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震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复合加固后抗震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12:12

  本文关键词:震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复合加固后抗震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形式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大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基准期是五十年。可是,有很大一部分建筑物在设计使用基准期内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灾害、性能退化、用途改变、设计和施工不达标、环境影响等。结构的使用功能随着建筑结构使用年限的增长而逐渐下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自然规律。因此,对现有的建筑结构进行加固措施,延长建筑的寿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建筑结构的加固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新课题。对于建筑鉴定加固的研究,世界上各个国家对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构件和外包角钢方式进行加固结构的加固方法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对既有建筑采取粘贴碳纤维和外包角钢复合加固的研究还是非常少见。而且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单个构件和单个节点上的研究,对整个框架结构的研究仍然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对已经损伤后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更是罕见。由于在现实的实际工程中往往是要对整个结构体系进行加固,因此本试验采用角钢和碳纤维布两种加固材料对四榀已经受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别进行复合加固、碳纤维布加固、角钢加固、不加固的方式进行加固对比,再用MTS电液压伺服对加固框架进行低周期反复施加水平方向荷载的抗震试验研究。将其中的一榀框架不进行加固,做为对照构件,其余三榀框架采用不同方式加固,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然后与不加固构件进行对比。试验的过程中重点记录试件的相应裂缝发展情况、荷载、位移以及采用电脑控制应变采集仪对加固材料(角钢和碳纤维布)的应变进行动态采集。根据试验结果的分析对比,绘制出各个试件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滞回环曲线和刚度刚度退化曲线。研究对比采用三种不同加固方案对试验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的影响。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碳纤维及钢板复合加固法能有效延缓框架刚度退化和提高承载能力退化的能力,从而提高构件抵抗反复荷载的能力。特别是对结构承载能力降低的延缓作用,碳纤维和角钢复合加固法比碳纤维加固法和角钢加固法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对比四榀框架的滞回环和滞回曲线:受损钢筋混凝土框架通过复合加固后仍然具有较强的吸能耗能能力和良好的延性。(3)碳纤维和角钢复合加固后的构件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包括构件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极限荷载。通过对开裂荷载数值的增加,碳纤维和角钢复合加固后的屈服载荷明显高于碳纤维补强加固钢框架。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钢板与碳纤维可以很好地共同工作。(4)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在低周期反复加载作用下,消耗地震能量的耗能能力任然很强,和DBKJ的耗能能力相对比,FHKJ和TXWKJ、JGKJ都可以大幅度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耗能能力。(5)碳纤维和角钢两种加固材料对于提高框架结构的开裂荷载与屈服荷载起到很大的作用,其中对于提高开裂荷载的情况:角钢加固提高提高开裂荷载91%,碳纤维加固提高开裂荷载59%,角钢加固方法对混凝土开裂荷载的作用要高于碳纤维作用;对于提高屈服荷载情况:角钢加固提高屈服荷载40%,碳纤维加固提高屈服荷载7%,角钢加固方法提高损伤混凝土框架的屈服荷载作用要比碳纤维布加固法明显。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 复合加固 抗震 骨架曲线 滞回曲线 抗震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75;TU352.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1-12
  • 1.2 碳纤维布和外包钢复合加固的研究现状12-14
  • 1.2.1 外包钢和粘贴碳纤维布复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12-13
  • 1.2.2 外包钢和粘贴碳纤维复合加固梁的研究现状13
  • 1.2.3 粘钢和碳纤维复合加固框架节点研究现状13-14
  • 1.3 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14-15
  • 1.4 本文研究的试验内容和目的方法15-17
  • 第2章 试验设计17-32
  • 2.1 试验目的17
  • 2.2 试件加固方案设计17-20
  • 2.3 试件材料的力学性质20-22
  • 2.3.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20-21
  • 2.3.2 钢筋强度21
  • 2.3.3 角钢力学性能21-22
  • 2.3.4 碳纤维布及结构胶的力学性能22
  • 2.4 试件的制作22-27
  • 2.4.1 DBKJ的制作22-24
  • 2.4.2 TXWKJ的加固24-25
  • 2.4.3 JGKJ的加固25-26
  • 2.4.4 FHKJ的加固26-27
  • 2.5 试验装置和加载方案27-30
  • 2.5.1 试验的加载装置27-29
  • 2.5.2 试验加载方案29-30
  • 2.6 试验观测内容及测点布置30-32
  • 2.6.1 裂缝观测30
  • 2.6.2 开裂荷载和屈服荷载30
  • 2.6.3 极限荷载30-31
  • 2.6.4 水平荷载和框架水平位移31-32
  • 第3章 试验现象及分析32-41
  • 3.1 试验加载过程32
  • 3.2 各构件的试验现象及分析32-39
  • 3.2.1 DBKJ试件的试验现象32-34
  • 3.2.2 TXWKJ试件的试验现象34-35
  • 3.2.3 JGKJ试件的试验现象35-38
  • 3.2.4 FHKJ试件的试验现象38-39
  • 3.3 试验现象对比分析39-41
  • 第4章 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研究41-54
  • 4.1 各构件的滞回曲线和耗能能力分析41-43
  • 4.2 各构件的骨架曲线及分析43-46
  • 4.3 各构件的耗能分析46-48
  • 4.4 各构件抗震性能分析48-53
  • 4.4.1 各构件延性分析48-49
  • 4.4.2 各构件刚度退化性能分析49-52
  • 4.4.3 各构件承载力退化性能分析52-53
  • 4.5 各构件加固效果分析53-54
  • 第5章 试验模型的有限元分析54-60
  • 5.1 有限元软件简介54
  • 5.2 建立有限元模型应用的本构关系54-55
  • 5.3 建立有限元模型55
  • 5.4 试验结果与ABAQUS有限元模拟结果之间的对比55-60
  • 5.4.1 运用有限元方法模拟损伤混凝土和构件开裂55-56
  • 5.4.2 实际试验的滞回曲线与有限元模型的滞回曲线的对比分析56-58
  • 5.4.3 实际试验的骨架曲线与有限元分析骨架曲线的对比分析58-60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6.1 结论60-61
  • 6.2 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6
  • 后记66-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成祥,罗滨,马立彦;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补强[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1年04期

