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赶英超美”的高物价成因及其思考

发布时间:2015-03-08 18:37

谭利伟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摘要:随着通胀愈演愈烈,物价稳定与否成为当前最为敏感的问题,而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的价格倒挂现象正逐渐引起人们关注,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税收政策、物流成本还有体制问题所产生的隐性成本的角度剖析问题症结所在并提出引发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美价差; 税收政策; 营销策略 ;物流成本; 隐性成本; 垄断

今年2月份未见缓和的CPI,“不负众望”继续在4.9%高位运行,不断上升的物价与负利率时代的到来使得来百姓的钱袋子不再充实。同时爆出的中国“赶英超美”的消费品价格,更是引发人们热议。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均收入不及美国1/14,接近日本人均收入1/10的发展中国家,加之我国是世界服装、鞋帽、电器、家居、食品最大生产和出口国,消费品不是应该更便宜吗?然而事实却是,“中国制造”并没有惠及我国消费者,反而是物价高于发达国家的现象从奢侈品领域扩大到生活必需品领域。究竟是哪些因素推高我国物价水平并高于发达国家,而通胀是促成这一现象唯一的“元凶”吗?

简单地把中美生活品价差归结为源于通胀差距是不科学的,通过简单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接近3%的通胀差距绝对不会造成如此价差,致使国人在美国outlet展开抢购风潮。除了我国较高的通胀率之外,我想以下因素同样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一、              导致我国消费品价格高于国外的原因分析:

1.       我国的税收政策

“三驾马车”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出口为解决我国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政府提出了出口退税制度,旨在促进我国出口制造业迅速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制造”的标签也充分说明了我国出口制造业近几年所取得的国际地位。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企业免受外来冲击,高额的进口关税同样为国内企业打起了保护伞。而这两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我国出口企业可以把产品低价销往国外,甚至有的企业无利润销售,利润完全来自于退税的补贴;相反进口商品在经过关税包装后在国内价格成倍提高,例如一瓶化妆品如果国外价格是200元,首先征了约40%的关税后,价格就是280元,再加上30%的进口消费税,价格就到364元,再加上17%的增值税,价格可能就到400~450元左右,算上汇率差,内地人在香港购买国外品牌化妆品可能要比在内地购买便宜一半。此外,据《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 披露,截止20106月底我国海外代购市场规模达78.2亿元,年底约达110亿元,异常繁荣的代购市场反映出我国高关税的现实情况。

2.       跨国企业的营销策略

受传统的思维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价格是产品品质的集中体现,“一分钱一分货”的思维惯性被跨国企业巧妙利用便成为盈利来源与品牌塑造的最佳机会。最典型的例子像哈根达斯冰淇淋和Coach皮包,同样的哈根达斯产品在美国仅售2.99美元(约25元人民币),而在我国却超过100元,4-5倍的价差自然源于其在我国的高端市场定位。跨国销售给了企业重新塑造其品牌形象与市场定位的机遇,而最简单并且最有利的方式自然是运用价格策略。自此,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外国人会惊讶一些本国中端产品在我国却备受追捧,并且价格高得离奇!因此我们发现,跨国企业的营销策略在我国进口商品价格高于外国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3.       高昂的物流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在两会提案中称:2010年中国物流成本占GDP20%,而美国仅占10%,,仅物流成本这一项中国就多消耗3.9万亿元人民币,占当年财政收入的47%。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监察厅副厅长孙继业建议全国收费公路彻底整顿,我国高速公路的95%、一级公路的65%都是收费公路。收费站的设置不合理,有些间距只有几公里。国有体系下的收费公路总是标有“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标签,而从不表明还贷进度,排斥性权利管制加上不受管制的价格制定和永续收费行为促使我国物流成本得以“一览众山小”。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高速公路通行费比发达国家的还要高。据计算,我国的高速公路平均每公里0.45元,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了每公里0.6元。

