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研究
【学位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293.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住房挑战与城乡二元体制
1.1.2 泛滥的村民违规建房出租现象及其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研究的若干视角
1.2.2 研究的进展
1.2.3 争论焦点:村民出租屋应予取代还是改良?
1.2.4 破题关键:准确认识村民出租屋的发展能力和局限
1.2.5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相关理论准备及概念的提出
1.3.1 非正规住房相关理论
1.3.2 租赁住房相关理论
1.3.3 “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概念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案例的选取:东莞
1.4.2 研究目标及方法
1.4.3 论文结构
第2章 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产生的宏观背景
2.1 住房租赁需求的发展
2.1.1 快速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租房需求的剧增
2.1.2 流动人口租房需求的长期化
2.2 城镇住房租赁供给的局限
2.2.1 公共住房的短缺
2.2.2 私人租赁住房的缺陷
2.3 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产生的制度环境
2.3.1 宅基地制度的虚置
2.3.2 征地制度对村民违规建房的刺激
2.4 小结: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产生的必然性
第3章 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的发展演进
3.1 东莞发展模式及其住房问题
3.1.1 以外源外向型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
3.1.2 简政放权与村镇基层对招商引资的主导
3.1.3 大量外来农民工涌入带来的住房压力
3.1.4 工厂配建集体宿舍的局限
3.2 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的兴起
3.2.1 村镇余房出租的萌芽
3.2.2 “筑巢引凤”与集体土地产权再整合的需要
3.2.3 村集体对出租屋的庇护与多赢局面的开辟
3.2.4 “出租屋”的建设狂潮
3.3 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供给机制的成型
3.3.1 “民工荒”“地荒”与出租屋规范化发展的要求
3.3.2 出租屋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
3.3.3 地方政府对出租屋产权的间接认可
3.3.4 市场分工的深化和供给机制的成型
3.4 小结:产权的不断强化与供给能力的迅速提升
第4章 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的物质空间环境
4.1 均质化、“半城半乡”的配套环境
4.1.1 以村为单位的分散工业化城镇化
4.1.2 村域内基本就业与生活服务设施配套的“小而全”
4.1.3 镇域内用地布局仍显分散,综合服务功能接近城市水平
4.2 强调职住紧凑的出租屋选址规划
4.2.1 依附其他功能区块的分散式布局
4.2.2 职住紧凑的选址理念及其在规划中的有序实现
4.3 日益改进的建筑形式及内部设施
4.3.1 概况
4.3.2 早期的板间房(群租房)
4.3.3 早期的联排平房大院
4.3.4 中后期的宅基商住楼
4.4 分档次、标准化的户型设计
4.4.1 概况
4.4.2 面向底层租客的基本单间
4.4.3 面向工薪层租客的标准单间
4.4.4 面向中高层租客的套间
4.5 小结:市场主导下的居住物质空间环境发展
第5章 东莞村镇非正规住房租赁相关主体及其市场行为
5.1 租赁相关主体的构成现状
5.1.1 以外来农民工为主、日趋多元化的租客
5.1.2 仍以本地村民为主体的业主
5.1.3 迅速崛起的外来二手房东
5.2 租赁相关主体的市场行为特征
5.2.1 租客消费水平低且节制、消费选择多样化
5.2.2 业主高度依赖出租收入,经营趋于专业化
5.2.3 二手房东的专业化经营
5.3 小结:供方对需求的依赖、迁就及其隐患
第6章 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与租赁关系
6.1 宏观供需形势
6.1.1 供大于求的常态化趋势
6.1.2 过剩程度及状况差异
6.2 租金水平
6.2.1 租金的整体性下行与分层状况
6.2.2 较强的可担负性
6.2.3 日益压缩的利润空间
6.3 租赁关系
6.3.1 有利于业主自由处分的租制
6.3.2 有利于租客稳定租住的现实
6.3.3 朴素的租约形式与注重调解的纠纷处理机制
6.4 小结:过剩常态化下有利住户的租金及租赁关系
第7章 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的发展得失剖析
7.1 历史贡献
7.1.1 积极探索了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多方利益的平衡途径
7.1.2 有效改善了农民工等低收入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
7.1.3 切实提升了住房租赁业的专业化程度
7.2 发展代价
7.2.1 路径依赖过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
7.2.2 伴生食利恶劳、藏污纳垢等社会问题
7.2.3 供给持续过剩,严重浪费土地空间等资源
7.3 得失原因剖析
7.3.1 村镇非正规土地住房市场的激烈竞争本性
7.3.2 政府务实管理的积极影响
7.3.3 食利阶层长期固化的消极后果
7.4 小结:贡献巨大、代价沉重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案例展现的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发展能力与局限
8.1.1 东莞案例的主要结论回顾
8.1.2 良性竞争中的自发改进能力
8.1.3 土地依赖下的供给过剩陷阱
8.2 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特质的理论探讨
8.2.1 中国特色,特在何处?
8.2.2 相对安全的“村产权”(区别于典型非正规住房)
8.2.3 村民业主的“小农性”(区别于典型私人租赁住房)
8.2.4 最有利于进城人口的住房供给模式?
8.3 进城人口住房政策的讨论与建议
8.3.1 现阶段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更适合农民工
8.3.2 以适当方式将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发展纳入城乡规划
8.3.3 尽快取消集体宿舍配建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8.4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10 个出租屋的登记信息统计分析
附录 B 东莞市出租屋管理法规摘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兰;北京市外来人口居住状况──北京市1997年外来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之八[J];北京统计;1998年10期
2 叶裕民;袁蕾;;转型期中国农民工住房与规划政策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2期
3 郑思齐;刘洪玉;任荣荣;余秋梅;;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住房消费特征——基于国家统计局2007年城镇住户大样本抽样调查的分析[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2期
4 闫小培;赵静;;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规住房供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2期
5 卫欣;余金艳;;北京外来农民工居住特征探讨[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02期
6 成得礼;;对中国城中村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角度[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3期
7 敬东;“城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J];城市规划;1999年09期
8 杜杰;都市里村庄的世纪抉择——关于深圳市罗湖区原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调查报告[J];城市规划;1999年09期
9 房庆方,马向明,宋劲松;城中村:从广东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政策问题[J];城市规划;1999年09期
10 彼得·豪尔,王士兰 ,王之光;长江范例[J];城市规划;2002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新宏;城中村问题:形成、存续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晓莉;城中村现象的经济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2 张伟;村镇布局调整进程中的农村宅基地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先锋;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6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4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