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京城市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构建了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评价方法,对北京全市及各主体功能区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进行定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北京市2005-2010年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从32.2上升为33.4,生态与环境压力仍处于不断加大阶段,其中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和PM2.5排放对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上升的贡献较大。各主体功能区之间能源消耗的生态环境压力差异较大,生态与环境压力从核心区向外快速递减,2010年首都功能核心区的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为3 983.48,分别是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以及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2、91和1062倍,除生态涵养发展区外,其他三大功能区的生态压力均占生态与环境综合压力的90%以上,生态压力突出。此外,在2005-2010年期间,除生态涵养发展区能耗的生态与环境压力略有降低外。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能耗的生态与环境压力均呈现增大趋势,分别增大了25%,7%和22%。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生态压力 环境压力 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数 北京市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C03B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546)
【分类号】:F426.2;X24
【正文快照】: 3.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1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区,正显示出越来越多的资源环境问题。近年来,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尤其是以能源为依托的工业发展对地区空气、水质等环境要素的污染效应方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珍全;邵龙义;黄宇婷;李卫军;李慧;肖正辉;;北京市空气中PM_(10)与PM_(2.5)的污染水平状况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3 赵荣钦;黄贤金;;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4 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工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以武汉城市群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12期
5 郎建垒;程水源;韩力慧;周颖;刘宇婷;;京津冀地区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6 赵涛;郑丹;;1996-2010年中国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8期
7 李卫军;邵龙义;李金娟;杨书申;;北京市大气中PM_(10)和PM_(2.5)的污染水平特征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02期
8 陈添;华蕾;金蕾;徐子优;王洪光;白俊松;刘卫红;胡月琪;林安国;;北京市大气PM_(10)源解析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6年06期
9 邹本东;徐子优;华蕾;韩玉朴;董淑英;鹿海峰;;因子分析法解析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_(10)的来源[J];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02期
10 郝吉明;王丽涛;李林;胡京南;余学春;;北京市能源相关大气污染源的贡献率和调控对策分析[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帅;董泽琴;王海鹤;邹凤钗;;基于“市公顷”模型的某县级市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李玉霞;肖建红;陈绍金;;国内外生态足迹方法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3 赵锦慧;李海燕;宫玺;杜文妹;胡荣芬;;武汉市几类典型功能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4 刘东武;;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秦皇岛市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5 董宏林;金波;杜慧颖;;基于全球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适度人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6 甄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度量方法比较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7 梅煌伟;黄民生;张如;;基于NEP福建省能源碳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8 吴军年;王红;刘冠男;;嘉峪关市人均GDP与环境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定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8期
9 吴志萍;王成;侯晓静;杨伟伟;;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毕索阳;刘永红;蔡铭;谢敏;;佛山禅城区机动车尾气排放特征及分布[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韩瑞;;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标准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戴莉;薛永华;冯银厂;吴建会;;成都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5 李想;王军玲;张增杰;;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中难点问题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6 何春阳;贾克敬;徐小黎;李景刚;赵媛媛;;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规划方法研究[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成新;蒋红花;王格芳;周玉杰;;山东省能源供求预测与集约利用对策研究[A];山东省重点学术研究成果(2008)[C];2009年
8 车瑞俊;刘大锰;袁杨森;;北京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焦荔;祁国伟;;杭州市PM_(10)中有机碳和元素碳含量特征[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延昊;矫梅燕;;北京南郊PM10的变化特征及其与TSP、大气降尘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三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艳召;中观层次路网机动车排放动态量化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朱明龙;我国电价变动效应与电价形成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伯松;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孟赫;酸雨对叶类蔬菜影响的“剂量—损失”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玉涛;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生态环境政策研究与案例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牛红亚;区域大气边界层内气溶胶粒子的单颗粒法解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新燕;郑州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状况调查及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张梅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成英;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宁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李响;低碳经济视角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D];南昌大学;2010年
5 王静远;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寅玲;生态足迹模型在耕地可持续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丽;泰安市旅游饭店生态足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昌华,金文刚,钟秦,徐峰;玉溪市中心城区TSP源解析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5期
2 尚海洋;徐中民;;甘肃省2002年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3 程龙飞;;调整城市能源结构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10期
4 马小明,张立勋,戴大军;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案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蔡皓;谢绍东;;中国不同排放标准机动车排放因子的确定[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崔凤军,杨德福;旅游开发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泰安市实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年04期
7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于涛方;韩青;刘合林;戴亦欣;刘志林;郑思齐;;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8 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5期
9 顾晓薇,王青,刘建兴,李广军;基于“国家公顷”计算城市生态足迹的新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张晓东,池天河;基于区域资源环境容量的产业结构分析——以北京怀柔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郭运功;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程轲;石家庄市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及控制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俭健;幼儿园生态与环境教育初探[J];环境导报;2003年14期
2 ;胡锦涛 温家宝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与环境建设的部分论述[J];中国水利;2005年12期
3 ;汪恕诚谈水土保持、生态与环境建设工作思路[J];中国水利;2005年12期
4 ;水生所两项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项目通过验收[J];渔业致富指南;2005年13期
5 王肇鸿;西江流域生态与环境保护刍议[J];人民珠江;2005年04期
6 ;生态与环境[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1期
7 ;生态与环境[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8年02期
8 萧斌;;生态治污染 修复水环境——记北京师范大学水生态与环境研究所[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03期
9 赵济;;评介《青藏铁路沿线生态与环境安全》(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年05期
10 肖华;邵东国;张湘隆;;一种水库生态与环境需水量的计算与调控方法[J];人民长江;2011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镱锂;郑度;包维楷;谢高地;摆万奇;李双成;沈振西;;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问题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李金平;梁之华;;澳门生态与环境概述[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3 张镱锂;郑度;;拉萨城市拓展及其生态与环境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成官文;王敦球;;桃花江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黄健民;;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黄真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和保护[A];第二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焱;吴畏;甘世超;;对建设中国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的建议[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张博庭;保护生态与环境要有大局观[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李强峰;“4D”技术在三江源区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体系中的应用[N];中国水利报;2007年
3 伊建民 立源春;我国第一个戈壁荒漠生态与环境研究站落户敦煌[N];酒泉日报;2009年
4 周又一 毛馨平;武胜强化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N];广安日报;2010年
5 田圃德;四项措施应对水利建设生态与环境问题[N];中国水利报;2007年
6 记者郑千里;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运行正常[N];科技日报;2002年
7 张超;交卷倒计时:战略研究破题在即[N];科技日报;2004年
8 韦良;动物生态与环境监测[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赵洪涛 赵建平;新农村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尤为重要[N];中国水利报;2009年
10 记者 范建;共同关注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阿赛克;济南市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妮姗;城市生态与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本文关键词:北京城市能源消费的生态与环境压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1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ongyejingjilunwen/501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