物流基础设施差,流通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费用高成为我国物流体系现状写实,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损耗巨大、摊销成本上升,自然导致生活品价格上涨,这也成为中美两国生活品价差产生的重要原因。

4.       隐性的交易成本

如果细致分析我国交易环节,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隐性交易成本易被我们忽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聂辉华撰写的《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中所提到的,市场资源是否得到合理配置、能否实现规模效应,是能否降低商品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物价的一个因素。典型的如我国巨额的灰色收入、高昂的法律诉讼成本、企业信用度过低等因素,都致使我国制造企业在同等情形下更愿走出口这条路,甚至以低于国内价格进行销售。这些隐性成本不经意间成为了产品高昂的成本,同样构成国内消费品价格高于国外因素之一。

5.       垄断经营缺乏市场定价机制

我国涉及民生的相关重要行业大都由国企垄断是不争的事实,如石油行业,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占据市场份额的90%以上;而通讯行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形成寡头垄断虽然有自然垄断因素的存在,但仅通过对两会期间备受争议的通讯费问题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不单单是市场定价机制的缺失所导致的定价过高问题,缺少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也必然导致企业缺乏创新与变革,不利于行业未来整体发展。

二、              由我国同发达国家生活品价差所引发的思考

1.       稳物价,抗通胀是必然选择

西方经济学中的“痛苦指数= 通货膨胀百分比 + 失业率百分比”充分说明了通胀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人均收入偏低的发展中国家,控制好通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是纯粹的货币现象”的论断也许对我国控制当下的高通胀有指导意义,而央行当前采取的无论是数量型还是价格型的货币工具无不表明国家认识到通胀对民生的严重性和控制通胀的决心。

2.       合理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

我国已经度过了外汇短缺的时代,虽然一直强调不追求贸易顺差,但以往“奖出()限入(进口)”的外贸政策调整并不到位,我们更应该从战略高度考虑调整中国的进出口政策,这对扩大内需、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减少贸易摩擦都有好处,同时考虑到贸易条件,我们就会发现一味的补贴出口,征收高额关税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即我国是在补贴国外消费者,加之考虑到我国进口替代产业科技能力,品牌影响不及国外大型企业,消费者对进口商品价格需求弹性小,因而高关税引发的高价格绝大部分转嫁给我国消费者,而在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情形下,势必会降低居民生活水平,目前各种调查所显示的偏低的 “生活幸福指数” 正是最好的说明。

同时,这种变相对本土企业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利于企业的竞争淘汰和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问题。

3.       降低物流成本,利国利民

过高的物流成本是对消费者剩余的剥削,也是构成通胀的重要因素。经验与事实表明,过高的物流成本制约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建立;并且物流成本成为制造企业选择产品分销地选择的重要指标;而逃交过路费等社会矛盾正是物流成本过高引致。因此,理顺我国物流体系,严格监管交通费用的征收,建立公平合理的物流费用征收体系都应成为政府当下及将来的重要工作重点。

4.       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无论是企业经营中的灰色区域或是我国法律诉讼成本过高等问题还是市场化改革不够深入的现实都反映出我国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和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才会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降低从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到流通分销再到最终消费者中间过程中的成本,才会使消费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生活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这才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根本方向,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康志勇:出口贸易与自主创新——基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11年第2

[2]陈立平:中国的商品有多贵[J]销售与市场2011年第1

[3]聂辉华: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J] 经济学家茶座2010年第4

[4]于吉:如何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 国有资产管理2011年第1

[5]熊剑锋:美国物价为什么比中国便宜[J] 凤凰周刊2010年第34

[6]李波:GDP9% 与幸福指数的距离[J] 新财经2011年第2

[7]刘栋:中国物流成本一年多花三点九万亿元 [N] 文汇报2011312

[8]王石川:畸高物流成本让公众负重难行[N] 羊城晚报2011310

文章由现代商业编辑发布。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



本文编号:16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7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