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碳汇资源评估与碳汇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本文选题:西藏 切入点:碳汇资源评估 出处:《中国藏学》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碳汇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价值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对西藏碳汇产业发展的碳汇资源和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首先对西藏森林、草原、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资源分别进行了估算。之后提出了进一步增加碳汇总量的措施,并探讨了通过建立碳汇功能区和开展碳交易两个层面促进西藏碳汇产业的发展路径。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world, carbon sinks, as a scarce resource,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rbon sink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industry in Tibet. Firstly, the carbon sink resources of the forest, grassland and farmland ecosystem in Tibet are estimated, respectively. Then, the 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total carbon sink amount are put forward.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way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 carbon sequestration industr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arbon sink functional area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trading.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
【基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重点项目“西藏经济产业结构布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03012) 西藏项目(XZ1213)
【分类号】:X196;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马文红;韩梅;林鑫;任艳林;王志恒;方精云;;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的碳储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2 李长青;苏美玲;杨新吉勒图;;内蒙古碳汇资源估算与碳汇产业发展潜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3 郗婷婷;李顺龙;;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年06期
4 李怒云;杨炎朝;陈叙图;;发展碳汇林业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碳汇林业的实践与管理[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01期
5 罗天祥,李文华,罗辑,王启基;青藏高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生产量的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1999年06期
6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生态学报;1996年05期
7 王天津;;建立西藏碳汇功能区的若干设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7期
8 罗怀良;;川中丘陵地区近55年来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动态研究——以四川省盐亭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2期
9 刘允芬;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剑辉;汪茂林;黄庆丰;宫守飞;;天然麻栎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2 陈志国;周国英;陈桂琛;卢学峰;宋文珠;畅喜云;刘永安;;青藏铁路格唐段高海拔地区植被恢复研究——I高寒草原植被现状与恢复基本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3 于谦龙;;乌鲁木齐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资产定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4 代海燕;张秋良;魏强;郭鑫;;不同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受密度影响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5 秦武明;唐继新;苏有文;覃永华;;厚荚相思人工林综合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6 李高阳;马俊青;;河南省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的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7 郭其强;罗大庆;方江平;卢杰;任德智;傅军锋;;西藏林芝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8 邓爱娟;申双和;张雪松;李永秀;谢轶嵩;;土壤呼吸的水热因子模拟及温度敏感性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9 张喜;;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价网络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10 田玉强;朱维树;张勇;李悦;刘峻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光合特征研究简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郑炜;蒋红梅;张兰军;;山区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简桂良;卢美光;齐放军;张文蔚;;控制病虫为害增强农田林网碳蓄积能力[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郭晓华;孙娜;;外侵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病的损失评估指标体系构建[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喻光明;王立国;杨珊;胡利梅;陶文星;;土地整理对生物量平衡及生态环境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8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10 于天飞;吴水荣;李智勇;;中国林业碳汇认证建设框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蒋德启;中国林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张莉莉;人工用材林经济利用优化分析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尹刚强;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谭骏珊;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威;紫云英养分积累规律和还田腐解特性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珊珊;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进红;泰山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姚小立;黄河三角洲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丁言峰;生态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及实例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赵眉芳;基于ESRI MapObjects的GIS技术构建森林生态效益线性模型空间分析系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许善财;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动态及生物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孙秀丽;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及其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伟;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钦彦;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2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3 马钦彦,谢征鸣;中国油松林储碳量基本估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4 王绍强,周成虎,罗承文;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5 王启基,周兴民,张堰青,赵新全;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的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J];西北植物学报;1991年04期
6 马文红;韩梅;林鑫;任艳林;王志恒;方精云;;内蒙古温带草地植被的碳储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7 刘兴聪;;祁连山哈溪林场青海云杉林生物量的测定[J];甘肃林业科技;1992年01期
8 安和平;金小麒;杨成华;;板桥河小流域治理前期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生长规律及森林生物量变化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1991年04期
9 赵荣钦,黄爱民,秦明周,杨浩;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彭少麟,张祝平;鼎湖山地带性植被生物量、生产力和光能利用效率[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钱海燕;樊哲文;方豫;黄灵光;;江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信;杨秀华;丁俊;向通;陈德荣;王星明;;国家高速杭瑞线贵州境遵义至毕节段压覆矿产资源评估[J];西部探矿工程;2014年09期
2 付钰;;黑龙江省嫩江至呼玛公路(S208)嫩江至多宝山段改建工程压覆矿产资源评估[J];煤炭技术;2013年09期
3 湛枢;矿产资源评估中的财务模型[J];黄金学报;1999年04期
4 岳雪波;帅志鹏;王吉祥;;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方法探讨[J];人民长江;2013年06期
5 王勤政;对煤炭资源评估实务操作的探讨[J];煤炭经济研究;1996年03期
6 杨昔林;矿业公司上市前期有关地质部分所需工作之浅见[J];有色矿山;1998年S1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祥;;基于MATLAB的风资源评估[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2 陈祥;;基于MATLAB的风资源评估[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部分)[C];2011年
3 李少波;杨天荣;谢庆生;;基于AHP的ASP平台动态联盟制造资源模糊评估方法[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明林;刘登义;;六股尖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评估与可持续利用[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卫兴华;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性工具[N];人民日报;2004年
2 王乐平;杭锦旗完成风资源评估报告及风电开发规划[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3 记者 祝建辉;省内首家民营森林资源评估中介成立[N];衢州日报;2011年
4 包商银行董事长 李镇西;资源评估是文化金融的关键点[N];中国文化报;2014年
5 周荣卫 何晓凤;三种方法结合为风电场选址[N];中国气象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健;风资源评估中风速分布方法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9年
2 张盛强;数字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宋长飞;新疆小草湖风资源评估及软件开发[D];新疆大学;2012年
4 孟昌波;风资源评估改进方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5 杨海龙;河南移动传输资源评估系统研究与建设[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6 刘亚军;基于DFL的人力资源评估模型及其应用[D];苏州大学;2010年
7 郝磊;基于ASP平台的制造资源评估[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8 刘石川;异步风机运行特性及并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谢晶晶;基于WAsP软件复杂山地风电场风资源评估及风机布置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07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607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