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719
【部分图文】:
图 1- 1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模式赵毅群,周一星.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J]. 城19-25.纪 9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中心高度集提高、工资增加、交通拥堵、通勤费用增大等负的外部效自身行业的分工细化,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更加复杂也从原来的产业整体空间布局研究转向产业内部各行业或具
图 1- 2 上海核心区与中心城区范围研究方法文的研究方法立足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法获取过实地调研和公司索取获得大量生产性服务业数据,并通过 Efo 进行数据和地图分析,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文献检索法过学校网络数据库、图书馆书库和网络资源,检索了大量国内外务业空间研究的文献,参阅了上海市政府、经济和信息委员会、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有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最新文件,索取了中远行、戴德梁行等多家知名置业顾问公司有关上海商务楼的数据。件和文献构成了本文的原始资料和理论支撑。实地调研法
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购物、文娱、服务济活动的核心地区。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城市经济的灵魂和城市繁华景观的主要标志。一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城市在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功能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市发展经验表明,CBD 最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金融、商业服务和信息中心等功能,CBD 主要功能对应商务服务业、总部经济、信息服务业和商业等,其的范畴。因此,CBD 的主要功能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苏提出发展服务业五年目标[J];政策瞭望;2011年08期
2 ;服务业: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2期
3 吕祖善;;创新举措 狠抓落实 推动“十二五”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J];政策瞭望;2011年07期
4 陈黎;;浙江余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索[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8期
5 刘平;;日本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特点及启示[J];上海经济;2011年08期
6 马晓河;;推动服务业大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08期
7 刘炜;;宝鸡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J];才智;2011年18期
8 顾乃华;;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9 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6期
10 董锡健;;上海率先构建“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商机交易中心”[J];上海企业;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祝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向阳;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欣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7 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韩德超;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高运胜;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戴晓燕;基于遥感数据挖掘定量反演城市化区域地表温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山静静;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李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升级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晓娜;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自增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谭越文;大连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6 刘俊宏;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让淑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施甜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孙莹;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10 刘银莲;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若干模式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9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wjj/2849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