。
【图文】:

协调机理,高技术产业


□·24·财会月刊2017.15资本累积i和e为0,即i=0,e=0。将该结果代入(14)式,可得到在动态福利最大化时,高技术产业的劳均创新资本和创业资本的耦合协调比例为:ie=αβ,这与静态结果具有一致性。通过分析可知,在满足静态和动态福利最大化条件下,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存在最佳的耦合协调比例。如图1所示,当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与创业系统达到要素匹配均衡时,创新与创业出现耦合协调;当创新系统要素匹配过高时,为了达到最优化,要素将会向创业系统转移,直到要素比例均衡时,创新与创业重新达到耦合协调;当创业系统匹配过高时,也会出现类似的要素转移,达到匹配均衡,最终实现创新与创业的耦合匹配。三、高技术产业双创耦合协调模型构建分析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的耦合协调机理后,,本部分将构建耦合协调模型,但此前需要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指标评价系统。基于价值链视角,根据创新的过程和环境维度,利用时差分析法,得出创新系统指标评价体系;参考创业发展指数(CEDI),根据中国实际,采用瓶颈惩罚法构造创业系统指标评价体系,具体结果见表1。创新系统包括创新投入子系统、创新产出子系统和创新环境子系统三个方面。创新投入子系统主要涉及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用研发资金投入、开发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度量;创新产出子系统主要包含产权产出和成交的技术额度,用知识产权产出和技术市场产出来度量;创新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政策环境、信息环境和市场环境,用政府扶持力度、信息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来度量。创业系统也包括创业投入子系统、创业产出子系统和创业环境子系统三个方面。创业投入子系统主要涉及创业投资人数和资本投入额度,用创业总意愿和创业资本投入度量,其中创?

高技术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度


图3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演进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D值0.460.470.480.500.520.550.560.580.600.590.570.520.560.620.640.680.720.750.70.650.60.550.50.45□·26·财会月刊2017.15产业创新与创业发展处于同步下降时期(2007~2010年);第三阶段: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处于快于第一阶段的高速发展时期,创新的发展优先于创业的发展(2011~2015年)。总体来看,尽管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的发展有所放缓,但整体上仍发展较快且上升趋势较为明显,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得出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系统序参量(fI)和(fE)后,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可以得出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系统耦合协调度,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中D值走向可见,1999~2015年间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曲折上升趋势,并表现为3个趋势性阶段,分别是:快速上升阶段(1999~2006年)、下降阶段(2007~2010年)和高速上升阶段(2011~2015年),这与序参量的演进趋势一致。究其原因,第一阶段快速上升在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如:为高技术产业创新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为创业活动提免费供培训服务及税收减免等;第二阶段的下降趋势主要受外部环境(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拖累;第三阶段高速发展在于“双创”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活动更是受到重视、鼓励和支持,从而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分析耦合协调演进前,参照耦合协调度分类标准,将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按数值的高低分为三大类和10个亚类。参照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系统序参量(fI)和(fE)之间的关系,将创新与创业发展类型划分为三个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90年代中国高技术产业状况[J];科技经济市场;2000年03期

2 马德秀;加快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J];中国投资;2001年12期

3 ;中国高技术产业呈现三大特点(英文)[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4年04期

4 赵兰香;吴灼亮;;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6年02期

5 王昌林;;中国高技术产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战略思路[J];科技与经济画报;2006年03期

6 易李弟;;聚焦中国高技术产业[J];经济论坛;2008年01期

7 许江萍;;与中国高技术产业共成长——写在中国科技投资诞生10周年之际[J];中国科技投资;2011年12期

8 方军;中国高技术产业立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1994年01期

9 刘宁;;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策[J];港澳经济;1995年10期

10 刘宁;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策[J];港澳经济;199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春燕;刘军;;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动态研究——基于价值分析法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陈淑娟;中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世界第二[N];计算机世界;2007年

2 李虎军;中国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3 江可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效率:中国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N];科技日报;2014年

4 江国成邋储国强;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第一[N];大众科技报;2008年

5 海文;东升科技园:兼具学府神韵与风貌[N];国际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彬;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2 吴灼亮;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魏洁云;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创新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5 千慧雄;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徐侠;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强;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顾晓燕;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国际经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仲盼;中国高技术产业布局变动趋势及效益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吴林兵;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与效益的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5 刘敏;中国高技术产业标准化驱动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王幸之;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D];南京大学;2012年

7 刘雯;开放条件下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格局与创新效率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年

8 杨莉;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9 神霞伟;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10 李璐;新新贸易理论在中国高技术产业适用性的实证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67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567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3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