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我国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分异与仿真模拟

发布时间:2017-10-30 11:05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分异与仿真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绿色技术创新 效率 时空分异 空间模型 Netlogo仿真


【摘要】:绿色技术创新对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与调整,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围绕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催化作用,以实现波特假设为目标,从空间与时间维度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型与扩散模型,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机制分析;再从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出发,围绕绿色经济效益维度、创新资源利用维度及生态效益维度,采用前沿效率参数模型,测度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维度效率,并通过客观赋权测度综合效率;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构建不同类型空间矩阵,考察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维度属性及其空间影响路径,利用经典的空间模型及空间收敛模型,分析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维度效率及综合效率的空间地理特征及其演化趋势,以把握区域效率的基本地理规律特征;基于实证结果及机制分析,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基础仿真及维度仿真,以此为实证分析的拓展与补充,对机制分析的深化。 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与扩散机制 围绕着绿色技术创新的三个内在维度,从时空角度建立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型与扩散模型。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认为,企业利益基础是绿色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政府作为主导因素,其制度安排政策取舍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导力和基本推动力;市场是绿色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归宿,通过绿色认证与绿色市场的作用产生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扩散机制是指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下促使绿色创新技术影响力不断放大,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关系的总和。绿色技术创新的运行扩散机制的分析,彰显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在区域层面的价值机理。 (2)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维度属性及其区域特征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三个维度分析表明:绿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技术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复归相融合,逐步消除“科技异化”;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特定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资源的制约,这也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取向与范围;生态足迹对社会影响的滞后性使得因果关系变得模糊,导致了生态足迹的隐蔽性及累积叠加性。只有强调对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环境的承受压力,才能使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平衡发展。 绿色GDP内部差异分析表明,西部分化特征最为明显,中部差异与波动最小;北京作为研发机构科技人员投入以及政府经费投入最大的地区,是政策指向形成全国研发中心;以市场作用形成的研发中心主要是经济规模最大的几个东部省份以及社会经济发达的上海。区域生态足迹呈现东中西部递减的特征,各省区市生态足迹占用差异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人均生态足迹较大;而中西部部分资源性省区以较大的生态代价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也导致较大的人均生态足迹。 (3)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地理空间特征 技术外溢对区域的影响呈东、中、西递减的格局。无论是以技术外溢的赫芬达尔指数还是基尼系数考察,省域技术外溢的集聚度都呈上升的趋势,且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分别以ROOK邻近矩阵、距离矩阵、吸引力矩阵三种形式对SLM与SEM的ML估计对比表明,吸引力矩阵考虑了相邻地区间的异质性,而非简单把毗邻地区同质对待,而具备更优的估计结果。省域间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这种空间分布表明效率的空间聚集;对外贸易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不显著,但与之有创新互动地区的进出口却对考察地具有统计上显著的正的影响,表明区域间的竞争激励效应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与考察地有创新往来地区W.FDI,还是本地的FDI,不仅统计上都显著,且都对考察地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正的影响;人力资本与邻接地人力资本存在着零和效应,人力资本从本地流向外地会导致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降低,反之则对本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空间演化特征 三个维度效率的空间收敛性分析表明:绿色技术效率的时间趋势参数η统计上并不显著,各省级单位绿色技术效率整体上的稳定性,并无明显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第一阶段研发效率不存在与空间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赶超现象;第二阶段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存在空间收敛现象;由两阶段综合得到的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也存在着效率追赶现象;全国生态效率水平有待提高,发展的差异程度使得生态效率的差异程度加大,这使得生态效率并无明显的空间收敛特征。