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寻求破解发展问题的“灵丹妙药”

发布时间:2015-03-14 08:37

刘祖川  重庆机械工业部第三设计研究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近10%的高增长速度持续增长了30多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这在已经发展起来的国家中是从未有过的,但是,中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难以逾越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发展问题;大通道;解决

一、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普遍认为,只要中国能够以较快的发展速度持续增长,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例如:就业问题、农业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和区域差距问题等,其实不然。时至今日,中国经济以近10%的高增长速度持续增长了30年,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这在已经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中是从未有过的。但是,中国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解决上述问题,而且有些问题比发展之初更为严重,甚至,还冒出一些当初无法想象的更为棘手的问题,例如:能源紧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紧张、三农问题、国内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平衡、边疆民族地区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粗放模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还有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季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的新约束:国内储蓄和消费失衡造成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大量生产能力依赖国际市场消化;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土地、淡水、石油和重要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素质不高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越发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作用也日益扩大。”“中国社会转型正面临的新特征: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量新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复杂局面;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仍然长期存在。”

上述各大发展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作用到底有多大?如何寻求破解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1.就业问题

近年来中国就业状况:从“九五”到“十五”,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94万人减少到80万人,明显表现为“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特征。中国科学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数据:中国城镇失业率是9.4%,已经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近年来,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岗位约为2000多万,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1000多万,缺口多达1000多万个。这就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就业国情。中国就业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将长期存在。

能否“充分就业”,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中国第一产业的大量劳动力需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而第三产业在同样的产值和投资条件下,吸纳的就业人数都是第二产业的两倍以上。目前,中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低,仅为40%左右,较之发达国家80%左右的第三产业比重相差甚远,与世界60%左右的第三产业比重也存有较大的差距。发展第三产业需要各层次服务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及高端服务业的支持,高端服务业需要中国产业升级,产业升级需要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即转变粗放式出口导向型为集约式消费导向型转移。我们能否寻求:既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又能够促使中国粗放式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解药”?

2.农业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中国人均土地面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3%,为印度人均水平的73.5%,美国的13%。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承载了占世界20%的中国人口。中国粮食总产量5亿吨以上,自给率达到95%。全世界粮食贸易量不过2亿多吨,如果大部分被中国买走,将会引起全世界的恐慌,粮食不能自足的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的大包袱。

目前,平均亩产高于世界各国的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果没有颠覆性的农业技术革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几乎到了极限。即使单位亩产很高,无奈耕地太少,土地所承受的农业人口压力过大。要实现现代农业市场化集中经营,需要农民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将土地集中在农业生产专业户手中,进行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也有观点认为,土地是农民的根,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在没有工作保障的条件下基本生活也将随之落空。也就是说,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城镇之前,农业很难集中经营,传统小农经营方式很难改变,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因而很难走出延续了两千多年传统的土地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

如果我们有美国的耕地条件,农业现代化恐怕早就实现了。哪怕我们只有印度的的耕地条件,农业现代化也可得到快速推进,便于实现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现代化也将早一天到来。但如果中国大片的荒漠区域变为耕地,就有可能达到美国或者印度的耕地条件。我们能否寻求:能够将中国大片荒漠区域转变为可用土地的“解药”?

3.环境问题

目前中国的环境状况: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90%的河流受到了污染,75%的湖泊水和50%的地下水已遭受污染,3亿多中国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的6个检查组分赴黄河、长江、淮河以及海河流域调查流域污染现状,最终得出的结论令人震惊:四大流域的整体污染现状已经成为常态。七大水系均遭污染,一半以上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达不到饮用水源的标准;36.6%的河段水质属于V类、劣V类,其中劣V类达到27.9%,已经丧失了直接使用功能。9大湖泊中7个是五类和劣V类,而V类和劣V类水是连农用水都不能做的“废水”。按照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而治理永远比不上污染。

在所有受污染的河流中,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最为典型,比污染更为严重的还有泥沙、洪涝、决口、改道、干旱、断流等各种灾害。孙广远等在《以中华民族的名义给黄河一个承诺》中表达了多少仁人志士发自内心的感慨:黄河能不能变得水量充沛、奔流不息?黄河能不能变得水质良好,甚至摘掉“天下第一浊河”的帽子?黄河能不能变得山清水秀,随着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开发而成为旅游热线?黄河能不能变得水路畅通,成为一条运输繁忙的“黄金水道”?黄河能不能变得温顺依人,不再狂放不羁?

