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后的业绩下降之谜——基于信息不对称及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9 22:27

  本文选题:股权再融资 切入点:信息不对称 出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摘要】:国内外研究文献表明,在不同制度背景的市场环境中,公司股权再融资后均出现业绩下降现象。本文指出,造成业绩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一冲突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引发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导致公司业绩下降。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运用Myers和Majlu(f1984)的模型框架,对上市公司配股融资后的会计业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配股后公司业绩出现了显著下滑,在股权集中的治理结构下,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是造成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包括配股前的盈余管理和配股后的圈钱行为;公司治理结构对业绩下降具有重要影响,随着股权集中度的增加,发生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越大,配股后的业绩下滑程度也越严重。
[Abstract]: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literature shows that in different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in the market environment, equity refinancing occurred after the decline in performanc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oot cause of the decline in performance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client and agent, the agent's opportunism behavior caused by the conflict in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lead to decline in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On this basis, the special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in China based on the use of Myers and Majlu (f1984) model framework,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on the factors listed companies accounting performance after rights issue and its influenc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allotment of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opportunism behavior is the direct cause of decline in performance, including money around the circle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company; Governance structure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cline of performance. With the increase of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the possibility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opportunistic behavior is greater, and the degree of performance decline is also more serious after the rights issue.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审计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苏政办发[2011]6号) 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SJD630054)
【分类号】:F832.5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沔;王良成;;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前后业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3期

2 管征;卞志村;范从来;;增发还是配股?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1期

3 李志文,宋衍蘅;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配股决策的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3年03期

4 张祥建,徐晋;盈余管理、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经济科学;2005年01期

5 管征;范从来;;信息不对称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04期

6 王良成;陈汉文;向锐;;我国上市公司配股业绩下滑之谜:盈余管理还是掏空?[J];金融研究;2010年10期

7 原红旗;股权再融资之“谜”及其理论解释[J];会计研究;2003年05期

8 李增泉,孙铮,王志伟;“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4年12期

9 张为国;翟春燕;;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动因研究[J];会计研究;2005年07期

10 陆正飞;魏涛;;配股后业绩下降: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J];会计研究;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宝臣;王立清;尹辉;;政治联系、负债与公司治理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李传宪;何益闯;;大股东制衡机制与定向增发隧道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3 陈媛;周庆;李金;;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与经营业绩[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魏晓兰;;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比较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高雷;宋顺林;;关联交易、支持与盈余管理——来自配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6 张昕;姜艳;;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基于第四季度报表数据[J];财经科学;2010年06期

7 肖成民;;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变迁——基于国美电器的案例分析[J];财经论丛;2012年03期

8 管征,张世坤;不对称信息下的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10期

9 张继袖;陆宇建;;控股股东、政府补助与盈余质量[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4期

10 刘志杰;姚海鑫;;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动机及监管博弈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方召;周正;曲振涛;孙凯;;利益共谋还是监督激励——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董事和高管薪酬上涨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董直庆;王林辉;;相容委托和最优委托权安排:论我国国企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运兰;;我国中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业绩变化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黎文靖;江伟;;制度安排、大股东支持与定向增发折价——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Bayesian Network analysis on agency behavior of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6 薛德余;;第一大股东、最终控制人和支持——基于中国上市公司ST制度的实证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9年

7 张祥建;郭岚;李远勤;;部分民营化与企业绩效:基于国有企业民营化发行的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8 李婉丽;贾钢;;派现行为下的控股股东利益转移问题分析——来自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佟岩;王化成;;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关联交易发生情况的传导机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李焰;张宁;;集团控股股东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程度——基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晓艳;公司治理与大股东的掏空和支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静;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丁业震;国有上市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冲突与重组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4 彭华伟;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协议转让中的大股东私人收益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岭松;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龙建辉;银行监督与公司治理效率[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江石;股权分置改革时期收购公司并购绩效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孙晓琳;终极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翟胜宝;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毕金玲;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艳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与股权结构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邓新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财务目标选择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唐林波;我国A股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相关者利益平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陈燕;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系统对盈余管理的影响[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彭江;我国A股市场定向增发股价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周星明;我国上市高管薪酬决定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邓茹;大股东控制下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与投资行为相关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邱宇;金字塔控股、利益输送与公司绩效[D];南京财经大学;2009年

