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集聚是有一定产业关联关系的企业及相关的服务型机构逐步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上集聚的过程。产业聚集度的提高能够增强吸引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换、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河南省作为地处内陆的人口和农业大省,目前正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中原崛起与河南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力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是河南省下一阶段的主要战略目标。河南省按照“产城融合”等相关理念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推动全省生产力由分散向集聚布局。根据调查,这些产业集聚区分布在县郊和农村区域的比例将近70%,系统研究产业集聚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具体作用方面和效果,对于指导河南省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推动“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实现后发赶超、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其他地区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论文综合运用产业区理论、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等从农村经济增长、农村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系统构建产业集聚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路径和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进而通过构建单一集聚指标模型、多集聚指标模型、集聚要素模型、分行业集聚模型等,从工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两个方面对河南省产业集聚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构建河南省产业集聚与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的综合模型,分别剖析产业集聚对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的影响方面和效果,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工业集聚优势明显,并呈现累积上升态势。但其中基础设施集聚要素的增长快于其他要素增长,说明河南省工业集聚度提升与大量固定资产投入息息相关,更多是靠高投入来换取的,从赫芬达尔指数来看产业内部集聚度质量同样还有待加强。河南省服务业总体集聚度较低,服务业集聚度不明显。服务业总值区位商与服务业就业区位商呈现明显的背离,基础设施集聚、就业集聚与服务业生产总值集聚呈现背离,说明服务业集聚效率不高,内部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2)河南省工业集聚与农村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U型关系,工业集聚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拐点为0.96,当综合加权区位商达到0.96以上时,工业集聚将会促进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根据多集聚要素模型发现地方化经济指标、城市化经济指标和地方竞争力指标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地方化经济在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城市化经济的30多倍,表明在河南省地方化经济集聚要素更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根据工业集聚要素模型发现河南省工业集聚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工业增加值集聚、工业从业人员集聚、消费需求、基础设施投入、人力资本提高、科研投入提高和交通条件改善等几个方面。从工业分行业集聚来看,纺织服装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建材工业集聚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装备制造业集聚的拉动作用最大,其次是汽车制造业和纺织服装业集聚。(3)河南省服务业集聚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根据多集聚指标模型地区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化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服务业的地区多样化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地区农村经济增长。而根据服务业集聚数据,河南省服务业集聚指标综合加权区位商自2003年以来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服务业整体上多样化水平逐年提高,对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服务业集聚要素模型结果,服务业综合集聚因子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服务业综合集聚因子的增长能够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服务业综合集聚因子中服务业增加值集聚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服务业就业集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消费需求、科研人员集聚、交通条件要素集聚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服务业增加值集聚是导致前两个模型结论中服务业集聚抑制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其他要素集聚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这与工业集聚要素模型中相关基础要素得出的结论相一致。根据服务业分行业集聚模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集聚度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反向作用,其中金融业集聚的负面作用最大。教育行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及房地产业集聚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些行业的适度集聚将有助于农村经济增长。(4)对比工业集聚要素模型和服务业集聚要素模型可以看出,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出的集聚公因子系数差异明显。工业集聚因子每提升1个百分点,河南省人均GDP将上升0.336个百分点,服务业集聚因子每上升1个百分点,河南省人均GDP将上升0.253个百分点。服务业集聚要素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还相对比较微弱,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远远低于其他要素。(5)根据集聚要素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可以得出,工业总值聚集、工业从业人员集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集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较大,说明产业集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因素。从结果可以看出工业集聚仍然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服务业集聚的作用虽然也比较明显,但其作用的发挥有待加强。根据区位商模型,工业集聚度对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最强,服务业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地区劳动力转移具有抑制作用。根据农村城镇化与产业集聚要素模型,产业结构熵数对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最大,说明目前推动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动力还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就业集聚因素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根据区位商模型的结果与劳动力转移模型的结论基本一致。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彩君;徐维祥;唐根年;;要素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1年09期
2 徐盈之;彭欢欢;刘修岩;;威廉姆森假说: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域数据门槛回归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4期
3 陈得文;苗建军;;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内生性研究——基于1995~2008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9期
4 韩中;;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要素流动与技术进步[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年06期
6 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2期
7 刘修岩;;集聚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8 李景海;陈雪梅;;产业集聚策动性机理:企业家创业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6期
9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10 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米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集聚差异性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朱智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4 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5 周兵;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陈剑锋;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韩亮亮;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翟星;上海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3 李瑾;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4 毛佳;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7年
5 史唯白;产业集聚的方法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789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78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