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态研究与思考
谢方 徐志文 安徽铜陵学院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动态
1引言
九个城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皖江城市带”是针对“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型创新区,国家给予了四大战略性功能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地理区位、基础能源、加工制造、创新传统是皖江九市所共有的发展优势。笔者认为,持续发挥优势,不断突破瓶颈,有效承接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迈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步伐的关键举措就是凭借
产业转移的契机,结合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文章通过对皖江城市带境内九个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明晰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态势与问题,探索发展的有效路径。
2现代服务业界定
由于服务业内部行业纷繁杂乱,行业属性差异显著,为了便于分析,本文采用由布朗宁和辛格曼提出的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应用的分类方法对服务业内部行业进行分类。依据不同的功能将服务业区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分配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通信、批发零售等行业,主要承担商品、生产要素以及信息的流通传递功能;第二类是生产者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作为中间投入为其他行业生产提供服务;第三类是社会性服务业,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等行业,这类服务业的主要特征是它们的“非市场”特点,提供这类服务的主体是政府和非营利机构;第四类是个人服务业,包括餐饮旅馆、美容美发、洗衣、修理、娱乐等为家庭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这类行业的服务主要是用于满足家庭或个人日常生活的需要。
在对服务业分类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科学界定。“现代”相对“传统”而言,其本质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现代服务业就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
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它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简而言之,现代服务业就是服务业的现代化。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服务业涵盖了服务业的四大门类,但是知识技术密集典型的应用仍较多地体现在分配和生产性服务门类。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了与资源分配和流通相关的活动(如金融、保险、工程、猎头、培训等),产品和流程设计及与创新相关的活动(如研发、设计、工程等),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活动(如信息咨询、信息处理、财务、法律服务等),与生产本身相关的活动(如质量控制、维持和后勤等),以及与产品推广和配销相关的活动(如运输、物流、市场营销、广告)等。
3皖江城市带服务业现代化发展态势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皖江九市已加入到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进程中,受长三角经济的强辐射,皖江服务业呈现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强势出露端倪,主要表现为投资规模、开放水平的递增以及行业门类的多样化。
3.1投资规模日趋扩大
自2006年始至2009年末,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服务业完成投资的绝对数额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增长幅度约为37% 。其中池州和安庆四年来的增幅比较大,分别为58.9%和42.6%(见表1)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取得突破,如计算机服务、专业技术服务、金融业分别增长104.7%、79.3%和68.6%,软件业增长4.2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上半年,建立了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已完成文化、科技、旅游、信息、物流等八大类项目库储备,共近100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300多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新开工服务业项目有省广电新中心、安徽国际影视城、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迅捷保税物流中心、合肥新港物流园、宝供合肥物流基地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提高供给能力,有力地促进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增长。
表1 皖江城市带九市近年来服务业投资额 单位:亿元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合肥
621.54
950.34
1258.32
1670.49
芜湖
161.01
197.98
291.35
427.69
马鞍山
78.99
109.33
164.7
263.43
铜陵
49.90
46.74
78.16
161.16
安庆
117.5
174
219.6
275.6
宣城
64.81
94.7
151.1
205.8
池州
66.91
87.3
108.55
113.54
巢湖
69.27
92.62
142.83
200.09
滁州
57.36
71.82
133.76
192.6
3.2涉及行业日益广泛
日前,皖江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涉及行业越来越多。如软件、电信、金融服务、管理咨询、生物信息和法律服务等,涵盖产品涉及、财务会计、企业采购、交易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服务环节。以动漫、出版发行、广电传媒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亮点之一。
3.3开放水平逐年提升
从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轨迹来看,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必将逐渐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移入的重点区域。近几年来,皖江服务业不仅越来越受外资青睐,随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实施,其也越来越成为“长三角”等省外投资聚集区域。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皖江服务业实际利用省外资金700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50%左右来自长三角地区。皖江九市利用自身优势条件,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金融和服务外包领域的产业转移。
4皖江城市带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皖江城市带服务行业呈现了许多新的增长点,但是现代服务业的总体发展规模效应还没有呈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依然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
4.1服务业投资与产值比重徘徊不前
皖江城市带所辖九市大多凭借基础能源优势,发展加工制造业,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低于工业,高于农业,在总体经济中的贡献度并不十分显著。例如:2009年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宣城、铜陵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依次为:5.2:52.6:42.2;3.9:66.5:29.6;4.6:62.7:32.7;17.8:46.5:35.7:18.1:43.5:38.4;2.6:67.9:29.5。尽管近年来政府部门关注服务业的发展,其投入资金绝对数额也在逐年增长,但是相对上年的增加比重却徘徊不前,部分城市在2009年度的投资比重甚至出现倒退。比较九个城市2006至2009年服务业投资数额的增长比例,不难看出,政府对服务业的投资增长趋势极不平稳,忽高忽低。从某一角度可以说明,皖江城市带服务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直接影响到服务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见图1)
