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曲约束支撑(BRB)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是减轻结构震害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其屈服后刚度较低,BRB框架在强震作用下易产生较大残余变形,增加了结构震后修复的难度和成本。为解决该问题,可在BRB中引入预拉杆式自定心(SC)系统,形成自定心屈曲约束支撑(SC-BRB),使支撑同时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与自定心能力。与BRB相比,由于自定心系统的引入,SC-BRB滞回性能参数更多,对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机理更为复杂。但目前有关SC-BRB框架抗震性能的研究仍较为匮乏,对于SC-BRB框架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亦很少,从而限制了SC-BRB的推广与应用。为此,本文分别针对SC-BRB铰接框架和双重体系,考虑不同层数的情况,深入研究关键设计参数对SC-BRB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SC-BRB框架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和流程,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了预拉杆式SC-BRB的构造、工作机理及其关键构造参数与滞回力学参数的关系,建立了可用于SC-BRB滞回性能分析的OpenSees精细有限元模型,并结合SC-BRB构件的拟静力试验结果,研究了套管长度误差对自定心系统初始刚度的影响机理,确定了自定心系统初始刚度的变化范围,为后续SC-BRB框架的有限元建模及其参数化分析奠定基础;(2)针对SC-BRB在强震下可能出现的预拉杆断裂问题,研究了支撑端部摩擦装置的设置和模拟,建立了可用于框架抗震性能分析的SC-BRB简化有限元模型;基于美国ASCE7-10规范,设计了4层、8层和12层SC-BRB铰接框架和SC-BRB双重体系算例,通过Pushover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SC系统初始刚度的变化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C-BRB结构设计过程中,采用考虑套管长度误差因素的最小SC系统初始刚度是偏安全的;(3)针对SC-BRB铰接框架,选取两组各20条地震波代表设计地震和罕遇地震,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地震作用折减系数R、第二刚度比α,屈服强度比β和摩擦启动位移角θa等参数对不同层数支撑铰接框架主要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R值的减小能较大程度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和残余位移,建议对短周期和长周期结构分别取6和8;α增大能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并改善结构变形不均匀程度,建议取值为0.1~0.2;β减小能有效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但残余位移角会随之增大,建议取为1.0~1.62;θa增大会使结构的残余位移角变小,因此在保证预拉杆不断裂情况下尽可能取大值。(4)针对SC-BRB双重体系开展了抗震性能的参数化分析,除SC-BRB铰接框架中所讨论的参数外,还包括了支撑-框架刚度比αB/M,结果表明:αB/M减小有利于改善结构的薄弱层效应,但取值过小时可能导致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残余位移角增大,建议取为1.0~3.0;R值大小与αB/M选取有关,当αB/M较大时,R值应适当减小;α的影响规律同铰接框架,建议也取为0.1~0.2;β减小会使结构层间位移角减小,但对残余位移角影响较小,建议取为0.5~1.0;θa增大能同时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损伤集中系数。(5)针对SC-BRB框架的特点,采用最大位移和残余变形双重控制的理念,提出了SC-BRB框架的三种性能目标;基于抗震性能的参数化分析结果,建立了残余位移角与最大位移角的简化统计关系;针对端部带摩擦装置的SC-BRB滞回特征,推导了等效阻尼比的计算公式,建立了等效线性化过程中SC-BRB结构等效刚度的折减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SC-BRB框架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流程,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无需迭代,且能较好地实现结构最大和残余位移的双重控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钦;周臻;孟少平;王维影;;SMA预拉杆式自定心屈曲约束支撑的滞回性能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2 顾志超;吴京;王春林;李铭;;带间隙拉索保护的屈曲约束支撑受力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2013年19期
3 曾鹏;陈泉;王春林;孟少平;;全钢自复位屈曲约束支撑理论与数值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4 刘璐;吴斌;李伟;赵俊贤;;一种新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拟静力试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周颖;吕西林;;摇摆结构及自复位结构研究综述[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9期
6 李国强;胡宝琳;孙飞飞;郭小康;;国产TJI型屈曲约束支撑的研制与试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吕大刚;于晓辉;王光远;;单地震动记录随机增量动力分析[J];工程力学;2010年S1期
8 郭彦林;江磊鑫;;型钢组合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2010年01期
9 贾明明;张素梅;吕大刚;蒋守兰;;抑制屈曲支撑布置原则对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J];工程力学;2009年07期
10 贾明明;张素梅;;采用抑制屈曲支撑的钢框架结构性能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璐;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曲哲;摇摆墙—框架结构抗震损伤机制控制及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瑛;防屈曲支撑框架设计理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李勇;抗弯钢框架柱子之间焊接连接抗震要求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
本文编号:
2294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29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