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机会成本、历史成本和固定成本——基于主观主义经济学的解释

发布时间:2018-05-12 17:35

  本文选题:机会成本 + 历史成本 ; 参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09期


【摘要】:新古典经济学在成本的论述上,并没有坚持机会成本观,与其"个人选择"的逻辑起点冲突。而主观主义经济学在成本观阐述上,坚持了"个人选择"。本文以主观主义经济学的思想为前提,采用逻辑演绎的方式系统论证了如下命题:(1)如果"机会成本"等同于效用,那么,非货币性收益是如何从证券定价函数中消失的?(2)记录企业过去行为结果的历史成本制度,在什么前提下,能够传递出对证券定价有用的信息?(3)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否会导致个体决策上的差异?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陌生人社会的崛起,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非货币性收益的不可转让性,导致对证券的定价,无需考虑非货币性收益;(2)在企业的最终产出受到人力资本异质性和外部资源冲击,而这两者无法直接定价时,记录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行为结果,将有助于间接预测不同证券持有的机会成本;(3)受制于要素交易契约形式的外生性和市场按类别交易,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将会带来不同的决策风险,进而需要对其做出区分。
[Abstract]:Neo-classical economics does not insist on the view of opportunity cost in the discussion of cost, which conflicts with its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individual choice". Subjectivism economics insists on "individual choice" in expounding cost view.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subjectivism economic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es the following proposition: 1) if "opportunity cost" is equal to utility, then, How does the non-monetary income disappear from the securities pricing function?) the historical cost system that records the results of the enterprise's past behavior, and under what premise, Whether fixed costs and variable costs can lead to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 decisions? In this paper, we ge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1) the rise of the stranger society, the non-transferability of the non-monetary income between the principal and the agent, which leads to the pricing of securities. When the final output of the firm is subject to human capital heterogeneity and external resource shocks, which cannot be directly priced, record the results of the firm's behavior over a period of time. It will be helpful to indirectly predict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different securities holdings. It will be subject to the exogenous nature of the contract form of factor transaction and the market transaction according to category. Fixed cost and variable cost will bring different decision-making risks and need to be distinguished.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创新团队——基于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成本管理团队项目资助
【分类号】:F06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汪浩瀚;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J];经济科学;2002年02期

2 吴水澎;戴泽伟;;历史财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关于历史财务信息悖论的解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韦森;;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主义认识论与交易费用经济学范式的未来发展:一个偶然的理论猜测——为张五常教授七十寿诞而作[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旭中;;哈耶克文化进化观的哲学困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唐素梅;;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蔡保兴;;和谐社会与经济秩序的道德伦理之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焦霞;;经验主义政治观与理性主义政治观[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杨磊,黄家镇,魏俊兵;刍议公司民主与财产权的保护——回顾郑百文重组案的若干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高全喜;;休谟的财产权理论[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7 何远琼;;示范合同的制度考察[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8 吴英姿;;司法过程中的“协调”——一种功能分析的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9 白立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及现实路径[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刘世定;;《乡土中国》与“乡土”世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凯南;;秩序扩展与停滞: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的交互作用[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许娟;;举报成本资源的有效配置——举报的经济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3 丁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5 高绍福;;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会计继续教育问题研究[A];2004—2005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孙春晨;;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的三个理论论争[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7 肖竹青;;论公共图书馆制度对保障知识自由的重要意义[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爱军;孙贵勇;;科学技术与民主政治二重关系[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胡石清;乌家培;;社会理性:经济学研究的一大基石[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晓林;;市场经济复杂性的挑战——华尔街金融危机所凸显的新古典范式窘境[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越;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王承武;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问题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谢名一;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7 雷国雄;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D];暨南大学;2010年

8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正平;论我国物业税的功能定位及税制选择[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凯;由人格化到体制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潘冬梅;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建设人才需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先林;自由与秩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丽杰;连云港市渔业行业协会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胡君霞;中小企业创业压力、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导向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慧;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姬厚山;江苏省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本贡献率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大培;主流微观经济理论的缺陷——写在《混乱的经济学》之后[J];管理世界;2003年03期

2 张进铭;论经济发展中的计划、政府与市场[J];经济评论;2003年06期

3 杨立雄;“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J];经济学家;2000年01期

4 张维迎,余晖;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发展[J];经济研究;1994年11期

5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年06期

6 谢德仁;企业的性质:要素使用权交易合约之履行过程[J];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7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6年09期

8 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兼评张维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7年01期

9 葛家澍;;实质重于形式 欲速则不达——分两步走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05年06期

10 王京安;李远;;现代主流经济学及其批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兴强;契约·会计信息产权·博弈[D];厦门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劲松;效益驱动应注意机会成本[J];冶金管理;2002年03期

2 董革;戏说机会成本[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05期

3 孙涤;;明天的机会成本[J];上海经济;2010年05期

4 史乐毅;资源使用与“机会成本”[J];国际商务研究;1987年01期

5 周华楣;;应用“机会成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J];广西会计;1987年04期

6 王先庆 ,彭雷清;试论社会机会成本与产业结构调整[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7 王海亭;;机会成本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J];经济管理;1999年01期

8 凯思琳·韦斯特;李娜;;我的机会成本[J];可乐;2011年02期

9 段叶青;初级阶段的机会成本与新工业模式论[J];求实;2000年01期

10 赵君;乡镇企业应高度重视机会成本[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姜莹;;农业院校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机会成本分析[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何翔舟;;政府决策的机会成本实证研究——以杨浦大桥收费的政府决策为例[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丽;;矿产资源的“明日机会成本”与低碳经济[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孔祥智;方松海;庞晓鹏;马九杰;;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A];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都是“机会成本”惹的祸[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李s,

本文编号:1879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879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9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