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机理、模式与绩效
发布时间:2020-05-05 07:47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高技术产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科技和经济政策时的重点关注对象。而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却被各国政府以及学界严重忽视。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近30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品牌在全球产品市场成功树立。在这个过程中,中低技术产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并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在知识吸收与技术追赶的过程中,鉴于中低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处于两条有较大区别的创新轨道中,深入探究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特有的创新机理,检验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总结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模式,并据此在创新政策的制定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从现有关于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文献来看,西方学者们对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特点的了解比较全面,在创新的源泉及模式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分歧。但是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而中国有着特定的国情及产业背景,中低技术产业创新赖以生存的社会网络关系同样有明显差别,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从中国国情出发对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进行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市场需求、技术机会、知识来源及学习模式构成了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动力机制,而这四大动力机制在中低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即为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机理。其中,市场需求和技术机会构成了外部创新驱动,知识来源和学习模式构成了内部技术范式。从外因即创新的驱动来看,市场需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同样重要,但在程度和本质上有很大差异。对于中低技术产业而言,技术机会更多地是意味着上游设备供应商或者外部技术突破给中低技术产业及其公司的产品、工艺等技术革新带来的技术供给。技术机会和市场需求是交叉相关的,市场需求为技术机会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而技术机会可以激发在一个比较宽广的市场中的应用,这些可能的应用可能会再次产生研发的需求,所以这就引致出一种“创新的延伸”。外部创新驱动需要通过内因即产业的技术范式来实现,而技术的范式正是实现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学习的环境。知识的来源、学习的类型是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技术范式的两个重要维度。市场需求与技术机会作为外因创新驱动直接对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进行冲击,而两个外部创新驱动力本身即作为内因技术范式的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创新驱动在内的内在技术范式,以产生创新的知识和学习温床的角色直接作用于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全过程。动力机制在这样的逻辑机理下,促进中低技术产业不断进行创新,从而提升产品附加值,有效促进产业升级。在厘清创新机理后,本文选取中国三大中低技术产业(纺织工业、钢铁工业、造船工业)及其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出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一般模式。开放式知识源是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基础。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主体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其创新源泉是基于企业内部高度相关的隐性知识和外部的显性知识。供应商和需求是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重要来源。中低技术产业内部创新能力较弱,造成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严重依靠外部供应商,供应商往往比知识、信息更重要。与此同时,相比高技术产业,需求的力量对中低技术产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更直接、更显著。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大多是通过优化工艺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改进设计、提高灵活性和客户满足度等,主要是通过将各种可用资源进行独创性的再组合或改造而产生的创新,渐进式创新是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式。中低技术产业的市场相对稳定,产出主要是必需品,且大部分中低技术部门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产品需求缺乏弹性。该类产业主要使用已有的技术进行生产,技术不是企业获取收益的主要渠道,技术投入与经济绩效也不直接相关,因此中低技术产业中的企业很少关注技术功能而更多重视产品与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得依赖于产品差异和成本优势。高技术产业凭借自身的技术基础以及大规模研发资金投入,可以建立正式的创新信息网络而实现重大创新,但中低技术产业创新大多依赖于外界信息资源以弥补企业内部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因此,与高技术产业相比,通过合作创新和研发外包等形式从外界信息网络中获取创新知识源泉是目前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主流网络模式。领军人物是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强大动力。企业家的引领是企业始终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家是发展市场经济最宝贵的资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进行了总体考察。