2 李法伟,车迎娟,王秋香;建筑结构加固补强在扩建工程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情报;2001年02期

3 王芮;钢筋混凝土平台加固补强的设计与施工[J];江苏冶金;2002年06期

4 原会民,张旭东;某教学楼的加固改造[J];山西建筑;2003年12期

5 陈建,吴如军;建(构)筑物的损坏与加固[J];广东建材;2004年06期

6 丁杰;现浇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加固补强简易方法[J];包钢科技;2005年04期

7 王树清,曾增;高强混凝土加固补强技术应用[J];工程质量;2005年10期

8 夏树威;段敬民;乔庆军;;矿区建筑物碳化腐蚀的机理分析与加固补强[J];山西建筑;2006年22期

9 吴吉亭;梁雪峰;;过火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固补强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07年05期

10 危白;;关于某综合楼火灾后的加固方案[J];江西科学;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瑜;张景明;王琦;;混凝土结构建筑主体改造的鉴定评估和综合加固补强[A];第八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陈瑜;张景明;王琦;;混凝土结构建筑主体改造的鉴定评估和综合加固补强[A];第三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柳建军;张凯;;框架结构中肋梁楼盖加固方法研究[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4)[C];2009年

4 郑礼伟;王淑训;;天津港东环立交桥加固维修工程设计简介[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马凤山;赵海军;陈德信;王虎;陈良珍;张亚民;郭捷;巩城城;;金川二矿区14行风井再加固方案的可行性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王佩;胡仁君;;建筑结构加固技术浅析[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宙;刘成斌;;受条件制约状况下的改造加固工程实践[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彭春雷;;汶川地震主要工程建筑灾害分析及加固处理技术[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9 徐佩;;某自建办公楼加固及修复方案[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世槐;;采用锚喷技术加固补强游渡河大桥[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田霞;孟子故里摩崖石刻保护及研究[N];中国文物报;2010年

2 实习生 韩雨佳;荷花池大桥维修加固工程全面完成[N];攀枝花日报;2013年

3 顾明;混凝土水下修补加固技术获重大突破[N];中国水利报;2000年

4 曹锐;用NEFMAC加固房屋[N];建筑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政;钢筋混凝土构件新型加固技术的试验研究与数值仿真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2 张锡治;贝壳砂质土工程特性及加固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管仲国;外贴FRP加固混凝土桥梁的加固效率与可加固性[D];同济大学;2006年

4 由世岐;FRP加固砌体结构受力性能及计算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孙晓燕;服役期及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可靠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彭亚萍;FRP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和节点的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邹友林;芳纶纤维薄板加固受损RC柱抗震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8 任伟;钢筋混凝土T梁桥的片材加固机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D];长安大学;2006年

9 朱登元;柱式桥台前坡改造土中骨架结构加固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李知兵;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及温差与冻融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浩;火力发电厂煤仓间结构二次加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韩冬;U形FRP箍设置位置对受剪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蔡明君;双曲拱桥检测与加固改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杨欣;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加固方法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刘哲;预应力钢丝绳加固RC框架节点抗剪性能试验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6 程艳;FRP设计参数对砌体拱加固作用的有限元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7 郭松;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加固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8 毛杰;加固时/后服役RC桥梁的可靠性评估[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9 田碧鹏;增大截面加固受损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吕振威;早期钢筋混凝土T梁桥的加固方法的对比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震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复合加固后抗震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88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b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