如果能将黄河灾害、环境、水源、生态、航运及其旅游等一并通盘考虑,协同开发,那将是何等的壮观。我们能否寻求:既能够消除黄河灾害,又能够带来水源,又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够发展航运运输,又能够发展航运旅游的“解药”?

4.贫富差距问题

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集中在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和东部发达地区平均收入与西部落后地区平均收入之间的差距。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来,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3590元,年均增长7.5%,总体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农民收入总体上仍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差距仍在扩大,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并由改革之初的21扩大到目前的3.41,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衡量收入分配公平指标基尼系数已经较大地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的标准。“一个中国,四个世界”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巨大的区域差距,中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属于第四世界。

世界银行报告同时显示,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这两个数字的比在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印度是4.9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

缩小贫富差距不能“打富济贫”,需要能够创造和扩大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条件和发展空间,要想授人以鱼,只能授人以渔。我们能否寻求:既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够提高西部落后地区面貌的“解药”?

5.能源问题

一次性石化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三者之和,占中国整个能源消耗量的90%以上,其中煤炭一支独大,占据中国整个能源的70%,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消耗国。按照现有的开采速度,石油只够使用14年,天然气只够使用32年,较为丰富的煤炭也只能使用100年。

面临一次性石化能源的日益枯竭,我们不得不转向可再生能源:中国风力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14亿多千瓦,目前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为7亿千瓦。风能电力成本较之其他再生能源更接近煤炭的电力成本,中国的风能电力已进入规模应用阶段;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全球每年陆地太阳辐射量达27万亿吨标准煤,相当于现在人类所利用能源的一万多倍。中国大西北地区是获取太阳能的富集区域,日辐射量达6.4千瓦小时/平方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撒哈拉大沙漠。大西北地区的荒漠区域面积约为160平方公里,太阳能辐射量相当于3300亿吨标准煤;中国生物质能由于土地面积和森林用量受到限制,不可能成为中国的主要能源;中国地热能储量约为4600亿吨,利用率仅为十万分之一,距离规模利用为期尚远;中国潮汐能约为2000万千瓦,用量较小,且还未规模利用;聚变反应堆一旦成功,则可能向人类提供最清洁、且取之不尽的能源。科学家正努力研究如何控制核聚变,但是现在看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氢能为二次能源,从水中就可获取氢能,因此蕴育着广阔的前景,但目前实验室研究尚未有重大突破。

上述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的发展潜力最大,如果在大西北地区建立若干大型太阳能基地,中国能源问题可以得到大幅缓解,甚至可以得到彻底解决。以光电转化效率15%计,利用荒漠面积的1/20,可以获取25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相当于2050年中国50亿吨标准煤的一半,即太阳能将在2050年能源结构中达到50%,成为所有能源中的绝对主力。我们能否寻求:能够在大西北荒漠地区创造大规模综合新能源基地建设条件的“解药”?

6.水资源问题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121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中国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座城市缺水,200座城市严重缺水。传统思维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一去不复返。

除此之外,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非常不均。北方地区人口占44.3%,耕地面积占59.6%,水资源只有全国总水量的14.5%,人均水资源74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其中黄河、淮河、海滦河三大流域更为突出。黄淮海流域人口、粮食产量和国内生产总值都占全国的三成左右,但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2%。水资源的急剧减少,导致水质恶化、植被生态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等多重恶果,以致逐渐演变为今天沙尘暴的源头。

美国近期《外交》杂志认为,如果说石油资源是20世纪最紧俏的资源,那么21世纪最紧俏的资源将属于水资源。该杂志根据大量资料列出水资源短缺的前三个国家:中国、印度和美国。我们能否寻求:能够为黄河流域和大西北地区带来丰富水源的“解药”?

