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机会不平等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22:39
本文关键词:中国金融机会不平等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机会均等化 金融机会 金融机会不平等 总熵指数法
【摘要】:金融资源非均衡性分布一直被认为是我国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根源。实际上,金融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引致经济主体获取金融资源的权利存在明显的偏差,区际主体间获取金融资源或服务的金融机会分布不均等。因此,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根源是经济主体获取金融资源的金融机会不平等,构建金融机会不平等的理论框架以正确认识我国金融机会不平等并探讨金融机会不平等的根源,从而使得经济主体共享金融机会。本文将Asli Demirguc-Kunt(2008)的金融发展理念融入机会平等理论构建金融机会不平等的理论框架,定义我国金融机会分布函数和金融机会不平等的内涵以初步研究我国金融机会分布不平等。利用Checchi DanieleVito Peragine(2010)提出的机会平等事前方法和总熵指数法构建组内和组间金融机会不平等指数以初步探讨影响我国金融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基于省级数据和调研数据经验分析我国金融机会不平等的现状,实证分析我国经济主体的金融机会不平等指数以探讨金融机会不平等的根源。定性分析可知,金融机会不平等实质上是我国经济主体金融机会集值域分布不均等的具体体现,由此金融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可包含主体可控的努力因素和不可控的环境因素两类。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济主体间面临的金融机会不平等程度不同,金融机会不平等的根源亦不同。宏观主体金融机会不平等的根源是区际二元经济结构,而个体努力水平则是微观主体金融机会不平等的主因。因此,从不同方向思考均等化金融机会的对策以促使经济主体机会均等化地获取金融资源,共享金融发展机会。
【关键词】:机会均等化 金融机会 金融机会不平等 总熵指数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8
- 第1章 导论8-16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8-9
- 1.1.1 选题背景8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8-9
- 1.2 基本概念、经济主体的划分和研究方法9-12
- 1.2.1 基本概念的界定9-10
- 1.2.2 经济主体的划分10-11
- 1.2.3 研究方法11-12
-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12-14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2-13
- 1.3.2 论文结构13-14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14-16
- 第2章 文献综述16-21
- 2.1 机会平等理论16-18
- 2.1.1 机会平等理论渊源16-17
- 2.1.2 机会不平等的测度和研究方法17-18
- 2.2 金融机会及其不平等的文献回顾18-19
- 2.3 文献评述19-21
- 第3章 金融机会不平等:理论框架21-29
- 3.1 金融机会与金融机会不平等21-24
- 3.1.1 金融机会的内涵21
- 3.1.2 金融机会不平等内涵21-23
- 3.1.3 金融机会不平等的测量方法23-24
- 3.2 金融机会不平等的理论模型24-27
- 3.2.1 金融机会分布函数24-25
- 3.2.2 金融机会不平等的测度与分解25-27
- 3.3 金融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因素27-29
- 第4章 金融机会区际分布不平等29-36
- 4.1 金融机会分布函数变量选取29-32
- 4.1.1 宏观主体的代理变量29-30
- 4.1.2 微观主体的代理变量30-32
- 4.2 金融机会值分布特点32-36
- 4.2.1 宏观主体金融机会分布特点32-33
- 4.2.2 微观主体金融机会分布特点33-36
- 第5章 金融机会不平等的实证分析36-49
- 5.1 我国金融机会不平等的现状36-37
- 5.2 样本类型划分与描述性统计37-43
- 5.2.1 数据来源与说明37
- 5.2.2 宏观主体统计分析37-41
- 5.2.3 微观主体统计分析41-43
- 5.3 金融机会不平等的分解43-49
- 5.3.1 宏观主体金融机会不平等43-45
- 5.3.2 微观主体金融机会不平等分解45-49
- 结论与对策思考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本文编号:8843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88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