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技术创新、经济危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发布时间:2015-03-14 09:07

烟台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着一场技术革命,而由此引发一批新产业并最终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伊斯·熊彼特从动态的角度,通过论证其“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论证了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本次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后危机时代,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把中国经济推向另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危机;经济增长;创造性的毁灭过程

一、引言

20073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此后,股市暴跌,一系列投资银行破产和并购,这场局部性的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最终演变成为全球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全球房价下跌、银行倒闭、股市暴跌、企业破产、失业人口居高不下,民众信心跌至谷底……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次危机过后,全世界必将重新洗牌,形成新的世界格局。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来应对这场危机,同时也都积极的寻找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在世界经济萎缩的情况的下,我国过去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够再持续下去。2009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95%,“铁公机”,房地产、重工业占据了GDP的很大比重。这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并未实现结构性优化,带有明显的投资拉动特征,消费所占比重很小。要从根本上来调节我国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并能冲破经济危机的重围,使经济保持高速持久的增长,只有靠技术创新。

二、历次金融危机之后都会有一场技术革命

1857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的危机。185787日,以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股票价格率先下跌为标志。很快,,危机从金融领域冲击到生产领域。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英国,并蔓延到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北欧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经济危机,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大幅度减少,价格猛跌。经济危机引起的贸易消减,使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也遭受巨大损害。

1857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世纪”。电机、电话、电灯的三大发明实现了人类电气化的道路。美、欧、日纷纷把电力建设作为国家承建工程的重点。这次技术革命不仅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电力“三大技术”,而且创造了汽车、飞机、无线电“三大文明”,使社会更加进步。这次革命的诞生地是美国成为了大赢家:1870-1890年短短20年,美国工业产值上升了9倍; 1900年,美国人均收入超过欧洲;1913年,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霸主。

19291024,美国迎来了著名的“黑色星期四”。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短短的两个星期就消失了300亿美元的财富。从1929年到1932年这三年中,经济水平倒退了10年。同时危机很快蔓延到德、日、英、法等其他工业化国家。世界贸易从1929年的686亿美元较少到了1933年的24亿美元。

1929年的大危机引发了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次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加速战后各国生产力的发展。1980年世界GDP1950年增长了1倍多,其中美国增长1.7倍,德国增长3.5倍,日本增长9.2倍。

1973年和1980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了长达10年的滞胀、高失业率并存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使战后经济危机呈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特点,最突出的两次分别是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两次都是从英国开始的,以美国为主导,扩及西欧、北美和日本。在此期间。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下降,企业破产严重。1974-1975年间,消费物价指数上涨,联邦德国为11.1%,英国则高达43.9%

    1974年开始的美国经济滞胀引发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此次革命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网络的出现为标志。1971年英特尔微处理器的诞生意味着“芯片上的计算机”可以廉价制造和批量生产;1980TCP/IP协议研制成功,1986年基于TCP/IP技术的主干网NSFNET开始商业化运行,信息产业由此确立。与此相伴的还有当代大量的高科技技术群的出现,如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技术及其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各个新产业确立。

三、理论论证——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熊彼特强调资本主义是一个发展的变化过程,他写道:“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仅从来不是,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的。……开动资本主义发动机并使它继续动作的基本动力,来自新消费品、新的生产或运输方法、新市场、资本主义企业所创造的产业组织的新形式”也就是创新活动。他强调技术创新是“资本主义过程的一种功能,而这种功能才是产生发明的精神习惯的原因。”他强调创新活动所导致的“这种产业上的突变过程。……它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毁灭老的,又不断创造新的结构。这个创造性的毁灭过程,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由此可见,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过程看作是一个创造性的毁灭过程。