由三个维度效率客观赋权得到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都不存在空间β绝对收敛特征。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条件收敛性分析表明:以结构变量(RD经费投入、人力资本密度等)以及条件变量(技术溢出、环境治理力度、经济发展水平、FDI等)为控制变量,在ROOK矩阵形式下的SLM在统计上各主要指标相对显著,因而是优选的模型。空间技术外溢对效率收敛性的影响较大,而RD经费投入对省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控制RD经费投入与空间技术外溢指标条件下,各省市(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将以4.87%的速度收敛。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俱乐部收敛考察表明:对初始效率水平较高的组,空间效应显著存在,但不存在β绝对收敛,相反,效率水平差异有加大的趋势;对效率水平较低的组,空间效应统计上并不十分显著,但存在β绝对收敛,统计上支持SLM模型的存在。也即,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出在低水平上收敛的趋势,在绿色创新效率水平较高的聚集地区,差异程度有加大的特征。 (5)基于NetLogo平台的仿真模拟 仿真模拟的维度分析表明,技术溢出虽然对增加区域绿色收益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加强对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更多的原始创新显然也是政策不容忽视的问题;绿色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有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提升技术知识储量以及对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才能实现更多的绿色创新产出;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绿色创新技术的开发、引进,促进更新的绿色技术发展,才能确保将生态资源消耗控制在维持其自身平衡的阈值内。 以下三点是本文创新与贡献:①针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困难,本文从绿色技术创新的维度特征出发,测定维度效率,并通过客观赋权得到绿色技术创新综合效率,这是对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方法的有益探索。②仅以地理邻接矩阵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本文以ROOK邻接矩阵为基础,进一步构建距离矩阵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吸引力矩阵进行空间模型的对比分析,以测算出的技术溢出面板数据为配合,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空间影响路径的考察,这是对空间模型分析的积极拓展。③围绕绿色技术创新的维度特征,以机制分析为基础,以实证分析为主体,以仿真分析为拓展与补充,把三种有效结合。对维度效率测度,维度效率空间特征与演化,维度效率仿真进行有机结合分析,是对传统效率分析的深化。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 效率 时空分异 空间模型 Netlogo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196;F124.3
【目录】:
  • Contents8-12
  • 摘要12-15
  • Abstract15-19
  • 1. 导论19-29
  • 1.1 研究背景19-21
  •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21-22
  • 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22-23
  • 1.4 研究思路23-24
  •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24-27
  •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27
  • 1.7 本章小结27-29
  • 2. 理论基础29-49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29-33
  • 2.1.1 绿色技术创新29-31
  • 2.1.2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31-32
  • 2.1.3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32-33
  • 2.2 相关理论33-36
  • 2.2.1 技术创新理论33-34
  • 2.2.2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34-36
  • 2.3 文献综述36-48
  • 2.3.1 外部成本内部化与绿色技术创新36-38
  • 2.3.2 绿色技术创新动力形成机制研究38-39
  • 2.3.3 绿色技术创新扩散发展机制研究39-41
  • 2.3.4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41-45
  • 2.3.5 收敛的理论依据与实证检验45-47
  • 2.3.6 文献评述47-48
  • 2.4 本章小结48-49
  • 3. 绿色技术创新的形成与发展机制49-74
  • 3.1 绿色技术创新:克服环境资源约束的有效手段49-50
  • 3.2 绿色技术创新影响要素分析50-54
  • 3.2.1 企业的主体作用50-51
  • 3.2.2 政府的主导作用51-52
  • 3.2.3 市场的催化作用52-53
  • 3.2.4 效率的核心作用53-54
  • 3.3 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形成机制54-62
  • 3.3.1 波特假说54-56
  • 3.3.2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56-58
  • 3.3.3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风险58-59
  • 3.3.4 绿色市场与技术创新59-60
  • 3.3.5 政策规制与环境外部效应60-62
  • 3.4 绿色技术创新的运行扩散机制62-69
  • 3.4.1 绿色技术扩散与企业技术引进63-64
  • 3.4.2 绿色技术扩散与创新知识溢出64-65
  • 3.4.3 地理临近性与创新社会网络65-67
  • 3.4.4 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技术轨道的影响67-68
  • 3.4.5 政策规制与技术创新外部性68-69
  • 3.5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维度特征69-72
  • 3.5.1 维度一:绿色经济与绿色技术效率69-70
  • 3.5.2 维度二:创新资源利用与创新资源利用效率70-71
  • 3.5.3 维度三:生态影响与生态效率71-72
  • 3.6 本章小结72-74
  • 4.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方法研究74-87
  • 4.1 技术效率的内涵及测度方法74-77
  • 4.1.1 技术效率的内涵74
  • 4.1.2 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74-75
  • 4.1.3 技术效率的测度75-77
