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服务外包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6 11:26
   本文回顾了服务外包发展的起源和制造业对服务外包发展的推动作用,并重点讨论了服务外包对于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方式。 劳动分工和交易成本理论是服务外包兴起的理论基础,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服务外包的根本动因,规模效益则是外包的利益驱动。通过分析2002年和2005年中国服务业的使用流向,可以看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主要消费者,服务业的发展较大的依赖于制造业对它的中间使用需求。 由于目前对制造业服务外包水平缺乏相关的度量标准,本文尝试通过定量的方法来衡量。根据服务外包既是从承包商处购入服务做为中间投入的特点,可以用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占总投入的比值作为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衡量标准。依据中国统计局十七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统计分类标准,将制造业分为九个部门,分别计算出这九个部门的服务化水平。 本文运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模型,计算出制造业九个部门的不同经济效率指标的变化,找出与服务化水平的变动之间互动规律。实验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5-2005年期间的投入产出表统计数据。用马奎斯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作为衡量制造业经济效率的指标,并将其进一步分解成技术进步效率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来具体分析服务化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模型运算的结果验证了服务外包能反作用于制造业生产效率的观点。而且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不同的制造业的经济效率对服务化水平的变化有不同的感应度和感应方式。其中,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效率的感应度最高,且呈正相关性。规模效率与服务化水平呈负相关性。纯技术效率受服务化水平变化的影响不明显。全要素生产率虽受规模效率的负相关性的部分抵消,仍保持与服务外包水平相同的变化方向。服务化水平的变动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基本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一致,只是在感应度方面稍低一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方向不能确定。 通过计算1995年至2005年制造业整体效率,纵向分析得出当服务化水平变动幅度大于±1%,技术进步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与服务化水平的变动呈现正相关性。当服务化水平变动幅度小于±1%,技术进步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方向不能确定。全要素生产率始终与技术进步效率的变动方向一致,说明技术进步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的贡献度最大。另外,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纯技术效率的作用不明显。由于服务外包的初期成本很高,因此服务化水平的提高对当期的规模效率有抑制作用,但是能促进后几期的规模效率提升,与实证结果一致。实验表明,我国现阶段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依靠于服务业的支撑。而且,制造业的生产对服务业的依赖程度呈递增趋势。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提升中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了服务外包与制造业的效率变化的内在关系,实验结果显示提高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特别是技术进步率的提升。
【学位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719;F426.4;F224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立论依据
        1.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创新点
        1.3.1 论文的主要观点
        1.3.2 论文的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
第2章 制造业服务外包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制造业服务外包介绍
        2.1.1 服务外包的起源
        2.1.2 制造业服务外包的分类
        2.1.3 中国服务业的使用流向分析
    2.2 制造业服务投入水平的测度
        2.2.1 测度公式
        2.2.2 测算制造业的服务外包水平
第3章 DEA 方法和制造业生产率的计量检验
    3.1 DEA 方法介绍
        3.1.1 DEA 方法概述
        3.1.2 DEA 方法的应用和相关软件
    3.2 制造业生产率的界定
        3.2.1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介绍
        3.2.2 DEA-Malmquist 模型介绍
    3.3 基于DEA-Malmquist 模型的制造业效率的计量分析
        3.3.1 数据来源
        3.3.2 投入指标的选取
        3.3.3 产出指标的选取
        3.3.4 制造业各部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测度
第4章 实证结果分析
    4.1 横向比较
        4.1.1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效率与服务化水平投入
        4.1.2 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效率与服务化水平
        4.1.3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效率与服务化水平
    4.2 纵向比较
第5章 服务化对制造业生产率影响方式分析
    5.1 技术进步与服务化
    5.2 纯技术效率与服务化
    5.3 规模效率与服务化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的总结和不足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少坤;;如何促进中国与东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7期

2 向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3 谢里;曹清峰;隋杨;;公共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4期

4 粟娟;;规模递增、技术进步与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增长[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9期

5 王圣芳;许蕊;;国际贸易活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年07期

6 何青松;张春瑞;李泽昀;;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产业高度的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钱行行;;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分析——基于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1期

8 周熙雯;;福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年04期

9 陈晓琴;;出口影响福建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企业导报;2011年13期

10 赵家章;;社会资本与增长:理论综述及其对中国省际增长的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丽娜;产业空间集聚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周彩云;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王丽丽;中国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D];山东大学;2010年

6 石风光;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王欣;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军;河北省R&D活动溢出效应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李菁;我国制造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收敛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杨朔;陕西省耕地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淼;环境管制下北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段晓庆;广东省制造业内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毛红涛;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重庆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小雨;长三角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5 刘承宇;基于人力资本和能源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比较[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冬;金融中介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效应[D];西北大学;2010年

7 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余宇峰;工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魏海静;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10 唐袁;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3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843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6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