7.国土资源问题

中国国土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比印度多600多万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7亿多亩;中国国土比美国大,但耕地面积比美国少10亿多亩。中国现存耕地18.25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亩,其中14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6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亩。在全世界26个大于5000万人口的国家中,中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中国18.25亿耕地面积比10年前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县的面积。未来三十年,中华大地上还将新增2亿人口,还将有3亿农民要从乡村走向城市。这意味着,至少有5亿中国人需要在有限的国土空间上重新布局。“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再退让了,否则极有可能造成世界人口总数1/5的中国人的粮荒潮。

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却仅有12.7%的耕地面积,,其余的都是高山、荒漠等不宜生存的不毛之地。将这些荒漠转变为耕地的闪念可能只是一个不现实、甚至是非常狂妄的想法,但只要有了水,一切皆有可能:完全干涸的昔日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罗布泊可以恢复生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不会再时隐时现;华夏文明的摇篮六千年前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植被繁茂,温暖多雨的伊甸园再度重现。

昔日的绿洲演化为眼前的荒漠;眼前的荒漠还能改变为未来的绿洲?我们正在寻求:能够将中国大片荒漠区域转变为可用土地的“解药”!

8.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要解决农业增长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稳定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农民增收及缩小城乡差距。但是,长期以来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来实现工业化的方式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根深蒂固,造成了解决三农问题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无论中央和省级政府怎样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所形成的财政压力等。

有人提出:通过国家投资农村基础建设拉动农村内需。发挥中国劳动力比较成本优势扩大低端产品出口。但是,拉动农村内需如何支持,不可持续。低端制造业无利可图,且容易受到进口国家的抵制。还有人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服务型的中小企业。但是,发展科技型、服务型的中小企业需要产业升级,以及粗放式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改变。又有人提出:农民组织起来抵抗风险,共同致富。但是,即使农民组织起来也不会发挥出多大的力量,何况能否组织起来还是个问题。更有人提出:一种以社会和文化建设为主体,以建设“低消费、高福利”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但是,如果没有物质基础强有力的支撑,无异于缘木求鱼,难以实现。

三农问题解决需要城镇化,城镇化需要“消灭”农民,“消灭”农民需要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量的就业岗位需要大量的科技型、服务型的中小企业,科技型、服务型的中小企业需要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粗放式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最终又回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症结。我们能否寻求:能够促使中国粗放式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即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解药”?

9.内需问题

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就开始注重强调内需,但时至今日,内需问题在十多年来旺盛外需的“诱惑”下愈加突出,直到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内需问题已经成了难以攻克的顽症。近十年来外需的旺盛,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缺乏动力,更重要的是,使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不断累积。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逐渐壮大,国外市场对经济增长拉动的作用越来越小,2010年中国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用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只能是“临时”救济,还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内需问题。扩大内需,不仅只是应付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而且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

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有三:一是扩大就业;二是提高低劳动收入的收入水平;三是增大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有人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增加工资没用,因为增加工资会减少就业,而且增加工资带来的就业减少完全抵消了工资增加的作用。这是在就业状况不好时所得到的结果,如果就业状况较好,就不会出现这种结果。因为,就业状况不好,增加工资会带来相应的就业减少;就业状况较好,增加工资不会引起相应的就业减少。因此,扩大就业有双重效果,具有更大的扩大内需效果。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需要创造能够扩大低收入者发展空间的良好环境,要想授人以鱼,只能授人以渔。我们能否寻求:既能够扩大就业,又能够扩大低收入者发展空间的“解药”?

