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通货膨胀
摘要:与大部分经济体相似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通货膨胀,但并不是所有的通胀都会扭曲资源配置和阻碍经济增长,所以对通胀要有清晰的认识。对于超过一定幅度的通胀,在对民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阻碍了经济发展,,对其应该谨慎应对。文章将中美两国增长过程中遇到的通胀进行了对比,发现两国经历的通胀有相似之处,而且一定幅度内的通胀对经济的危害性并不明显,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面临的通胀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治理通胀的同时不能排除滞涨的可能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滞涨
一、纸币流通条件下经济增长常伴随着通货膨胀,此类通胀不必惧怕,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左右,这一模式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增长奇迹。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伴随着一个难题,那就是通货膨胀,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没有一个国家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能够避免物价上涨的困扰。自改革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速在大部分年份保持在5%以下,但仍然经历了四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出现在1979-1980年、1986-1988年,1992-1996年以及2007-2008。如果算上我们正在经历的这次通胀那就是五次,始于2010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没有见到消散的迹象。
许多人认为通胀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其实不然,通胀大部分时间都在陪伴着我们,其余时间是通货紧缩,既没通胀也没通缩的状态非常少。图1给出了我国1990年至今每月CPI的变化趋势图,图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时间我们都面临着通胀,但高通胀年份较少,从1993年至1996年我国的CPI飞速上涨,有五个月的涨幅甚至超过了25%,导致94年全年的CPI增幅达到24.1%。这意味着什么呢?同样一张100元人民币的年末购买力只相当于年初购买力的3/4左右,其可怕程度不言而喻。但这并不是常态,之后的时间内我国通胀形势趋于缓和,甚至出现了CPI增速为负的年份(可以认为是通缩的表现)。
直到2007年下半年CPI增幅又重新回到5%以上,紧随其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减缓我国经济增速的同时对我国的物价上涨起到了冲销作用。但这一过程是短暂的,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率先复苏,物价上涨速度也开始节节攀升,到2010年11月份我国的CPI涨幅已经达到5.1%,再次跨越5%的“红线”。
从上述内容我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通胀其实是一个与经济增长如影随形的现象。它对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与其膨胀率有关,有经济学家提出2.5%以下的通胀率对经济有正向刺激作用,5%以内的通胀率对经济危害不大,而改革开放后的大部分年份我国CPI增幅在5%以内。所以面对物价上涨,我们大可不必谈通胀色变,重要的是看涨幅有多大,以及它对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和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到底有多深。
二、只有将通胀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才不会阻碍经济增长,这一点在国内外经济增长过程中是有迹可循的。
不同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都经历了通胀的困扰,以美国为例来说,其经济增长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通胀史。经济学家Lin和Ershen在研究了1915-2000年间的美国经济增长和通胀率数据之后得出结论:GDP上升领先于通货膨胀三年,后者下降领先于GDP一年,而且在通胀走低后三到四年内经济往往会出现反弹。高通胀导致低增长甚至衰退,低通胀环境下才可能实现高增长,由此可见高通胀对经济的危害。
从1960年至今的数据来看,美国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与Lin和Ershen所描述的有点不一致。请看下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低通胀下的美国经济有一波很好的增长,之后CPI增速逐渐提高,相应年份的经济增速剧降甚至转为负增长,以1974年和1982年最为严重。可以直观地看到,高通胀下经济增速放缓明显早于通胀下降,这与两人通胀下降早于GDP下降一年的结论不符。而从1992年开始美国经济的平稳增长确实是在低通胀环境下实现的,这一点与他们的观点一致。
再来看图3中我国的情况。直观来看我国近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的关系与上图中美国的情况基本一致。在经历的三次较严重通胀中,经济增长不论在上升还是在下降过程中都领先于通胀1-2年。而且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996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迅速而且平稳,这表明低通胀环境与经济平稳增长之间或许呈正向的关系。当CPI增速超过5%时,经济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这一点与美国的情况基本一致。
三、我们可以承受较低幅度的通胀,但对阻碍经济发展的高通胀应该究其原因,并做好应对准备。