熊彼特用“创造性的毁灭过程”来概述创新活动引起经济增长的具体机制。这种因创新而引起的竞争,“所打击的不仅是现存企业的利润和产量,而且在打击这些企业的基础,危机他们的生命。这种竞争和其他竞争在效率上的差别,犹如炮击和徒手进攻间的差别,因此,按其通常意义来考虑能否更敏捷的发挥作用,就变得比较不重要了;长时期内扩大产量降低价格的强有力的杠杆,无论如何总是用通常竞争以外的其他材料制成”。在这个竞争过程中,许多新资本投入了,同时那些“适应”能力太差的企业被淘汰了。创新所掀起的风暴,通过创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推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造成了对旧资本、对守旧企业的毁坏。这就是创造性的毁灭过程的含义。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一种创新通过扩散,刺激大规模的投资,引起经济的繁荣,一旦投资机会消失,便转入衰退。由于创新的引进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的,这就产生了经济周期。熊彼特充分认识到了创新过程的动态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把经济学的研究从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的价格理论”走向“动态均衡的价值理论”。

四、本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面对本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在一篮子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比2007年增速13%下降了4.3%,低于2006年的11.6%2005年的10.4%。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数年高于10%的年增长后,和全球经济一起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同时经济结构问题突出,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贡献分化严重,2009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中,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消费贡献了4个百分点,出口贡献了负的3.6个百分点。2009年投资对GDP的增长点贡献度达到了95%“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房地产、重工业等再次取得较快发展,反映了经济增长并未实现结构优化,投资拉动特征明显,消费所占的比重很小。

2009年我国投放了大量的货币,采取了大强度的经济刺激措施,进一步刺激的余地和空间已经很小了。房地产的信贷规模占总信贷规模达到了47.7%。房地产捆绑了中国经济。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大量囤积的房源将涌上市场,高房价泡沫必将破灭,到时候将带来经济的巨大衰退。同时也造成中国现在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加之国际市场一些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造成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通胀压力不断增强。刚刚统计出来的201010月份CPI4.4%,比9月份的3.6%,上涨了0.8%个百分点,远远超出了3%的警戒线。但陈志武等一些经济专家预测,明年我国通胀会比今年厉害,央行加息的时代刚刚来临。

五、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必须依靠技术创新

历史和现实表明,在长期中更多的投资可以提高总产出水平,但不能提高其增长的速度,只有技术创新才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20093月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新华网专访时指出,技术进步对解决经济危机能够起到巨大的作用。他提到现在世界各国实际上比拼的都是科学技术。在信息技术广泛发展的21世纪,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要想使本国经济获得本质的增长,必须靠科技创新。他说,网络经济使美国取得了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近十年的竞争优势。

对于我国技术创新,本文提出以下观点。

1.技术创新的制度建设

库兹涅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可见,经济能力的增长一方面源于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源于制度与意识的调整,制度是先进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我国应尽快出台专门的《技术创新法》,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法律体系;加强技术创新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大科技创新的法律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

2. 加大对新技术的扶植力度

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分析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一些新的技术未能适时的出现并广泛应用。因此,我们有必要而且必须加大对一些新技术的扶植,使之尽快的转化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目前世界有丰富的技术创新,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转化基础。首先,“物联网”代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被世界各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扶植领域;其次,以风能、生物能、太阳能、核能为代表的多元化的新能源将彻底突破化石能源的束缚;再次,生物技术将是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最后,还有纳米技术、绿色技术、软科学技术等新领域也将成为今后人类发展进步的新趋势。这些新兴的技术领域为我们扩大经济增长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我们必须在这些领域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 重视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突破经济危机的阻力的特殊时期更要加大投入。基础研究重要的是认识世界,人对自然只有深度的认识,才能够发展。

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投入这几年以很快的速度发展。比如说“973”计划是我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它投入的经费从2007年的12亿到2008年的19亿,到2009年的26亿,它几乎在成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生练:《依靠科技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考》,《政策》2009年第5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戈.世界经济发展与心技术革命.中国科技产业,200412):51-53

4.杜因 《经济长波与创新》,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71

5.孙寿涛:《信息革命:称谓及其历史地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4页。

7.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7

8.内森·罗森堡,L.E.小伯泽尔.西方现代社会的变迁.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本文连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2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