10.产业升级问题

粗放式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虽然确保了GDP增长速度,但却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能源和资源,也给中国环境带来了污染,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设置了巨大障碍,给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带来了巨大隐患。这意味着过去建立在低成本优势,尤其是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外贸格局将难以为继,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也走到了尽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已经势在必行。

东部发达地区可将劳动密集型、能源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转移到中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通过转移倒逼产业技术进步,将原有产业提升为先进装备制造、信息、生物等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或劳动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而中西部地区凭借劳动力和土地较低的成本优势,承接从东部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做到了产业升级。

迄今为止,中国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条件还不成熟,而阻止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最大因素是交通条件,如果中西部拥有东部沿海通江达海的水路通道,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我们正在寻求:中西部地区自己的出海口!

11.边疆民族地区稳定问题

3.147.5打砸抢烧杀暴力事件,给中国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伤害,给中国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给中国各族人民的感情造成极大伤害。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更是推波助澜,借题发挥,歪曲事实,不惜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唯恐中国不乱。美国绝不会放过任何阻止中国现代化步伐的机会,而支持这两次暴力事件的美国民主基金会得到美国国会资金的援助。

我们冷静下来进行思考:除了少数极端分裂分子外,参与7.5事件大多是来自新疆相对贫穷落后地区的年轻人。境外分裂分子利用了当地的社会问题,新疆内部能够有人呼应,很大一部分直接原因在于少数民族青年的就业问题。

新疆对于中国而言,不再仅仅是国防前线,更是开放前沿和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地,几乎所有的战略观察家都预言,未来15年,新疆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腹地的地位将得到极大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讲,新疆的问题是民族问题与中国社会发展转型问题的交织,能否在民族问题剧烈爆发前,完成现代化的转型,这关乎新疆的未来,也关乎国家的未来。

中国需要发展,大西北落后地区需要发展,边疆民族地区也需要发展。我们能否寻求:能够驱动边疆民族地区的快速增长,且整体发展水平能够较快地接近东部发达地区的“解药”?

12.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更多的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全世界各国面临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甚至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立即行动起来。20091219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闭幕,交给世人的是一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减排目标不详的“哥本哈根协议”。虽然没能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但是各国取得了共识:没有人愿意看到地球的陆地面积越来越小,没有人愿意体味地球越来越酸楚的海洋,也没有人愿意呼吸地球越来越污浊的空气,仰望越来越暗淡的天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最终结局警醒着每一位地球公民,为了地球的明天,为了人类的未来,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努力。

占中国整个能源70%的煤炭消耗量世界第一,致使温室气体、且来源于煤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若将中国高比重煤炭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随之大幅降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减缓作用效果巨大。唯有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的大规模应用能够承担此项重任,但大规模应用条件是否成熟?我们正在寻求:能够在大西北荒漠地区创造大规模综合新能源基地建设条件的“解药”!

13.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问题

自改革开放起经济结构就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之中:19791984年为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19881991年为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1997年以后为第三次经济结构调整。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强调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再次指出中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需要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把“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面临的困境为什么如此之艰难,调高产品出口门槛,降低出口在GDP中的比重,逼迫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式消费导向型转型,例如,调高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但是,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调高,必然降低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出口产品随之减少,致使中国GDP下降,势必影响中国的发展速度,增加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城镇化进程受阻等关系到国家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何况,世界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非但不能减弱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需加强出口产品的工作力度,否则,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下降的幅度会更大。最终导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难以深入。

如果中国有很好的内需环境,出口产品的减少,并不会造成中国经济较高的增长速度下滑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强劲的国内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坚实基础。当然,中国自主高端产品的产业创新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前提条件之一。我们能否寻求:既能够促使中国内需,又能够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的“解药”?

