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

我国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发展潜力及技术路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30 06:19

  本文关键词:我国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发展潜力及技术路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煤基多联产技术是先进清洁的煤炭利用技术,是综合解决我国能源系统主要问题的关键技术。针对我国多联产系统概念不清的现状,本文根据我国国情总结提炼出了多联产系统的定义及分类方法。同时,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液态燃料供应紧张的问题日渐凸显,煤基液态燃料的发展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建立能源安全损益模型,得出了我国煤基替代燃料发展的最优规模。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多联产系统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提出了到2030年前我国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清华 BP清洁能源教育与研究中心;
【关键词】能源系统 煤基替代燃料 多联产 煤基多联产 发展战略和路线
【基金】: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2011-ZD-7)
【分类号】:TQ536;F426.2
【正文快照】: Study on China’s Developing Potential and TechnicalRoute of Coal-Based Co-Production System王倜,刘培,麻林巍,李政,倪维斗(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清华 BP清洁能源教育与研究中心,北京100084)Wang Ti,Liu Pei,Ma Linwei,Li Zheng,Ni Weidou(Tsinghua-BP Clean Energy Re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浩楣;;多联产系统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年08期

2 金红光,高林,郑丹星,刘泽龙,林汝谋,蔡睿贤;煤基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4期

3 倪维斗,李政;煤的超清洁利用──多联产系统[J];节能与环保;2001年05期

4 武晋强;利用鲁奇技术发展煤化工多联产系统[J];煤化工;2002年04期

5 武晋强;利用鲁奇技术发展煤化工多联产系统(续)[J];煤化工;2002年05期

6 倪维斗,李政,江华;煤基多联产系统(化工过程-动力装置)的分析[J];煤炭转化;2003年04期

7 林汝谋;金红光;高林;;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其集成优化机理[J];热能动力工程;2006年04期

8 唐宏青;;发展中的现代煤化工多联产[J];煤化工;2006年04期

9 周丽;胡晓;胡山鹰;金涌;;基于煤气化多联产的生态工业系统探讨[J];现代化工;2007年S1期

10 李刚;韩梅;;兖矿集团煤基多联产系统规划简介[J];山东煤炭科技;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马晓迅;;以“煤催化热分解—煤焦气化耦合技术”为核心的煤炭多联产系统[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邀请报告[C];2006年

2 徐钢;李洪强;韩巍;金红光;;天然气基多联产系统研究进展[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周丽;胡晓;胡山鹰;金涌;;基于煤气化多联产的生态工业系统探讨[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倪维斗;;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A];《中国的绿色的发展道路——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专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晋国栋;杨宁;姚建中;李静海;;煤炭多联产系统气化炉流场数值模拟[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6 王五一;;煤热解多联产技术用于新疆伊犁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建议方案说明[A];‘十二五’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及节能减排技术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新忠;多联产 煤炭清洁利用的必然选择[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倪维斗 郑洪_";中国能源战略:大力发展多联产和核电[N];中国化工报;2005年

3 记者 蔡波;生态上海 一首绿岛小夜曲[N];上海科技报;2006年

4 记者 耿挺;推动“洁净煤电”上海责无旁货[N];上海科技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星宙 陆文辉;长期能源短缺求解 煤气化多联产待推[N];中国电力报;2006年

6 王红;推进洁净煤产业化 发展多联产空间大[N];中国化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杨忠阳 实习生 曾妮;低碳经济的希望工程[N];经济日报;2010年

8 王乐意;双气头多联产示范工程启动[N];中国化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胡学萃;IGCC多联产应打破行业界限[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石新忠;多联产格局将延伸山西煤化工产业链[N];中国环境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现勇;煤基多联产系统中动力生产过程的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高林;煤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开拓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王志方;天然气制乙炔工艺的氢能利用与多联产系统[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4 陈斌;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及化学能梯级利用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曹文;天然气基化工动力多联产系统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6 李胜;CO_2捕集能耗最小化机理及煤制天然气动力多联产系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7 林湖;多联产CCS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0年

8 李洪强;生物质与天然气基及其互补的多联产系统集成开拓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9 梁晓晔;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及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孙士恩;焦炉煤气与气化煤气基焦炭、化工与动力多联产系统及集成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冰;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经济评估[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茹;煤与生物质互补多联产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3 赵振可;煤基多联产系统总体性能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张晋;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的能量分析[D];清华大学;2003年

5 郑安庆;双气头多联产系统的模拟与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6 薛永锋;气化过程对多联产系统能量利用率作用的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葛玲娟;双气头多联产系统中主要化工单元过程工艺参数的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8 任琳;镍催化剂用于双气头多联产系统重整反应单元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贾楠;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站多联产系统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3年

10 窦雅玲;低价煤热解多联产技术综合评价及决策支持[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煤基多联产系统的发展潜力及技术路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0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500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0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