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效应及地区经济影响
本文选题: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 切入点:非对称性 出处:《财经研究》2012年07期
【摘要】:文章以1996-2012年的相关季度统计数据,运用STR模型和LM统计检验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效应及地区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效果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特性,即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同时,这种不对称性对我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运行存在不同的影响。
[Abstract]:Based on the relevant quarterly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96 to 2012, using STR model and LM statistical test method,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symmetric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credit transmission channel 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impact in China. The effect of credit transmission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in our country has obvious asymmetry characteristic, that is, it has very strong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 at the same time, this asymmetry has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oper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east, west and west regions.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F224;F822.0;F832.4;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金叶;谷宇;;我国商业银行结构特征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反应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11期
2 赵进文,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3 刘明;;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及“阀值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06年02期
4 刘金全;隋建利;李楠;;基于非线性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作用效应的实证检验[J];中国管理科学;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方平;STR模型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非线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茹兰;张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对我国区际经济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高锦飞;;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优化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0年12期
3 任建军;;信贷配给理论发展、模型与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09年04期
4 范小云;肖立晟;王博;;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研究——基于贷款供给函数的再考察[J];当代财经;2010年11期
5 苟小菊;徐子奕;;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张东辉;王丹阳;;中国货币政策双重非对称效应特点的实证研究[J];东岳论丛;2010年10期
7 王健;王茹;;货币政策效应新特点与防范通货膨胀反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8 张馨;康锋莉;;中国相机抉择型财政政策:时间一致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9期
9 彭方平;连玉君;;我国货币政策的成本效应——来自公司层面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0年12期
10 赵进文;熊磊;;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对保险需求传导效应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肖兴志;陈长石;;安全规制波动对煤矿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平滑迁移模型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胡凯;屠卫;;弗里德曼规则、托宾效应与经济增长[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Micro Foundation Analysis of Interest Rate Policy in China[A];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Vol.2)[C];2009年
4 张丽杰;巩在武;;气候变化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分析——以南京为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5 谢杰;;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浙江与全国的对比研究[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兰熊;货币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计量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魏来;消费类产品产业链价格波及效应与应对管理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苏治;跨期条件下β系数时变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鹏;以利率为主的多目标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5 赵海云;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曹永琴;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徐家杰;不完美套利条件下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彭方平;STR模型及我国货币政策传导非线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宋金奇;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赖溟溟;货币政策稳定化作用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强;广义脉冲响应模型及其在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2 陈涛;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3 李红光;我国货币政策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朱宁宁;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6 马海玲;信贷市场缺陷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贾丹;中国货币数量变化与产出变化动态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谢爽;商业银行信贷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马艳锋;货币政策传导的博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彦;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模型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旭川;谢云山;;“十五”货币政策回顾及展望[J];银行家;2006年02期
2 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3 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4 彭方平;王少平;;我国利率政策的微观效应——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1期
5 龚江辉;;企业投资决定理论的新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6期
6 程建胜;“九五”时期中国货币政策述评[J];海南金融;2002年02期
7 唐齐鸣,王海生;中国货币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赵进文;高辉;;中国利率市场化主导下稳健货币政策规则的构建及应用[J];经济学(季刊);2004年S1期
9 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兼评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10 刘金全,范剑青;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杰;;沪市波动杠杆效应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J];现代商业;2011年20期
2 李智勇;;中国股票市场波动非对称性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牛新艳;;短期融资券市场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吗?——信用利差非对称性研究[J];金融评论;2011年03期
4 杜运苏;彭恒文;;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非对称性研究——基于汇率传递视角[J];南方金融;2011年06期
5 黄荣哲;农丽娜;;中国保险市场宏观需求对物价波动的非对称响应——基于2000-2010年季度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北金融;2011年06期
6 朱莉莉;张旭昆;;金融稳定与加速器效应的非对称性[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7 刘振毅;;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后对中国股市影响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年07期
8 范允奇;王文举;;货币政策关注股票市场必要性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周高宾;;资产价格泡沫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非对称性研究[J];南方金融;2011年07期
10 卢旺;;基于FIAPARCH-skt的纽约黄金期货波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和义;黄玮;熊旺;;纯化氢用多孔不锈钢表面的修饰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2 王乃怡;林涵瑾;;聋哑人手势语用手的非对称性[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张宗成;袁怀宇;;卖空限制与股票市场收益的非对称性——基于上海和香港的实证比较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牛俊英;王娟;王佳楠;;前庭的频率特性与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岳连捷;卢洪波;裘新;陈立红;张新宇;;隔离段激波串非对称及震荡特性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陈正洪;王海军;任国玉;;武汉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变化及对气温序列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何之彦;;BI-RADS系统讲座:GuidanceChapter[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8 张玮;佐斌;;“旁观者清”还是“旁观者不清”?——对自我-他人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研究进展[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文海;叶柳;;亚最优经济相位协变量子克隆和远程量子克隆[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高磊;王富华;陈宁;东长霞;刘淑君;;正常眼视网膜血管直径非对称性的研究[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磨良山;运用“非对称性管理手段”[N];北海日报;2008年
2 实习记者 蔡颖;央票发行利率上行 加息“箭在弦上”[N];经济参考报;2011年
3 黄迎燕;专利信息的非对称性与专利信息服务[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年
4 王冰平;一部理论创新的地学专著[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5 长江期货;铝市 今年有望缓慢筑底[N];上海证券报;2009年
6 巴曙松;前瞻性地预防硬着陆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7 石纯民;“三非”作战:美军未来作战的“根”[N];中国国防报;2003年
8 赵晓谛;“公平”分配关键在于“公平”交易[N];学习时报;2009年
9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世锦;世界经济“双轨增长”总量政策以稳为主[N];经济参考报;2011年
10 长城伟业 钦越唏;中澳“非对称性贸易”困扰中国铁矿石谈判[N];期货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维云;中国股市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黄浩;我国房地产周期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马德功;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李庆华;我国经济周期阶段性和波动性的动态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宋金奇;我国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刘毅;我国股票市场波动非对称特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管小荣;细长旋成体大攻角绕流非对称性及其微型射流控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屹;氨基酸与密码子的进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彭丹;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股市波动特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赵先琼;铝带热连轧过程跑偏机理和平衡调控的建模及数值仿真[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永文;挡板型管式振荡流反应器流场非对称性的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薛冰;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非对称性影响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邹世强;振荡流反应器三维流场非对称性CFD定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刘汉;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祝海堂;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谢明华;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纪文宇;论非对称性相互依赖下的中美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8 张强;广义脉冲响应模型及其在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侯文婷;GLURK5在大鼠海马CA1区对称性及非对称性突触中分布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10 宋潇;我国资本市场弱式有效性检验和市场波动的非对称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83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68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