再以2006年至2009年九市的服务业产值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及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投资平均比重为例,可以看出,两者均未呈现显著增长。通过对其进行相关性比较分析,发现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6,对于横截面数据来讲,这个数值并不低,因而,我们认为,皖江城市带服务业投资平均比重和服务业产值平均比重有很大的关联。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投资比重的增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服务业产值的比重。笔者认为,皖江城市带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对其投入还是很有限。
4.2服务业产值集中在个别行业
据2009年皖江城市带辖内九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保险、金融和房地产为主体的分配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占到服务业总产值比重平均为77.62%。这表明,与生产组织和管理本身相关的,以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和信息咨询为主体的专业服务业;与产品和流程设计等创新活动相关的,以研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和节能环保服务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业;与产品推广和配销活动相关的,以物流、营销、广告为主体的服务业;以零售和批发为主的商贸服务业;以社区服务为主体的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4.3服务业布局分散化
目前,皖江城市带境内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服务业聚集区。近年来,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形成了一些商贸服务集中地带,但因其与居住区关系紧密,空间尺度较小,辐射带动能力和范围较小。另外,随着产品销售经营模式的转变,配销活动的增加,不少城市划分了区域建立了物流园区等公共服务平台,但是由于功能定位不明显,后期基础设施投入跟不上,导致聚集不明显,产业的规模效应不能发挥。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首先,皖江城市带境内的服务业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而且还表现在时间上;其次,专业服务业的发展势头不强;第三,科技在服务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仍然不明显。
5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发展措施
5.1优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首先是市场化的体制改革。特别是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营资本在民航、铁路和市政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参与度,形成多元经济参与的合理竞争局面。其次是社会化的体制改革。推进后勤服务、配套服务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包,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第三是对服务业逐步分行业类别消除政策歧视。对知识技术密集的服务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专业服务、科技服务、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
5.2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区
从长期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等,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减少人才外流,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础。刚刚批准建设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契机,政府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多个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区,通过“筑巢引凤”,对国内外投资者形成磁场吸力,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吸引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向特定的区域集聚,从而形成规模,发挥良好的辐射作用。
5.3加强服务与制造融合发展
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重点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来积极推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制造企业服务化来实现。皖江九市有着雄厚的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基础,然而,单纯制造过程已经不可能产生更大的附加价值,只有更多服务渗透的生产过程才能获得竞争上的优势。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化服务企业;延伸制造企业产业链环节,提升产品在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服务比重,促进信息、研发、营销、融资、技术、物流服务等和制造生产过程结合的日益紧密,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制造业结构升级。
5.4承接国内外服务转移与外包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不仅包括先进制造业的转移,同样包括服务业的转移。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制造业全球化加速,也使得服务业正向全球化扩张,服务外包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趋势。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创新示范区一定要抓住国际和国内服务转移和外包的历史机遇,加大投入,提升能力,积极承接,融入区域与全球合作,从而促进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
5.5加大专业科技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专业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体现着自主创新能力,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行业领域,对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起着关键作用。政府不仅要在政策制度上给予优惠和倾斜,同时也要在资金、基础设施、人才储备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笔者认为,皖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离不开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开发,要想摆脱重污染、高耗能的制造老路,必须要将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作为抓手。
5.6探索服务标准化建设
只有抢先制定标准才有助于服务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服务标准,逐步建立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规范,建立有效、权威和操作性强的服务标准。服务行业门类较多,人员素质标准、服务设施安全标准不仅影响到服务的质量与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承接国际服务转移的效率。如何尽快与国际接轨,向社会提供更规范的专业化服务,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参考文献:
[1]魏作磊,邝彬.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产业依赖及其对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启示[J].经济学家,2009,(11).
[2][4]安徽省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网站,2009/08/26.
本文连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