  • 4.2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77-86
  • 4.2.1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内涵及测度思路77-78
  • 4.2.2 区域绿色技术效率的测度78-80
  • 4.2.3 创新资源利用效率的测度80-83
  • 4.2.4 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效率83-85
  • 4.2.5 基于客观加权法的绿色综合效率测度85-86
  • 4.3 本章小结86-87
  • 5.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维度属性与差异评价87-112
  • 5.1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87-88
  • 5.2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维度属性88-95
  • 5.2.1 环境治理与经济效益维度:区域绿色经济发展88-90
  • 5.2.2 创新资源利用维度:区域技术创新能力90-93
  • 5.2.3 生态维度:区域生态足迹的影响93-95
  • 5.3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维度属性的区域差异95-107
  • 5.3.1 环境治理与经济效益维度分析95-99
  • 5.3.2 创新资源利用维度分析99-103
  • 5.3.3 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维度分析103-107
  • 5.4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各维度的协调性分析107-111
  • 5.4.1 协调性的内涵及其度量107-109
  • 5.4.2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协调性分析109-111
  • 5.5 本章小结111-112
  • 6. 我国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112-146
  • 6.1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地理特征分析112-125
  • 6.1.1 绿色技术效率的区域特征112-113
  • 6.1.2 创新资源利用效率的区域特征113-120
  • 6.1.3 生态效率区域特征120-122
  • 6.1.4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特征122-125
  • 6.2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125-133
  • 6.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125-126
  • 6.2.2 绿色技术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126-127
  • 6.2.3 创新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127-131
  • 6.2.4 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131-132
  • 6.2.5 绿色技术创新综合效率的空间特征分析132-133
  • 6.3 技术外溢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空间影响分析133-144
  • 6.3.1 技术创新的空间聚集133-135
  • 6.3.2 绿色技术创新集聚与技术溢出的测度135-140
  • 6.3.3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路径140-142
  • 6.3.4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142-144
  • 6.4 本章小结144-146
  • 7. 我国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敛散性分析146-158
  • 7.1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时间演化分析146-147
  • 7.2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β绝对收敛空间模型147-151
  • 7.2.1 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收敛性分析148-149
  • 7.2.2 生态效率收敛性分析149-150
  • 7.2.3 绿色技术创新综合效率β绝对收敛分析150-151
  • 7.3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控制变量及条件收敛分析151-154
  • 7.3.1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控制变量151-152
  • 7.3.2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条件收敛模型152-154
  • 7.4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俱乐部收敛分析154-156
  • 7.5 本章小结156-158
  • 8. 效率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的仿真模拟158-177
  • 8.1 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特征分析158-159
  • 8.2 基于多主体绿色创新技术发展框架构建159-162
  • 8.2.1 基本假设159-160
  • 8.2.2 框架设定160-162
  • 8.3 CAS理论及仿真平台NetLogo简介162-163
  • 8.3.1 CAS相关理论162
  • 8.3.2 仿真平台NetLogo简介162-163
  • 8.4 绿色技术创新仿真模拟基础分析163-171
  • 8.4.1 基础分析的参数设定163-166
  • 8.4.2 仿真结果的基础分析166-171
  • 8.5 绿色技术创新仿真模拟维度分析171-176
  • 8.5.1 绿色经济收益的仿真分析172-173
  • 8.5.2 创新资源利用的仿真分析173-174
  • 8.5.3 生态效益的仿真分析174-176
  • 8.6 本章小结176-177
  • 9. 结论与展望177-184
  • 9.1 主要结论177-183
  • 9.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183-184
  • 参考文献184-193
  • 附录1:NetLogo仿真程序193-201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相关科研成果201-202
  • 致谢20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杰中;;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创新科技;2015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方敏;中国省际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收敛性及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17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117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