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路径

发布时间:2015-03-08 18:42

                                             陈姗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摘要: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潮流,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这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  中国   能源

“低碳经济”目的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相互理解的桥梁,其本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低碳经济就是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实现同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一、发展背景概要

过去的2010年已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元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促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多年来,我国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从1986年到2010年的24年全部出现了全国性暖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自然灾害的频率与强度明显增大。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沿岸海平面可能的上升幅度为10cm16cm的机会增大;而且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l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农业生产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要扭转这一局面,就要从其症结——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来着手。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为36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另据我国有关专家估算,2004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碳汇后的净排放量约为5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从1994年到2004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4%上升到2004年的83%。

因此,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符合我国的当前和长远利益。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实现最终目标——“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技术创新措施

政府采取低碳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既要进行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又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涉及经济、环境、能源、科技、外交等多方面。因此,这一经济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气候危机是个全球性问题,在处理时需要以国家为一个单位来考虑,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为此,首先应该科学的编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清单和情景规范,积极发挥政府的行动示范。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动是非常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城市发展的规划需要设定合理的减排路线,要有合理的减排图,路线图,这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的碳足迹,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不仅有助于制定减排政策,更是城市发展规划和执行中的重要一环,这个过程有助于设定部门的目标,并制定减排的规划。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是指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原材料、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科技成果、生产工艺及产品的技术,即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技术,因此也可以称为生态环境技术,本文提到的是关于二氧化碳的减排和治理的。绿色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治碳效率,绿色技术会节约原材料的使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减少碳排放量。能源技术创新不但不能减少既有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反而会使之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上述两种途径对温室气体进行低成本治理,才能保证能源技术创新的有效性。目前各方面对核能,太阳能比较重视,但是更要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和扩大天然气的使用。我国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总能耗的15%的目标,国际上对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非常重视,在能源可再生能源中间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经过植物光合作用直接转化而成的能源,具有稳定易储存的特点等多种用途,发电也好,做沼气也好,做乙醇,燃料,液体燃料也好都是比较方便的。

三、我国借鉴总结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我们错过了多次科学技术的突破,带来的生产力的重大变革机遇。当前全球气侯变化和金融危机正推动着一场经济发展模式和世界持续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全球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真实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由此,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要立足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同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在这次变革中,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占领绿色技术,低碳技术的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我国低碳的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为我国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社会经济跨技术分析.见:滕藤,郑玉歆主编.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23262.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年——生态现代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杜婷婷,毛锋,罗锐.中国经济增长与C02排放演化分析[J].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9499.

[4]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61—62.

[5]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6.

[6]胡淙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7] 201115日—16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低碳经济论坛.

文章由现代商业编辑发布。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本文编号:16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4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