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8 12:53
研究目标:构造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多维度综合评价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方法:SBM-DEA模型、分布动态学方法、空间计量方法等。研究发现:在效率维度上,金融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出效率持续上升,但投入效率相对偏低;在公平维度上,金融业发展的区域差异逐步缩小,普惠发展态势初显,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仍是常态;在可持续维度上,金融业发展的稳定性总体改善,但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较多挑战。2013年后金融业已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创新:归纳提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内涵,并从效率、公平、可持续三个维度测度了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价值:测度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为"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差异化金融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文章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37(10)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20 页
【部分图文】:
2005~2018年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及分项指数
其中,f(·)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分布函数,x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取值,K(·)为标准正态分布核函数,h为核估计的带宽,最优带宽h(opt)根据“拇指法则”来选择,IQR为样本四分位距,σ为样本标准差;w为权重,使用各省份历年金融业增加值来加权。i和t分别为地区和时间下标。根据式(4)计算出历年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概率分布如图2所示。指数在时间维度上呈现以下特征:第一,分布形态上,大多数省份金融业发展质量相对较低(分布函数低侧高峰),少数省份金融业发展质量较高(分布函数高侧第二峰以及长尾),金融业发展质量呈现一定两极分化。第二,集中趋势上,分布函数双峰之间呈现先靠近后分离趋势,而分布的最高值(众数对应的概率密度)呈先增大再缩小态势,都表明各省份金融业发展质量的差距呈现先缩小再扩大的态势。第三,分位点变化趋势上,上四分位点先下降后回升;中位数变化趋势与上四分位点类似,但波动幅度较小;下四分位点2009年之前波动幅度较大,之后上行趋势不太明显,以小幅水平波动为主。表明金融业发展质量存在区域差异,高水平地区存在先发优势,中低水平地区质量提升相对缓慢;但高水平地区发展质量稳定性较弱,在2008年危机期间和2016年去杠杆期间的下行幅度要明显大于中低水平地区。
从图3可以发现:第一,金融业发展质量的聚集效应,特别是低水平聚集效应非常明显。表现为大部分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质量较低(等高线密集区域接近原点),且变化不大,以在自身初始发展水平附近小幅变化为主(原点附近概率密度函数出现高峰,而其他区域相对平坦,且较高的概率密度出现在对角线附近)。第二,不同时间跨度下,金融业发展质量的转移模式存在区别。从图3(a)~(d)可以看出,随着时间跨度k的增加,概率密度函数有向对角线“回归”的倾向(等高线图中远离对角线的成片连续等高线逐渐变成“孤岛”,以及概率密度图中远离对角线的“小山丘” 高度有所下降),当时间较长时(k≥3),联合分布函数对角线上方的概率密度明显大于对角线下方,表明我国金融业发展质量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与图1的结果是一致的。第三,不同初始发展水平下,金融业发展质量转移模式存在差别。其中低水平主体仍倾向于继续保持低水平,即陷入稳定的“低水平陷阱”(体现为原点附近的概率密度在对角线附近高度集中),而高水平主体的未来发展水平较大出现分化(体现为远离原点处的概率密度更为发散),即不稳定的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极”。二维概率密度估计主要考虑金融业发展质量绝对数值随时间变化的可能性,进一步地,使用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矩阵分析金融业发展质量相对水平发生转移的概率,根据i省份t年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指数xit在其分布函数ft(x)中的位置,将其发展质量分为“低”“中”“高”三个区制,分位点使用核密度分布函数ft(x)估算。当时间跨度为k年时,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从区制m转移至区制n(m,n=1,2,3)的概率P mn (k) 为式(6),I为示性函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质量测度与评价[J]. 付晨玉,杨艳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03)
[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吗[J]. 喻平,豆俊霞. 财会月刊. 2020(03)
[3]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省际现状的分析比较[J]. 聂长飞,简新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02)
[4]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理论逻辑、模式构建与推进路径[J]. 董玉峰,陈俊兴,杜崇东. 南方金融. 2020(02)
[5]以金融创新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J]. 黄益平. 新金融评论. 2019(04)
[6]新时代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问题探讨——基于金融关系及其治理的视角[J]. 刘新刚. 理论探索. 2019(03)
[7]新时代背景下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评价——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李俊玲,戴朝忠,吕斌,胥爱欢,张景智. 金融监管研究. 2019(01)