二、探寻路径

黄河水路大通道,借助南水北调大西线调水工程,利用黄河现有河道,开通从渤海湾到西北地区兰州3300公里长的水路通道。将现有黄河河道挖掘疏通,从黄河口到兰州直接通行五万吨级船舶,成为全国内河货运量最大的黄金水道,进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内河航道。相当于将渤海黄金海岸线“延伸”到西部腹地。陕西、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西部等地区濒临“沿海”,而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区临近“沿海”。通过大西北水路大通道,整个黄河流域和大西北地区都可直接面对大海,直接面对海内外大市场。

这个巨无霸工程,一举改变北方地区难以承受的干旱饥渴和远离沿海的区位劣势,彻底改变大西北地区长期以往的的落后面目,大幅度地增加可用耕地,大范围地改善生态环境,大比例地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强烈地拉动和扩张国内消费需求,形成中国第二条“长江经济带”,促使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以至“一劳永逸”地持续发展。

该项工程预计2015年动工,历时15年,耗资5万亿元(包括大西线调水工程1.7万亿元),完工后可形成一条集防灾、生态、航运、旅游于一身的大型绿色健康河流。该项工程本身也是一项巨大的创新工程,神奇建议的大胆设想、拟定方案的创新思维、工程设计的创新思路、工程实施的创新技术、以及通航后的全新开发等,大范围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作出不朽的完美贡献。

毫无疑问,大通道正是我们盼望已久的解药,即能够大幅缓解或彻底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的灵丹妙药

 三、解决之道

大通道大西线调水工程将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三条国际河流的部分水源源源不断地调往黄河和西北干旱地区,增加了中国水资源的绝对用量,重新调整了中国南、北水资源极度不均的战略布局,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得以根本性的扭转。

大通道航道工程携手大西线调水工程共同打造大通道的同时,生态治理工程一并规划,并行施工,达到航道工程与生态治理工程的和谐一致,为世界大范围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经典范例。除了具有内河运输、生态保护带以外,还兼有通往海上豪华邮轮航运旅游的功能。环境问题得以大范围根本性的改善。

大通道大西线调水工程1500亿立方米的大量水源,可使中国在黄河流域和西北干旱地区陆续获得10亿亩耕地和25亿亩草原,不但为中国增添大量耕地资源,还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得以根本性的缓解,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庞大工程一经开动,工程期间新增上千万个临时就业岗位。大通道开通后,随着黄河流域和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大发展,每年可新增上千万个就业岗位。

大通道大西线调水工程新增耕地上的现代农业规模耕作,以及在其冲击下的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小农经济的转变,农民生活水平将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中国的城乡差距大幅缩小。大通道的开通不但直接驱动黄河流域的经济大发展,而且还带动大西北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直接惠及当地居民的收入福利水平,使得中国的区域差距大幅缩小。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和三农问题得以大幅缓解。

大通道的开通,为大西北荒漠地区大规模综合新能源基地的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可能使太阳能和风能电力将在2050年能源结构中达到50%以上,成为所有能源中的绝对主力。中国高碳能源结构得以彻底扭转,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能源问题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均可得到极大的缓解。

大通道的启动,也是中国内需扩张的开启,巨大的工程投资,其规模之大、所涉范围之广,将开启中国国内巨大的投资需求,进而转变为国内消费,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将得以彻底解决。

大通道下的黄河流域,十倍于全国最大运量长江的黄河经济带,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带来的巨大国内需求,成为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产业梯次转移的理想承接之地,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绝佳条件,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得以快速推进。庞大的国内需求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快速推进,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倒逼产业技术进步,附着在商品之上的资源消耗量也将随着中国“三高一低”产品的减少和高技术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的提升而大幅减少。

大通道的启动将掀起大西北地区的建设高潮,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得到进一步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问题得以极大缓解。

大通道以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投入之巨、意义之深,威名远扬,震撼四方。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会发生质的变化,大通道开通下的中国面貌将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制约因素均可得以一一化解。

我们寻找到的黄河水路大通道犹如一付“灵丹妙药”,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重大问题均可药到病除。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之大的“馅饼”轰然降临,竟然会落在我们国家的头上,此乃我们国家之超大幸事!此乃我们中华民族之超级幸运!也是全世界人民之大吉! 

