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新常态下以再工业化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8-08-07 08:59
【摘要】:新常态的核心不是经济增长速度的降低,而是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出现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导致了经济发展方式转而不动,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在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通道没有建立起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缺乏实施机制。依据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通道应该是再工业化,通过再工业化的改善供给和刺激需求的双重效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再工业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在于:传统制造业的现代化,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振兴、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在政策目标的转型上,要回归实体经济;在政策范围转型上,明确界定再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范围;在政策方向转型上,财政政策从公共领域的投资转向再工业化领域;在政策重点转型上,建立和完善民间资本进入再工业化的政策。
[Abstract]:The core of the new normal is not the reduction of economic growth rate, but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e path dependence and lock-in effec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 lead to the chan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o immobility. The formation of path dependence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channel of new and ol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acks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worl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hannel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under the new normal situ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re-industrialization. The dual effect of improving supply and stimulating demand through re-industrialization accelera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e wa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rough re-industrialization lie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of old industrial ba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al econom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cy objectives. To return to the real economy; to clearly define the policy scop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cy scope; to shift fiscal policy from invest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to re-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cy direction; and to shift the focus of the policy to that of re-industrialization.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policy that folk capital enters re-industrialization.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13JBGP014) 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项目(HSSTP201401)
【分类号】:F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明宇;芮明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5期

2 李大元;王昶;姚海琳;;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08期

3 姚海琳;;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浪潮:解读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8期

4 崔日明;张婷玉;;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与中国制造业转型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年06期

5 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年04期

6 华民;;走出中国经济“新常态”论理论误区 中国经济高增长并未终结[J];人民论坛;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南林;杨静;;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之研究[J];财会月刊;2011年18期

2 杨晓龙;李碧芳;刘戒骄;;美国加强制造业的策略选择及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06期

3 张冀新;;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的评价体系构建及指数测算[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9期

4 梁亭亭;;“后雁时代”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3年12期

5 曾孟夏;赵彦云;;产业贸易风险监测系统:基于国际竞争力的设计——以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08期

6 斯劲;;生态文明视角下贵州新型工业化的优化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12期

7 陈健生;魏静;;“新常态”下四川经济发展的新特征[J];财经科学;2015年01期

8 石玉军;张智鹏;;新常态下中国金融生态问题探析[J];甘肃金融;2015年03期

9 李静;李文溥;;走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探索——宏观经济学视角的述评[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10 郑嘉伟;;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J];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小平;;构建现代服务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体系[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2 王高山;张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影响因素分析:一个简单模型[A];2012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四届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政视角:体制与政策演变及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李莅;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贺丹;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华振;东北地区建设区域绿色创新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年

7 陈刚;技术资本、要素资本结构与企业发展[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王斌斌;地方政府行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9 詹浩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10 杜鹏;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巍;邢台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蕾;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安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陈晓梅;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薛国勇;海峡两岸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评价与优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姜玉凯;“中等收入陷阱”跨越与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6 王虎;基于流通产业视角的我国制造业升级方式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7 费翔;构建泰州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8 侯芙蓉;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李生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金融支持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10 明崧磊;基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槟;;试析东南亚各国投资环境及中国企业对东南亚的投资[J];东南亚纵横;2009年09期

2 金碚;;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5期

3 卓越;张珉;;全球价值链中的收益分配与“悲惨增长”——基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7期

4 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9期

5 蒋钦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与美国重振制造业框架比较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01期

6 宾建成;;欧美“再工业化”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国际贸易;2011年02期

7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年11期

8 张向晨;;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动向及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4期

9 王展祥;王秋石;李国民;;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10期

10 王家庭;王璇;;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反思及其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萧江;[N];浙江日报;2010年

2 井水明;[N];证券时报;2009年

3 钟经文;[N];经济日报;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欣;崔日明;;后危机时代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启示与影响研究[J];江苏商论;2011年02期

2 杨建文;;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能走多远?[J];社会观察;2012年06期

3 ;美国“再工业化”效果明显 对中制造构成挑战[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孟祺;;美国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06期

5 李春霞;;美欧“再工业化”效果初现[J];中国工人;2013年04期

6 徐礼伯;沈坤荣;;美国“再工业化”国内研究述评[J];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07期

7 牛振华;;美国“再工业化”带给我们的启示[J];前线;2013年08期

8 孙海泳;;美国“再工业化”的动力、影响与启示[J];国际融资;2013年06期

9 张婷玉;崔日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实施效果评析与启示[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3年06期

10 阿米泰·埃兹厄尼;张君一;;“再工业化”的由来[J];外国经济参考资料;198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秦旭;王杰彪;;“再工业化”背景下的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赵刚;再工业化是一个持续创新过程[N];经济参考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杨军雄 报道组 谭孝军 陈晖;美国“再工业化”,狼来了么?[N];浙江日报;2010年

3 本报驻外记者 李永群 刘仲华 管克江 丁大伟;欧洲推动“再工业化”[N];人民日报;2011年

4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执行院长 陈宪;“再工业化”不是“工业化”[N];文汇报;2012年

5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张茉楠;中小企业承受欧美“再工业化”压力[N];证券时报;2012年

6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李永群 孙天仁 本报驻法国记者 王芳;欧盟借“再工业化”提振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3年

7 吴智钢;美国“再工业化”的理性和幻想[N];证券时报;2012年

8 央行郑州培训学院 王勇;英国再工业化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张越男;英国再工业化开启?[N];经济参考报;2013年

10 于建东;“再工业化”指向重构转型[N];经济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芙蓉;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2 楚钰;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及其影响分析[D];辽宁大学;2014年

3 万远鹏;美国“再工业化”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4 侯雅曼;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再工业化”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5 张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效果分析[D];南京大学;2014年

6 仝真;再工业化政策措施和效果分析[D];辽宁大学;2014年

7 卓佳琦;欧盟“再工业化战略”中的研发政策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4年

8 刘静;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9 卞修倩;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明崧磊;基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69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2169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8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