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07:15

  本文关键词: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混凝土材料在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但其材料本身的脆性也在某种程度限制它的应用,而高性能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折强度、收缩量和抗腐蚀性等优点,可作为理想的建筑材料。本文采用后掺法制备了聚合物掺量分别为0、5%、10%、15%、20%的混凝土试件,系统研究了环氧树脂乳液改性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为该种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通过抗压试验、抗拉试验、抗折试验及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聚合物掺量对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与普通混凝土相比,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没有增强,但其抗拉强度及抗折强度提高,弹性模量下降,当聚灰比为10%左右时较好的改善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通过抗冻试验、碳化实验、氯离子扩散试验、硫酸盐侵蚀试验,分析了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掺加聚合物乳液后混凝土的抗冻等级增加,质量损失降低;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混凝土碳化深度逐渐减小,当聚合物掺量为15%~20%时,碳化深度较普通混凝土减小55%左右,对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改善效果最好;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随聚合物掺量增加其抗氯离子渗透性逐渐增强;随着聚合物掺量的增加,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腐蚀系数先增大后减小,当聚合物掺量在10%~15%时,混凝土的抗硫酸盐腐蚀性能较好。从表观损伤、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剩余抗折强度等材料损伤的角度对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进行了分析,并得到抗折强度损伤衰减公式。通过电镜试验,观察素混凝土与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碳化前后的微观形貌变化。结合大量学者研究的理论分析了环氧树脂乳液对普通混凝土的改性机理,掺入适量聚合物后能够提高其密实度,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
【关键词】:混凝土 聚合物 力学性能 耐久性 微观形貌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52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课题选题依据及意义10-11
  • 1.2 聚合物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11-13
  • 1.2.1 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的发展史11-12
  • 1.2.2 聚合物水泥基材料中常用的聚合物种类及性能12-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3-15
  • 1.3.1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13-14
  • 1.3.2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14-15
  • 1.4 研究目的15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15-17
  • 1.5.1 主要研究内容15
  • 1.5.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15-17
  • 第2章 试验设计17-23
  • 2.1 试验原材料17-18
  • 2.2 试件制作18-19
  • 2.2.1 试件尺寸18
  • 2.2.2 制作工艺18-19
  • 2.3 试验配合比设计19-22
  • 2.3.1 试验配合比设计的要求19
  • 2.3.2 试验配合比设计步骤19-22
  • 2.4 本章小结22-23
  • 第3章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23-40
  • 3.1 概述23
  • 3.2 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23-26
  • 3.2.1 混凝土的成型与养护23-24
  • 3.2.2 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试验24-26
  • 3.3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26-28
  • 3.3.1 试验方法26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26-28
  • 3.4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抗拉强度试验28-31
  • 3.4.1 试验方法28-29
  •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29-31
  • 3.5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31-32
  • 3.5.1 试验方法31
  • 3.5.2 试验结果处理与分析31-32
  • 3.6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32-35
  • 3.6.1 试验方法32-33
  • 3.6.2 试验结果处理及分析33-35
  • 3.7 显微结构电镜分析35-38
  • 3.8 本章小结38-40
  • 第4章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研究40-64
  • 4.1 概述40-41
  • 4.2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抗冻性试验研究41-52
  • 4.2.1 试验方法41-42
  • 4.2.2 抗冻试验结果与分析42-51
  • 4.2.3 小结51-52
  • 4.3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抗碳化试验研究52-59
  • 4.3.1 试验方法52
  • 4.3.2 碳化试验结果与分析52-56
  • 4.3.3 碳化前后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56-58
  • 4.3.4 小结58-59
  • 4.4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试验研究59-61
  • 4.4.1 试验方法59
  • 4.4.2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在氯盐环境下氯离子渗透59-61
  • 4.5 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耐硫酸盐腐蚀试验研究61-62
  • 4.5.1 试验方法61
  • 4.5.2 硫酸盐腐蚀试验结果与分析61-62
  • 4.6 本章小结62-64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5.1 结论64
  • 5.2 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71
  • 在校研究成果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永;修湖;高登攀;;聚合物改性混凝土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建材科技;2006年02期

2 利亮;吴昌胜;杨洪武;;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材料的声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11期

3 于大淮;;聚合物改性水泥复合材料在高层建筑材料应用中的作用[J];科技传播;2011年14期

4 周昌盛,罗伍文,晋占平;聚合物改性水泥的试制与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00年04期

5 杨洪武;赵明阶;;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声弹应力测试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8年01期

6 邵新苗,吕辉,林敏夏;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制备原理及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J];广东建材;2001年02期

7 张春光;何小芳;;聚合物改性混凝土研究进展[J];河南建材;2008年03期

8 何娟;杨长辉;;聚合物改性混凝土的研究[J];混凝土;2009年05期

9 陆福春;;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年08期

10 胥吉;李平基;王慧斌;;聚合物改性透水混凝土工作性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玉庄;白会民;;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性能及其应用[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2 徐方;周明凯;李北星;沈卫国;张涛;方东;;影响聚合物改性多孔混凝土性能的因素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秦岭;;表面处理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马峰;陈华辉;周倩;任英;;聚合物改性无机硅酸锌涂料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5 林添兴;;Point聚合物改性高强水泥修补砂浆的试验研究[A];高性能砼与高性能减水剂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段鹏选;苗元超;陈卓;薛滨;;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材料作用机理的研究[A];华北地区硅酸盐学会第八届学术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强 杨一民 提供;三晋科技第一路[N];山西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体锋;近临界水介质中聚合物改性新方法[D];浙江大学;2011年

2 农金龙;聚合物改性水泥基粘结复合材料的粘结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国富;聚合物改性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与抗冻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肖俊杰;DAAM的RAFT聚合及其在聚合物改性中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二芹;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4 何凡;聚合物改性水泥基修补材料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张中华;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制备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6 杨洪武;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声—应力相关性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7 徐洪涛;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8 任秀全;聚合物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9 朱建辉;聚合物改性超细水泥在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10 魏姗;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复合梁的裂纹发展规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88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7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