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服务经济论文 >

上海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07: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世界主要城市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对制造业的完全舍弃,而是在制造业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发展,形成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生产过程或其他服务过程。与消费者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因此,它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产值增加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上,更重要的体现在生产方式的更新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新整合。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的研究,国外学术界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现高峰,遗憾的是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少。 本文以商务楼为载体,以上海2007年商务楼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为依据,通过Mapinfo等技术手段,对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多中心结构产生的根源在于该产业集聚和扩散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上海市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各区政府的分割作用,加快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路径依赖”。与此同时,主干道路的集聚和延展作用也加速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扩散过程,是多中心结构形成的重要外部力量。 最后,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多中心结构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该产业多中心结构的积极效应,即对上海城市产业结构提升、空间秩序优化和城市功能提升等作用。同时,揭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行政区分割发展造成过度竞争,以及规划的副中心发展不平衡,未能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多中心”相结合发展。之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设想,即一方面制定专门的生产性服务业多中心的发展规划,指导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整合城市发展轴资源,为副中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向外围扩散和再集聚。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719
【部分图文】:

模式图,生产性服务业,动态演变,空间结构


图 1- 1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模式赵毅群,周一星.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J]. 城19-25.纪 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中心高度集提高、工资增加、交通拥堵、通勤费用增大等负的外部效自身行业的分工细化,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更加复杂也从原来的产业整体空间布局研究转向产业内部各行业或具

中心城区,研究方法,核心区,上海


图 1- 2 上海核心区与中心城区范围研究方法文的研究方法立足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法获取过实地调研和公司索取获得大量生产性服务业数据,并通过 Efo 进行数据和地图分析,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文献检索法过学校网络数据库、图书馆书库和网络资源,检索了大量国内外务业空间研究的文献,参阅了上海市政府、经济和信息委员会、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最新文件,索取了中远行、戴德梁行等多家知名置业顾问公司有关上海商务楼的数据。件和文献构成了本文的原始资料和理论支撑。实地调研法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特征,产业类型,功能


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济活动的核心地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城市经济的灵魂和城市繁华景观的主要标志。一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城市在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功能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市发展经验表明,CBD 最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金融、商业服务和信息中心等功能,CBD 主要功能对应商务服务业、总部经济、信息服务业和商业等,其的范畴。因此,CBD 的主要功能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苏提出发展服务业五年目标[J];政策瞭望;2011年08期

2 ;服务业: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2期

3 吕祖善;;创新举措 狠抓落实 推动“十二五”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J];政策瞭望;2011年07期

4 陈黎;;浙江余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索[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8期

5 刘平;;日本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特点及启示[J];上海经济;2011年08期

6 马晓河;;推动服务业大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08期

7 刘炜;;宝鸡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J];才智;2011年18期

8 顾乃华;;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9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10 董锡健;;上海率先构建“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商机交易中心”[J];上海企业;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欣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7 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韩德超;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高运胜;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戴晓燕;基于遥感数据挖掘定量反演城市化区域地表温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山静静;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谭越文;大连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6 刘俊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让淑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施甜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孙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10 刘银莲;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若干模式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9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849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7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