高通胀是大家都不愿面对的,要是能找到原因并从源头着手抑制通胀,促进经济增长,将是好事一件。但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之高、代价之大,一直是各国经济学家和政府治理通胀时面临的一大挑战。先不说如何治理,探明原因已属不易。从根源方面来看,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通胀的根本原因是央行发行过多货币,导致货币供应过多引发物价上涨。但现实社会中引发通胀的因素众多,如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性通胀等。具体到我国现在的情况,我认为这一轮通胀的本质原因还是过去若干年中发行了过多货币。我国的M2/GDP从1999年底的1.34,增长到2009年底的1.82,再到2010年三季度的2.59,可以看出我国货币发行量过多是通胀的本质因素。
除根本原因之外,膨胀的诱发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推力使得我国CPI指数连续走高。
(一)、农产品价格上升。农产品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涨并不是坏事,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是超过一定幅度的短期内迅速上涨就会对整个社会的物价形成不利扰动,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进而工薪阶层会有加薪要求,这一结果发展下去将是持续的涨价潮。
(二)、房价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是近年来继基础建设投资之后刺激我国经济的又一主要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住房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内陆城市,其房价涨幅之大、频率之快都令人惊叹。房价高企就会带动钢筋、水泥一系列建材产品价格的上升,进而推动物价上涨。
(三)、通胀预期高涨。预期对物价变动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近几个月CPI指数节节攀升,居民生活成本明显增大。导致大众的通胀预期也居高不下,所以在这样的高通胀预期下,物价上涨会形成一种惯性而难以止步。前述两点诱因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我国的高通胀预期。
(四)、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按照经典的费雪方程:MV=PT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V的加快会导致等式右边的成绩增加,而在短期内T增幅不大,所以只能是价格P上升。在高通胀预期下民众会尽量减少持币量和储蓄率,货币流通速度V就会加快,进而导致物价P上升。
除此之外国内外游资炒作,寡头市场不公平定价等都是诱发本轮通胀的因素。上述因素任何一种单独作用都很难引发严重的通胀,但是当它们一起轮番助推,加之我国货币发行量相对过多,通胀率就会一升再升,造成现在的局面。
四、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反通胀的同时也要防滞涨。
其实2007年下半年我国的通胀苗头已经显现,政府也采取了抑制通胀的措施。但面对之后的全球金融危机,相关财政、货币政策被动转向适度宽松,以确保我国经济增长和低失业率,这就为现在的高通胀埋下了隐患。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通胀形势在短期内还将进一步恶化,抑制通胀之路漫长,之所以这样说有以下几点理由。首先,我国现在面临的通胀局面较复杂,相关部门近期也有所举措,但只是用非市场的手段抑制物价,这在短期内或许奏效。对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的我国来说采取更加合理的市场化手段才是长久之计。其次,从政策出台到见效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时滞。不管是什么样的经济体,在抑制高通胀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多都有一个痛苦而漫长的经历,从经验判断这次我国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消化这次高通胀。再次,就现在的形势来看降低通胀预期,尤其是与高房价相关联的预期因素,在短期内恐难实现,因为政府公信力在一次次抑制房价的过程中遭到质疑,这对于降低通胀预期是很不利的。最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抑制本轮通胀并非易事。经历了投资和进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高峰后,我国现在正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支撑点实现转型,内需无疑是下一个引擎。但是抑制通胀就会在短期引起收入降低,进而消减居民消费力。同时,我国正在探寻一条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转型过程尤其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在反通胀的过程中势必会给这条道路带来阻碍。
年金融危机时期, 反通胀、保增长、促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之间要协调好。所以在以货币政策应对通胀的同时应该辅以保内需的财政政策,政府可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如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转移支付和补贴力度等。与此对应的,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引导民众通胀预期回归理性,这一举措也会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对于游资炒作,在加强监控的同时应该辅以法律制裁,因为囤货控价已经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本文编号:178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7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