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城市化途径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5-03-16 07:20

范海滢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刘惠英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一所

摘要:城市化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在城市化实现的过程中,城市化途径的选择至关重要。城市化的途径的选择主要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及实现机制的选择。城市化的途径在全世界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从各国的经验来看,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化途径,是决定一国城市化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我国应该选择怎样的城市化途径也应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途径;新型工业化

 

一、中国城市化研究现状综述

    一般说来,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更应该是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统一的过程。建国以来,我国就一直致力于建成一个工业化得国家,而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治”,造成了城乡二元化结构。在我国进行工业化的同时,应该选择怎样的城市化道路,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之争最初是从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正确道路的立论开始的,发展何种规模的城市成为争论的焦点,并由此形成了“小城镇论”、“中等城市论”、“大城市论”以及“大中小并举论”等多种观点。在激烈的争论中,周一星跳出了城市规模单一取向的框框,认为不存在统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最佳城市规模,城镇体系永远是由大中小各级城镇组成的,企图以规模来调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并结合城市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多元化”的城市化方针。辜胜阻、简新华等提出了“二元城镇化战略”,即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应走一条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并重、“据点发展式”城镇化和“网络发展式”城镇化同步的二元城镇化道路。关于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途径,争论仍然在继续,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成为城市化道路的“多元论”。例如,叶裕民认为大城市要发展与控制并重,小城镇要以集中为主,要上规模;l刘勇和杨伟民的观点相似,主张走多样化的城市化道路;崔援民和刘金霞则认为,应当将集中性与分散型的城镇化道路相结合,实行区域性城市化发展战略。

 

二 、建国后中国城镇化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政府严格控制型城市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是重点发展重工业,政府严格控制进城的人口数量,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甚至停滞。有数据显示,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从10.64%提高到17.92%29年共提高了7.2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25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 1979~至今,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多元城市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1979年以来的25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逐步深入,中国走上了一条由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多元城市化道路,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到2001年,全国设市城市增至662个,年均增加24个;建制镇增至20358个,年均增加790个。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城市化趋势加快,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003年的40.53%,年均增长1.09个百分点,全国城镇人口总数达到5.2亿。

 

三、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1.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到目前为止,2003年度我国城市化率逾40%,预计2010年能达到48%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47%。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一段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我国人口的基数大,这意味着我国目前仍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或者是8亿人的户籍在农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我国一直以来是“城乡分治”,为了便于更好的城乡分治,有一系列的制度,比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等等。在这些制度的约束下,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管理体系。而城乡居民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种由于经济体制遗留下的旨在更好地进行城乡分治的制度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2. 区域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据调查2006年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地区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差距折射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东部基本上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中国未来城市化的重点是在中部和西部。

3. 城市间的产业雷同比较严重,缺乏基于各自区位优势上的特点。城市之间的产业雷同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基于经济因素,而是政治因素。产业雷同导致了城市间的过度竞争,而没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四、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1. 剔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性约束。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关键原因就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阻碍人员自由流动的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存在。比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等,农民工进城后虽然在城里工作,但是并不能取得相应的市民身份,一是使得部分城市出现了所谓的“用工荒”;二是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三是使得我国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难以推行,从而影响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力。

要剔除人为设置的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性因素,真正为市民和农民营造出公平的竞争环境。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和谐发展

2. 发挥区位优势,彰显城市个性。我国城市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多地考虑政绩,各个城市都是力求完备的工业体系,从而在产业结构上造成了大量的相似。城市要具备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就要培育其核心竞争力,具有准确的功能定位。比如北京被定位为中国的政治,文教中心。核心竞争力就是为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我国城市的发展应该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定位清楚自己的功能,努力培植自己的主导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3.  尊重经济的客观规律,尊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只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互动发展的特征有所不同,其中在工业化、城市化中期阶段,二者互动发展的特征最为明显,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强化城市、城镇发展。

4.  我国要走新型的城市化道路。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一步深化。在工业化的道路上我们已经选择了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选择新型的城市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

新型城市化道路建立在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基础之上,同时要对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思考与平衡,多方面考虑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科学制定中国城市化的目标与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城乡统筹、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概括了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主要内容。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中期,未来的20~5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抓住机遇,转化城市化发展的思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使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编号:178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78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3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