[8]金融发展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徐璋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9]财政分权与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J]. 林春,孙英杰,刘融冰. 学习与实践. 2018(08)
[10]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系统的空间外溢效应[J]. 伏润民,缪小林,高跃光. 财贸经济. 2017(09)
本文编号:3502934
【文章来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37(10)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20 页
【部分图文】:
2005~2018年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及分项指数
其中,f(·)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分布函数,x为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取值,K(·)为标准正态分布核函数,h为核估计的带宽,最优带宽h(opt)根据“拇指法则”来选择,IQR为样本四分位距,σ为样本标准差;w为权重,使用各省份历年金融业增加值来加权。i和t分别为地区和时间下标。根据式(4)计算出历年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概率分布如图2所示。指数在时间维度上呈现以下特征:第一,分布形态上,大多数省份金融业发展质量相对较低(分布函数低侧高峰),少数省份金融业发展质量较高(分布函数高侧第二峰以及长尾),金融业发展质量呈现一定两极分化。第二,集中趋势上,分布函数双峰之间呈现先靠近后分离趋势,而分布的最高值(众数对应的概率密度)呈先增大再缩小态势,都表明各省份金融业发展质量的差距呈现先缩小再扩大的态势。第三,分位点变化趋势上,上四分位点先下降后回升;中位数变化趋势与上四分位点类似,但波动幅度较小;下四分位点2009年之前波动幅度较大,之后上行趋势不太明显,以小幅水平波动为主。表明金融业发展质量存在区域差异,高水平地区存在先发优势,中低水平地区质量提升相对缓慢;但高水平地区发展质量稳定性较弱,在2008年危机期间和2016年去杠杆期间的下行幅度要明显大于中低水平地区。
从图3可以发现:第一,金融业发展质量的聚集效应,特别是低水平聚集效应非常明显。表现为大部分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质量较低(等高线密集区域接近原点),且变化不大,以在自身初始发展水平附近小幅变化为主(原点附近概率密度函数出现高峰,而其他区域相对平坦,且较高的概率密度出现在对角线附近)。第二,不同时间跨度下,金融业发展质量的转移模式存在区别。从图3(a)~(d)可以看出,随着时间跨度k的增加,概率密度函数有向对角线“回归”的倾向(等高线图中远离对角线的成片连续等高线逐渐变成“孤岛”,以及概率密度图中远离对角线的“小山丘” 高度有所下降),当时间较长时(k≥3),联合分布函数对角线上方的概率密度明显大于对角线下方,表明我国金融业发展质量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与图1的结果是一致的。第三,不同初始发展水平下,金融业发展质量转移模式存在差别。其中低水平主体仍倾向于继续保持低水平,即陷入稳定的“低水平陷阱”(体现为原点附近的概率密度在对角线附近高度集中),而高水平主体的未来发展水平较大出现分化(体现为远离原点处的概率密度更为发散),即不稳定的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极”。二维概率密度估计主要考虑金融业发展质量绝对数值随时间变化的可能性,进一步地,使用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矩阵分析金融业发展质量相对水平发生转移的概率,根据i省份t年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指数xit在其分布函数ft(x)中的位置,将其发展质量分为“低”“中”“高”三个区制,分位点使用核密度分布函数ft(x)估算。当时间跨度为k年时,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从区制m转移至区制n(m,n=1,2,3)的概率P mn (k) 为式(6),I为示性函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质量测度与评价[J]. 付晨玉,杨艳琳.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03)
[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吗[J]. 喻平,豆俊霞. 财会月刊. 2020(03)
[3]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省际现状的分析比较[J]. 聂长飞,简新华.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02)
[4]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理论逻辑、模式构建与推进路径[J]. 董玉峰,陈俊兴,杜崇东. 南方金融. 2020(02)
[5]以金融创新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J]. 黄益平. 新金融评论. 2019(04)
[6]新时代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问题探讨——基于金融关系及其治理的视角[J]. 刘新刚. 理论探索. 2019(03)
[7]新时代背景下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评价——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李俊玲,戴朝忠,吕斌,胥爱欢,张景智. 金融监管研究. 2019(01)
[8]金融发展质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徐璋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9]财政分权与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J]. 林春,孙英杰,刘融冰. 学习与实践. 2018(08)
[10]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系统的空间外溢效应[J]. 伏润民,缪小林,高跃光. 财贸经济. 2017(09)
本文编号:3502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350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