10 翁晓;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与相关财务指标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新建,张宗益;中国上市公司配股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16期

2 高雷;宋顺林;;关联交易、支持与盈余管理——来自配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3 李增福;郑友环;;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基于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6期

4 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年04期

5 白云霞;王亚军;吴联生;;业绩低于阈值公司的盈余管理——来自控制权转移公司后续资产处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05年05期

6 张祥建;徐晋;;股权再融资与大股东控制的“隧道效应”——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再解释[J];管理世界;2005年11期

7 李彬;张俊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以费用操控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02期

8 王向阳,甘剑莹,徐鸿;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问题的再认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李志文,宋衍蘅;影响中国上市公司配股决策的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3年03期

10 张祥建,徐晋;盈余管理、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经济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原红旗;;上市公司配股的长期业绩[A];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莹莹;;非对称信息下的物业管理公司激励合同设计——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应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09期

2 韩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中的股票价格操纵及其监管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12期

3 孙雪;李书全;;信息不对称下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激励机制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年04期

4 孙军玲;;浅议企业自发需要审计[J];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5 毕金玲;;股权再融资下管理者与新股东收益分析——从信息不对称角度[J];生产力研究;2009年20期

6 姜彬彬;;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成因的经济学分析[J];财政监督;2006年16期

7 刘小文;;信息不对称下公司融资方式与投资效率的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8 陈兴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经理人激励和股票期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年04期

9 张瑞强;薛永刚;;信息不对称下融资方式与投资效率的关系探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陈兴建;;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经理人激励研究[J];时代金融;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程睿;王华;;公司透明度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基于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7年

2 刘华涛;;论公众知情权与政府规制[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廖文梅;彭泰中;;信息的不对称与农产品初级市场交易风险分析[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连福;高楠;赵梦琳;;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于股票回购效应的影响研究——来自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公开市场股票回购的证据[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王秋菊;;企业员工招聘的风险分析[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郑春慧;;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市场发育:来自食品市场的经验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蔡美娟;;中职学校招生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汪洋;左慧;;高速公路企业剩余权配置与内部控制问题研究[A];中国高速公路管理学术论文集(2009卷)[C];2009年

9 吉翔;周建涛;;保险市场逆向选择与顺向选择共存研究[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10 梁工谦;项宜;;设备招评标中的逆向选择分析[A];第五届设备管理第八届设备润滑与液压学术会议论文集——《设备管理设备润滑与液压技术》[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俊;九城上市圈钱锁定3D网游[N];国际金融报;2004年

2 柴景雯;上市公司恶意“圈钱”有所收敛[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本报记者 叶伟民 实习生 张明术;山寨文化是新圈钱文化?[N];南方周末;2009年

4 无暇;新能源真情告白:要创业不要“圈钱”[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朱周良;美银行业圈钱成风 市场担心催生新风险[N];上海证券报;2009年

6 广发证券 曾辩明;高价发行就是圈钱吗[N];中国证券报;2009年

7 记者 杨蓥晖 通讯员 余彩龙;2小时“圈钱”过亿 过半热钱来自杭企[N];杭州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朱益民;利步瑞被否起底:不差钱的“圈钱”故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9 盖东海;电动自行车未来的圈钱产业[N];消费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朱宗文;国内受阻借壳纳市徐杰美国圈钱[N];亚太经济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欣;公立医院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任运河;山东省绿色农业评价、预警体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3 曾鸿志;信息不对称与公司融资政策[D];天津大学;2005年

4 张翔;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非对称信息及互动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许清正;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胡红星;中小企业信贷配给机制的系统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7 张程睿;中国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贺向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9 胡海波;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张功富;产品市场竞争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路径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伟;工程项目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2 李芬芳;组织学习激励机制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3 王运龙;供应链企业合作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王明顺;委托代理理论在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戴家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

6 周旭;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与控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郝延伟;虚拟企业成员企业之间的契约与激励[D];山东大学;2005年

8 赵莹莹;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周丹;房地产开发商与代理商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10 陈卓瑶;企业网络组织稳定性的激励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83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683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0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