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报酬递增,内生增长框架和贸易理论新发展
本文选题:规模报酬递增 切入点:内生增长框架新贸易理论 出处:《武汉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传统贸易理论建立在投入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框架上,由于分析框架的限制,传统贸易理论在研究行业内贸易,贸易与增长的关系以及贸易模式的动态演进等领域存在着许多不足。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将规模报酬递增引入到贸易理论的分析中,并和增长理论的动态研究方法相结合。同时,建立在投入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框架上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并不能解释经济体的长期增长问题,增长理论的发展同样需要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上。虽然规模报酬递增在贸易和增长理论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研究中早已被广泛地认识到,但由于在处理和规模报酬递增相适应的市场模式上所遇到的困难,这两领域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上世纪70年代末,在Dixit和Stiglitz通过建立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解决了竞争均衡框架中与规模报酬递增相适合的市场结构问题之后,贸易理论和增长理论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者的发展呈现出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贸易理论在行业内贸易的分析方面最先取得了突破,并且为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长期增长机制提供了有益的洞见。但新贸易理论在处理技术进步,贸易模式演进的动态分析以及如何将规模报酬递增置于新古典假定框架下等方面的理论进步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增长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到,Grossman和Helpman等建立的在内生增长框架下研究贸易问题的基准模型极大地丰富了贸易理论的发展,弥补了传统贸易理论的不足。 本文旨在梳理在规模报酬递增和内生增长框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章,规模报酬递增假定下的静态贸易模型;第二章,内生增长模式下贸易研究的基准框架;第三章,内生增长框架下贸易理论的发展。
[Abstract]: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i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decreasing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input elements and completely competitive market structure.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analytical framework,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studies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growth and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rade model have many shortcoming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rade theory needs to introduce incremental returns of scale into the analysis of trade theory. And combining with the dynamic research method of growth theory, at the same time, the 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marginal productivity decline of input factors and completely competitive market structure can not explain the long-term growth problem of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growth also needs to be based on the increasing returns of scale, although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creasing returns of scale in the theory of trade and growth has already been widely recognized in economic research. However, due to the difficulties in dealing with the market model of increasing returns on scale, the research in these two fields has been at a standstill for a long time. At the end of -30s, after Dixit and Stiglitz established Chamberlain's monopoly competition mode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arket structure suitable for increasing returns of scale in the framework of competition equilibrium, both trade theory and growth theory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has a mutually reinforcing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relationship: trade theory has first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analysi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t also provides useful insights into long-term growth mechanisms based on incremental returns on scale. But the new trade theory is dealing with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e model and the theoretical progress in how to increase the returns of scal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neoclassical assumptions depend to a great ext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owth theory.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theory is greatly enriched by the benchmark model of trade research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ndogenous growth. It makes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creasing returns of scale and endogenous growth.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chapter one, static trade model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increasing returns of scale; chapter two, Chapter thre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theory under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740;F06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炬凯;;贵州粮食生产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2 李政军;;论规模经济[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方文全;;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构调整抑或财政效应?[J];金融研究;2011年02期
4 程艳;;流通产业集聚背景下的厂商投资选择分析[J];经济学家;2011年07期
5 ;科学共同体要闻[J];科技导报;2011年16期
6 廖利兵;;制造业进口与其产出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定[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7期
7 叶盛彬;李旭超;;湖北省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基于2008-2009年12个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12期
8 郑巴音;李绍芳;;江苏无锡:“530”计划转变中小城市发展方式[J];中国人才;2011年11期
9 王溪;;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创新战略的启示[J];中国科技产业;2011年07期
10 ;中国科协“八大”江苏代表积极为科协工作建言[J];科协论坛;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再贵;;新农保、农民收入与内生增长[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2 逯新红;;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强化内生增长动力[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2010-2011)[C];2011年
3 刘玉录;;建设内生增长/宜居城市中的天津房地产业[A];民革组织为天津市“解难题、促转变、上水平”做贡献主题研讨会材料[C];2010年
4 施宏伟;王发年;;内生增长过程的知识共生模型与科技信息效用优化目标[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保华;;职业体育联盟的最优规模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6 王建宏;李红霞;郭跃华;;基于DEA和SFA的高等院校院系相对有效性评价[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徐广军;;美国加州三大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与启示[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8 张维;;江苏保险市场经济效率分析[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千玉坤;;荒漠化草原牧区家庭牲畜规模与生产效率研究[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伟;严长清;吴群;李永乐;;开发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江苏省面板数据的估计与测算[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任晓;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待强化[N];中国证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玲 郑杨 韩霁;以“重大专项”驱动内生增长[N];经济日报;2010年
3 刘纯;为“内生增长”注入强劲动力[N];无锡日报;2010年
4 本报评论员;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N];南京日报;2011年
5 记者 唐晓安 通讯员 王绪桔 孟帆 杨洪霞;内生增长的力量[N];湖北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幼玲;依靠科技力量 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7 记者 杨群;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向好[N];解放日报;2011年
8 广发证券 刘智 王磊 刘洋;机械行业 内生增长动力减弱[N];中国证券报;2008年
9 渤海证券研究所 张延明;神火股份 以内生增长御寒冬[N];证券时报;2008年
10 游敏常;美邦服饰:外延扩充“反哺”内生增长[N];中国纺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勇坚;知识与增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陶军锋;劳动分工、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与收益递增——内生增长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代谦;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李景海;产业集聚生成机理及经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云航;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在关联与影响的经济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杨万利;土地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7 朱福林;中国服务贸易外溢效应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丁谦;公共支出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曾冰;基于知识吸纳的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10 林高榜;创新异质性与中国技术进步[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剑;规模报酬递增,内生增长框架和贸易理论新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2 段玉芳;开放经济下的贸易、环境与城市化的内生增长关系模型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曾祥麟;内生增长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冬;人力资本的随机内生增长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李东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D];广西大学;2003年
6 宋学红;积极财政政策及其转型评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孙蕾蕾;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母市场效应”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郑玉英;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乔建勇;产业链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王珏;内生时间偏好与最优增长[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66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566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