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地区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美抗震设计方法对比
本文关键词:高烈度地区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美抗震设计方法对比
更多相关文章: 框架-核心筒结构 剪力墙 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 中美抗震设计比较
【摘要】:按照中美相关抗震设计规范分别对位于中国8度抗震设防区和美国典型高烈度区域(旧金山地区)的两栋层高与结构相似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设计。介绍了抗震设计过程中根据中美相关抗震规范确定的地震作用参数与材料强度,比较了两国混凝土结构尤其是剪力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异同。建立了两结构的空间弹性分析模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了两结构的弹性地震响应,比较了两结构自振周期、基底剪力、层剪力、结构层间变形、构件尺寸、配筋以及连梁受剪承载力等。计算结果表明:按照两国设计规范分别设计的结构,其设计地震作用水平相当;根据美国规范设计的结构连梁受剪承载力与中国规范设计方案相比偏低,约为中国规范设计方案的0.63~0.95倍;中美两国规范设计的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与配筋差异较大,中国规范设计方案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内纵筋和箍筋集中在端部固定范围内,美国规范设计的箍筋约束范围大,对应端部固定范围的配筋比中国规范配筋量小。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框架-核心筒结构 剪力墙 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 中美抗震设计比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61120377,51278275)
【分类号】:TU973.31
【正文快照】: 0引言目前,对中美抗震设计方法对比研究,大多集中在抗震设防目标、地震作用计算、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罗开海等[1]确定了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中场地类别对应的地震动参数换算的关系。朱文静等[2]将中国规范中地震作用计算公式转换为可与美国规范对比的形式,并进行对比分析。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开海;王亚勇;;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动参数换算关系的研究[J];建筑结构;2006年08期
2 李赫;罗超英;刘军;朱忠义;苗启松;;中美抗震规范的差异对比研究[J];建筑结构;2011年09期
3 叶列平;王宇航;;中、美规范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对比[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4 叶列平;宋世研;;中、美规范中受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懿虬;黄靓;;中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剪扭构件承载力的对比分析[J];工程力学;2012年02期
2 战吉艳;陈国兴;刘建达;;苏州城区场地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深度取值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5期
3 刘天英;史双丽;;国际火电项目投标中结构抗震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电力建设;2012年11期
4 刘照球;薛颖亮;李云贵;;中欧规范高层结构侧向荷载计算参数比较[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4年01期
5 李恩友;刁现伟;刘巍;王岩禄;;美国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规范的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4年03期
6 常方方;;美国规范在结构计算中参数输入问题讨论[J];低温建筑技术;2014年07期
7 常生福;;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J];工业建筑;2014年S1期
8 叶列平;曲哲;马千里;林旭川;陆新征;潘鹏;;从汶川地震框架结构震害谈“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实现[J];建筑结构;2008年11期
9 杨艳敏;姚巍;;全轻混凝土柱偏心受压性能试验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施炜;叶列平;陆新征;;抗地震倒塌能力谱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颖亮;李云贵;;中欧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计算相关规定的比较[A];工程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第十五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严奉婷;张炎;;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A];中国钢结构协会锅炉钢结构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陶齐宇;大跨度斜拉桥预应力混凝土索塔关键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陆本燕;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桥梁结构性能量化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罗玲;基于可靠度理论和实测交通数据的纵向折减系数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甲甲;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薛颖亮;中欧风荷载、地震作用、荷载效应组合的对比研究及欧洲规范版SATWE软件开发[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史伟卓;钢丝绳布置方式对钢筋混凝土梁抗剪加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江磊鑫;装配式防屈曲支撑构件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5 李慧;中、美、欧、日建筑抗震规范地震作用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王玉珠;国内外公路桥梁混凝土构件设计方法对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程小燕;框架混凝土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与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的对比[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余湛;抗震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若干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9 何志泽;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弹塑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陶萱榕;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锡元,曾德民,高晓安;估计不同服役期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准的简单方法[J];建筑结构;2002年01期
2 周雍年;关于设防地震动水准的考虑[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1期
3 宋世研;叶列平;;中、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分析比较[J];建筑科学;2007年07期
4 马玉平;马昕;崔建涛;;高强度混凝土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5 杨璐;王元清;石永久;施刚;;中国、欧洲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规范比较[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6 叶列平;王宇航;;中、美规范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对比[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础;国内外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安全度设置水平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全庆;陈岩;;浅谈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J];中国科技财富;2008年10期
2 刘泓鑫;刘静;;浅谈砌体抗震设计[J];山西建筑;2008年31期
3 宋巨锋;王小旭;;桥梁的抗震设计浅析[J];科技资讯;2009年02期
4 史永吉;新西兰桥梁的抗震设计和免震设计技术[J];铁道建筑;1989年06期
5 戴国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八)——抗震设计的总过程[J];建筑科学;1990年02期
6 杨万顺;;房屋抗震设计的几点体会[J];住宅科技;1990年09期
7 何汉文;;南方较大空间砖房抗震设计的探讨[J];建筑结构;1991年02期
8 方义弼;;抗震设计中几个原则问题[J];结构工程师;1991年02期
9 MasakazuOzaki,TatsuyaYzuhata,罗文斌 ,钱稼茹;延性建筑考虑非弹性变形限值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简化方法[J];建筑结构;2000年06期
10 李杰;工程系统的内涵、抗震设计与设防原则[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海棉;;砖混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对抗震设计的影响[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董启灏;陆延红;;抗震设计常遇若干争议问题讨论[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蔡益燕;;浅谈高层钢框架的抗震设计[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4 蔡林峰;高胜战;;砖混结构的应用和抗震设计注意事项[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6卷)[C];2012年
5 白建永;王卫忠;项兵;高飞;;多层酒店抗震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李怡;马铭;;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初探[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7 方建桥;胡志坚;;加州新一代桥梁的抗震设计标准研究[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康凯;;西郊庄园大酒店抗震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朱洁静;杨必峰;沈忠贤;;东方金融广场抗震设计[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蔡益燕;;日本在抗震设计中的创新战略和技法[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彦斌;省建设厅为我州赠送抗震设计图集[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2 本报记者 钟振宇;有无抗震设计 受损情况大不同[N];四川日报;2013年
3 张孔生;我市执行抗震设计新规[N];扬州日报;2008年
4 陈熹熹邋汪晓霞;抗震能力可否写进购房合同[N];市场报;2008年
5 袁弘;未通过抗震设计审查 施工图设计文件不得使用[N];成都日报;2008年
6 记者 王一博;新建小区须过抗震关[N];郑州日报;2008年
7 黄歆邋陈亦南;建筑专家:必须进一步加强建筑物防震抗震设计和施工[N];建筑时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吴楠;提高震后桥隧病害评估和处置效率[N];中国交通报;2011年
9 记者 曹轩;我省开展抗震设计质量专项抽查[N];吉林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关;“生命线工程”急需抗震设计优化[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邹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张海明;基于能量谱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3 江辉;近场地震下桥梁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能量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柳长江;钢框架梁柱四角钢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5 邓国专;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及抗震设计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本燕;钢筋混凝土桥梁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D];长安大学;2007年
2 罗兰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王宁;基于抗震设计和构造改进的钢框架结构抗倒塌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唐辉;中海国际社区某高层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5 孙鹏;近场地震下框架结构基于损伤抗震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6 胡炬;某超限高层建筑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徐国锋;高烈度区连续梁桥延性抗震设计初步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8 刁现伟;不规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9 刘加进;基于三维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的结构损伤评估与抗震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李刚强;抗震设计的R-μ基本准则及钢筋混凝土典型框架结构超强特征分析[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03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80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