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论产权社会化与多种所有制并存

发布时间:2018-03-12 13:21

  本文选题:生产社化 切入点:产权社会化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生产社会化要求产权社会化是经济领域的一条规律。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今天,不仅生产资料使用、生产过程、生产产品实现社会化,而且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也有了广泛发展,同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社会化跨越国界扩大到世界范围,,使生产发展日益具有国际性质。生产社会化是个别企业追求劳动生产率的必然结果。在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下,产权逐步社会化,即财产各项权利都商品化,可以交易,给社会上所有能参与交易的人提供了可以拥有产权的机会和可能。随着产权社会化的程度加深,在私有制内部,就会产生“公有”因素,即产权在归属、行使上具有“公有”性。当产权“公有”性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和行使的程度时,公有制就要代替私有制。 产权社会化起始于封建社会的租佃制,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是生产社会化要求产权社会化这一经济规律的实证。第一次科技革命后,体现产权社会化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业主制、合伙制、合股制。产权社会化程度较低;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多采用股份制形式,产权社会化程度加深,其经营权有“公有”性;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公有”因素开始萌芽、发展,体现在企业组织形式上,主要有: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利害相关者经济。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历史,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所有制的建立不能违背生产社会化要求产权社会化这一规律。改革前,我国企业产权安排不是根据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是人为做的安排,造成财产各 项权利不清晰、产权不商品化、不能流动,并且所有制、所有制实现形 式单一,这一切都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改革后,我国顺应生产社会化 的要求,收缩国有经济规模,大力发展个体、私营、股份制等多种经济 形式。多种所有制并存,每种所有制都有多种实现形式,促进了我国 生产力发展。
[Abstract]: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requires socializ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s a rule in the economic field. When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develops to this day, it is not only the use of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products, Moreover,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have also been extensively developed. At the same time, driven b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has expanded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to the world.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individual enterprises' pursuit of labour productivity. Under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property rights are gradually socialized, that is, all property rights are commercialized and can be traded. As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deepens, within private ownership, there will be a "public" factor, that is, the ownership of property rights. When the property rights "public ownership" extends to the degree of ownership and exercise by all members of society, public ownership will replace private ownership.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perty right originated from the tenancy system of feudal society and developed rapidly in capitalist society. 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 organizational form is an example of the economic law that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demands property right. After the firs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forms of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that embody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perty right are mainly: owner system, partnership system, After the second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pitalist enterprises, especially large enterprises, mostly adopt the form of shareholding system, the degree of socializ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s deepened, and its management right has the nature of "public ownership". After the thir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public ownership" factor began to sprout and developed, which was embodied in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he enterprise, including state-owned economy, cooperative economy, employee share ownership, and stakeholder economy.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ownership structure proves from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ownership cannot violate the law of socializ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required by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Before the reform, the arrang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of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was no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But artificial arrangements, resulting in property. Property rights are not clearly defined, property rights are not commercialized, cannot flow, and ownership and ownership are realized. All this ha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fter the reform, our country complies with the socialization of production. To shrink the scale of the state-owned economy and to vigorously develop individual, private and stock-holding economies. Various forms of ownership coexist, and each form of ownership has a variety of forms of realization, which has promoted our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F0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泰;刘倩;;重庆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状况评价[J];特区经济;2011年08期

2 吴中伦;;因子分析法在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3 黄再胜;;企业员工战略共识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1年04期

4 关健;李伟斌;;所有制、市场化程度与企业多元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5 何其多;;私有化概念的定义——对新自由主义流行观点的评论[J];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07期

6 王志伟;侯艺;;高等教育和工作单位选择的回报[J];综合竞争力;2011年03期

7 李茜;张建君;;高管特点,所有制与企业行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6期

8 赵伟;赵金亮;;生产率决定中国企业出口倾向吗——企业所有制异质性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5期

9 方军雄;;政府管制、市场化进程与非国有经济市场份额——来自中国工业企业分行业统计数据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10 ;我国将鼓励新闻出版企业开展境外业务[J];市政技术;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成喜;;产权: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权利[A];“银座杯”征文及“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丽梅;井润田;龙小宁;;所有制对我国工业企业工资和福利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永泉;;内蒙古草原所有制的演变及对草原畜牧业的影响[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李厚坤;包章炎;何可忠;;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及实践研究[A];福建省卫生经济学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1年

5 赵继强;;论所有制结构[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6 ;中国衡器协会[A];称重科技暨第六届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夏本安;杨一波;李春晖;;保生态基地,建生态园区,创新发展城郊现代林业[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科技支撑论文集[C];2009年

8 李春艳;甄艳;;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产权结构调整与区域结构转换[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9 郭小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能解释现代市场经济了吗?[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郭小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能解释现代市场经济了吗?[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钟;我国将不再以所有制形态立法[N];中国企业报;2000年

2 吴建斌;应摒弃所有制意义上的“公”、“私”企业划分[N];检察日报;2003年

3 记者鲍洪俊;完善所有制 结构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02年

4 刘黄;相当数量国企所有制有变[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5 刘黄;相当数量国企所有制有变[N];发展导报;2003年

6 ;雇员所有制改制新招[N];江苏经济报;2003年

7 记者 牟明善邋实习生 陆晓明;山东首次设立企业技术创新奖[N];济南日报;2008年

8 河杉;放贷与所有制无关[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9 文风;看病不看所有制[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刘宪银;残疾人就业税收出台新规[N];华夏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冀诚;试论所有制概念对中国私法制度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张晓刚;产权的社会化选择与公有制实现[D];吉林大学;2007年

3 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盛辉;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历史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曹立;混合所有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杨欢亮;职工持股在中国的发展[D];四川大学;2004年

7 李艳华;中国传媒产权的非国有成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焦丽萍;所有制问题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9 徐侠;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张新颖;东北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玲;论产权社会化与多种所有制并存[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史小宁;所有制、产权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罗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性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成熙宁;基于产权社会化的公司制衡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陶月英;商业银行所有制及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杨海军;从所有制看先秦时期公私观念的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宁;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哲学透视[D];新疆大学;2005年

9 孙瑞;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徐乾;所有制与企业绩效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01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601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c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