背景资料:黄河水路大通道简介

大通道工程包括航道工程和大西线调水工程。

航道工程,从渤海湾出海口到西部腹地兰州全长3300公里,五万吨级船舶可通行至兰州。支流渭河五万吨级船舶可通行至咸阳;支流洛河五万吨级船舶可通行至洛阳;支流汾河万吨级船舶可通行至太原。黄河下游北侧的卫河、马颊河和徙骇河等次河道和黄河下游南侧的颖河、贾鲁河和惠济河等次河道和黄河下游主河道与京杭大运河贯通,可通行千吨级船舶。干流航线分别在小浪底、古贤和黑山峡等处设有大型船闸。

大西线调水工程,分别从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等六大江河调水1500亿立方米,至黄河上游库区。库区由两座大型水库组成,库容达300亿立方米的黄河上游久治水库和库容达1200亿立方米的黄河玛曲大拐弯水库,总库容达1500亿立方米。调入量的500亿立方米,通过人工渠道,从库区输入到青海柴达木盆地100亿立方米、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300亿立方米和罗布泊100亿立方米;调入量的1000亿立方米与黄河原有水量汇合可使该处至兰州段的多个电站全年满负荷运行,并在兰州七里河区分流500亿立方米,通过人工渠道,经河西走廊输入到新疆吐鲁番盆地100亿立方米和准格尔盆地100亿立方米,河西走廊沿途石羊河、黑河等众多奄奄一息的河流均可得到足额水源300亿立方米的补充;保留500亿立方米作为专用水源,与黄河原有水量一起用于航运。

参考文献:

1.刘祖川、郭文新、童德贵、王贵书、廖世全、陶永亮、罗惠英、刘祖萍等,探索黄河水路大通道[J],中国水运报刊社,2010年第12期下半月刊

2.宋晓梧,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就业[J],改革内参,2009.26

3.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项目组,国情备忘录[M],万卷出版公司,2010

4.钱津,论21世纪的中国农业发展[J],经济纵横杂志,2009.6

5.张卓舒,环境治理需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OL],中国改革论坛网,2010.8.5

6.田磊,2020:共同的生态家园?[J],南风窗杂志社,2009.1.1-1.13第一期

7.盛来运,破解农民工就业困局: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举[N],中国信息报,2009.4.15

8.胡鞍钢,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9.重庆晚报综合报道,收入分配改革将惠及中低收入群体[N],重庆晚报,2010.2.27

10.严陆光,构建荒漠地区大规模综合能源基地的设想[J],科技导报杂志,2008.8

11.徐剑明,我国资源透支型经济增长方式隐忧[J],开放导报杂志,2009.8

12.王腊春、史运良、王栋、张兴奇等,中国水问题[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3.李钧德,黄河水资源总量呈减少趋势供求形势将日趋严峻[OL],中央政府门户网,2010.1.31

14.王鹏,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的思考[OL],中国教育在线网,2005.9.12

15.孙宏岭、孙红霞等,保护耕地也是保护发展[J],粮食科技与经济杂志,2009.3

16尹少勋、吴江等,对用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经济界杂志社,2009.3

17.贺雪峰,新农村建设: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OL],中国信息报社网,2007.12

18.曹廷贵、孙超英等,中国农民问题的社会根源及现实困境[J],理论与改革杂志,20009.6

19.时寒冰,什么阻碍了内需拉动[N],上海证券报,2006.12.15

20.白重恩,劳动收入占比下降 中国经济结构需转型[J],理论深讨杂志2 009.11

21.顾超,保增长保就业 促发展促民生[OL],中国科学院团委网,2009.4.16

22.田磊,怅望新疆[J],南风窗杂志社,2009.8.12-8.2517

23.王晓夏,气候与中国的公共利益[J],世界博览杂志,2009.23

本文连接: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