我们发现在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低技术产业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创新投入和产出现状来看,中低技术产业普遍低于高技术产业,这也符合我们对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现状的一般推断。在对中国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中国中低技术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734,创新效率一般,4年中均有近一半的行业属于规模递减,众多中低技术产业在规模收益上属于递减状态。这说明不仅技术效率需要提高,同时更应该关注规模效率水平的提高。本论文测度的28个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参差不齐,除个别中低技术产业以外,绝大部分的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较低,未能达到测度上相对意义的DEA有效。已对于个别创新效率相对较高的中低技术产业而言,应如同本文之前所阐述的,其创新效率仅仅是样本测度意义上的高效率,而非绝对高效,应以动态调整的视野不断向标杆行业或者行业中的标杆企业进行学习,从而不断提升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水平。而对于绝大部分中低技术产业而言,其创新效率都是低效的,应根据本研究测度出来的效率低下的原因,适时转变发展思路,有的放矢地提升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水平。从投入产出指标松弛变量来看,除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外,其他中低技术产业没有一个能够通过增加新产品产值来获得创新效率的提高,即通过增加新产品产量来获得创新效率的提高并不是达到技术有效的最佳选择。从投入各指标的具体情况来看,各指标均没有能够在中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中发挥最佳效率。由此可以说明,我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要素投入冗余严重,必须适时转变,这样才能产生集聚效应,产生知识、技术外溢,努力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因此各个行业不能盲目靠加大资源的投入,应依据本研究的分类分析,寻找问题根源所在,对症下药。根据本行业创新活动是否达到生产前沿、实际投入产出的冗余与松弛、规模性等进行改善,有针对性调整各行业的创新投入或产出的方向与幅度,使综合技术效率尽可能向生产前沿移动。最后,本研究对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政策转型提供建议,实现理论研究到政策制定的跨越过程,为中国中低技术产业创新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图文】:
生产原料的选择、生产过程的控制,,成品的下线、出售等生产经营各环节逡逑的始终,确保阳光集团的产品在竞争中不输在环保的要求上。逡逑图4-2阳光集团能耗情况图逡逑纺织行业逦_阳光11团_逡逑百米综合能耗:0.19..0.235%孩I邋—>逦百米铉合能?邋G.0S2吨?似V.逡逑5黑用水:18-20吨逦...,逦S米用水:8.6S5逡逑纺纱力工ISO人逦,-—逦纺纱;312讳工:103.5人逡逑逦邋邋邋._逦1逦逦,丨」丨丨.■丨......r邋-….........邋邋们逦i逡逑目前,纺织行业和阳光集团的能耗对比情况如图4-2所示,在百米综合能耗逡逑指标上,阳光集团比纺织行业平均水平至少低出0.138吨标准煤;在百米用水指逡逑标中,阳光集团比纺织行业平均水平至少低出9.邋4吨水;在纺纱万锭用工指标中,逡逑阳光集团比纺织行业平均水平少使用46.邋5人;各项指标都远低于纺织行业平均水逡逑平。逡逑6、创新的产学研模式:区域战略联盟逡逑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深化区域性的产学研合作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逡逑索,产学研联盟实施“三新”战略(新合作、新技术、新产业)推进经济转型升逡逑级的成功做法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誉为“江阴经验”。逡逑江苏阳光集团依托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3.1
本文编号:2649780
【图文】:
生产原料的选择、生产过程的控制,,成品的下线、出售等生产经营各环节逡逑的始终,确保阳光集团的产品在竞争中不输在环保的要求上。逡逑图4-2阳光集团能耗情况图逡逑纺织行业逦_阳光11团_逡逑百米综合能耗:0.19..0.235%孩I邋—>逦百米铉合能?邋G.0S2吨?似V.逡逑5黑用水:18-20吨逦...,逦S米用水:8.6S5逡逑纺纱力工ISO人逦,-—逦纺纱;312讳工:103.5人逡逑逦邋邋邋._逦1逦逦,丨」丨丨.■丨......r邋-….........邋邋们逦i逡逑目前,纺织行业和阳光集团的能耗对比情况如图4-2所示,在百米综合能耗逡逑指标上,阳光集团比纺织行业平均水平至少低出0.138吨标准煤;在百米用水指逡逑标中,阳光集团比纺织行业平均水平至少低出9.邋4吨水;在纺纱万锭用工指标中,逡逑阳光集团比纺织行业平均水平少使用46.邋5人;各项指标都远低于纺织行业平均水逡逑平。逡逑6、创新的产学研模式:区域战略联盟逡逑江阴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深化区域性的产学研合作作出了积极有效的探逡逑索,产学研联盟实施“三新”战略(新合作、新技术、新产业)推进经济转型升逡逑级的成功做法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誉为“江阴经验”。逡逑江苏阳光集团依托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磊;阚益;;中低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文献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8期
2 郭爱芳;陈劲;;科学学习和经验学习: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J];技术经济;2012年06期
3 安同良;王文翌;王磊;;中国自主创新研究文献综述[J];学海;2012年02期
4 冯军;颜永才;;我国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变研究[J];当代经济;2011年05期
5 张清辉;王建品;;技术创新效率研究回顾与现状分析[J];商业时代;2011年01期
6 吴贵生;张洪石;梁玺;;自主创新辨[J];技术经济;2010年09期
7 洪银兴;;自主创新投入的动力和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8期
8 洪银兴;;科技创新路线图与创新型经济各个阶段的主体[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洪银兴;;向创新型经济转型[J];江南论坛;2010年01期
10 杨勇华;吴有根;;基于演化范式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12期
本文编号:2649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4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