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与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15:58
【摘要】: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形态之一。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民族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在经济落后但却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同时,民族文化具有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价值观、维系民族和谐等重要作用,以民族文化作为核心资源禀赋的民族文化产业也具有动态保护民族文化、维持民族文化生态的文化功能。此外,民族文化产业还具有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功能。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加快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提升我国的国际文化竞争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对民族文化资源适度的、科学的、有序的、遵循民族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开发才能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过度的、不合理的、无序的、未遵循民族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开发会使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并造成民族文化资源流失、民族文化生态破坏、自然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以及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民族文化产业应该理性发展。但近年来我国各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消极开发与非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并未充分发挥该产业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也未实现其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升。区域民族文化产业需要思考如何发展才能兼具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在充分发挥该产业经济、文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则为上述命题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与新方向。本文在全面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沿着“区域民族文化产业为何要生态化发展——何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如何生态化发展——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是否生态化发展”的研究思路,用八个章节对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与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文章以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学、系统学、生态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比较研究、综合集成、计量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了我国各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性,引入系统论、协同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位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稀缺论以及生态学相关理论,提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概念,从运行基础、运行规律、运行机理、内涵与本质、优势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论证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实现生态化发展的两条具体路径,即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协同发展和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在对路径的研究中,本文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进化模型和协同度测度模型,建立了相关的序参量与指标体系,并分别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内蒙古、广西、新疆、西藏、宁夏五个自治区为例,对其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以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并着力探寻其实现路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文章首次从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文化生态、自然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三者的关系入手,提出通过生态化发展路径即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及其内部区域民族文化子系统、区域产业子系统、区域生态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和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而实现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结论在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丰富我国文化产业理论、产业生态化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促进各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区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在民族文化产业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124
【图文】:

数据库,生态化发展,文化产业,生态化


图 1-1 CNKI 数据库中 2000-2016 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第三,现有研究体现出一些不足:对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很少涉及到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有个别文献初步探讨了用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促进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其他文献只是用了“生态化”的提法,并未深入探讨什么是文化产业的生态化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内容也有趋同化的特点,大多都是关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估、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等,关于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研究还是空白。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研究大多都是具体到某地域的实证分析与发展规划,理论探讨非常少。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都是针对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而展开的,针对文化资源的相关研究几乎是空

演化进程,外力


实现系统的自组织。也就是说,协同通过减弱系统内各组分之间的离散态而形成有序的整体合力与整体功能,减少内耗,发挥整体效益,使系上协同发展的道路[112]。系统协同进化的过程是系统所承受的外力内力(即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的内力)合力造成的结果。外部环境对系统施加外力时,系统会根据受与自身的稳定性做出相应的反应。当外力在系统所能承受的阈值范围会仅仅通过功能上的调整与新的环境达成相对的功能耦合的状态,不会上的变化,但当外力增强,超出系统阈值时,微涨落变为巨涨落,系统恒态”(即“平衡态”)进入“非平衡态”,为了能更好的保证功能的实进入新的耗散结构,达到新的结构与功能的平衡。新的有序结构具有一性,能够通过自我调节适应外界对其处于阈值之内的干扰,保持其结构当干扰的强度再次超出系统所能承受的阈值时,系统无法再实现自我构发生改变,功能受到破坏,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由无序到有序的变统也正是在这样一轮又一轮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中完成它的协见图 2-1)。

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文化产业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文化产业”的提法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到如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性产业”目标的逐步实现,近四十年来,文化产业在我国获得了极其迅发展。下述对我国文化产业重要事件、重大战略和政策的时间梳理表(见表)清晰的展示了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的步伐。有学者将我国文化产业近 40 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为 1978 年——1992 年的复、1993 年——2002 年的助跑期和 2003 年至今的加速期三个发展阶段,并每个阶段的特征为:(1)复苏期:“文化市场”的地位正式得到承认;文化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文化经济”概念正式提出。(2)助跑期:“文化产业提出;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的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管理;产业的发展体现为规模扩大、数量扩张型的外延式增长。(3)加速期:文化体制改革试作有序展开;认同度较高的、法定的“文化产业”概念诞生(见图 3-1)。[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桥红;;基于超网络模型的互联网金融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唐孝辉;;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立法体系构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年04期

3 马勇;刘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研究[J];经济地理;2015年06期

4 陈航;王海鹰;张春雨;;我国海洋产业生态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5年10期

5 曹秀玲;;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及生态化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6 王平;;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及路径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7 施本植;许树华;;产业生态化改造及转型:云南走向绿色发展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8 邢志勤;;文化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实现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9 陈晓雪;潘海芹;;江苏省产业生态化水平的动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10 黄娅;;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县域文化经济协同度定量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坚;工业园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升级路径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2 王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3 邱跃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王力年;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尹新哲;基于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产业系统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王金霞;欧盟税收制度生态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左晓利;基于区域差异的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婧;区域产业生态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张雪梅;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虞震;我国产业生态化路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772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772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4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