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我国老龄化对储蓄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7 18:5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质量的提升、人口数量的增长,老龄化现象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提出要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放在民生工作的重点位置,促进老龄化社会的健康发展。在中国社会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刺激着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医疗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快速老龄化使得人口红利的余热已经慢慢消失,“未富先老”的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东、中、西部各区域内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发展不均衡、区域内部也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特点。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高储蓄”所带来的高投资模式,是我国近年来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但是“高储蓄”会导致居民消费水平下行,造成金融体系的负担,也会对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产生影响。因此,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过程中,探究其发展的趋势对储蓄率影响的区域化差异,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实际问题,这将对改善民生、造福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主体框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节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明研究思路和框架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节主要是文献综述和对本文基础理论的梳理和阐释。梳理和整理国内外研究老龄化对储蓄率影响的经典文献,在跨期消费模型和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世代交叠模型和消费决策模型,从理论基础构建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和关系;第三章节是对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对老龄化、居民储蓄率的概念机理、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解释,分析老龄化对储蓄率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提出老龄化对储蓄率影响的整体性和区域性假说;第四章节是实证研究变量的选取和描述性统计的分析;第五章节为实证结果的探究。对整体性和区域性的模型进行估计和回归,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第六章节为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根据前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助力银发社会的有序发展。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6)》31个省的面板数据为依据,提出有关于老龄化与储蓄率关系的假说,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运用stata13.0计量软件对估计方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的结论:老龄化与储蓄率呈现负相关影响趋势,老龄化程度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落后地区蔓延。在我国,东部地区老龄化发展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程度最弱。针对我国老龄化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和建议:一是完善养老制度和配套设计,解决居民“老无所依”的后顾之忧;二是因地制宜,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三是促进二次人口红利迸发,纾解老龄化对储蓄的重压;四是增强人口的消费能力,开拓“银发”产业的新蓝海。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C924.24;F83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伟;艾春荣;;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储蓄率的动态演化[J];管理世界;2015年06期

2 胡翠;许召元;;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家庭的数据[J];经济学(季刊);2014年04期

3 陈彦斌;郭豫媚;姚一e

本文编号:2759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759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5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