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湿地生态补偿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1 07:20
【摘要】: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荒漠-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黄土高原-风沙区)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缩影,也是鸟类迁徙途经地和重要的繁殖地。为加强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2014年国家启动“中央财政湿地补贴项目: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本文研究以“试点项目”为例,从湿地生态补偿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通过文献整理及资料收集,探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同时,通过现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以及研讨会等方法,全面系统的总结“试点项目”的经验,旨在为今后类似湿地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保护区生态补偿范围应在三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划分的基础上,确定由于所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造成保护区及周边农作物损失的范围。(2)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湿地生态补偿主体有中央和地方政府、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和个人、湿地管理部门(保护区管理局)以及社会团体和个人;补偿客体为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居民、湿地管理部门(保护区管理局)、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个人和湿地所在政府。(3)运用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和条件价值法分别计算出机会成本损失价值为69.89元/(亩·年)、直接经济损失价值为31.8元/(亩·年)以及农户意愿值为140.67元/(亩·年)。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时,将直接经济损失价值作为其下限,农户意愿值为其上限,采用机会成本损失价值作为补偿标准。(4)选择湿地生态补偿方式时,应考虑到保护区湿地生态补偿主客体的多样性、社会及个人参与的积极性等方面,目前湿地生态补偿方式最合理的方式是社区共管。(5)总结此次“试点项目”经验包括:生态补偿过程中应全面考虑群众(农户)的需求,同时,生态补偿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相关科研工作应受到重视。
[Abstract]:The Haba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Ningxia is a kind of nature reserve of "desert wetland ecosystem", which is the epitome of biodiversity and landscape diversity in semi-arid and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loess plateau and sandy area). It is also a place of migration and important breeding grounds for bird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protected areas, in 2014, the state launched the "Central Fiscal Wetland subsidy Project: Ningxia Haba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etland Ecological benefit compensation pilot Projec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ilot Project)". Taking "pilot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important problems in 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rough literature coll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erience of "pilot project" is summed up i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way by mean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discussion exchange and seminar,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imilar 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oject in the fu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rang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 (core zone, buffer zone and experimental area). Determine the scope of crop losses caused by protected wildlife activities. (2) through stakeholder analysis, the main bodies of 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that exploit and utilize wetland resources, The Wetl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PAA), as well as social groups and individuals; the object of compensation is the residents of the surrounding communities of the protected areas, the Wetl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 (PAA), the enterprises that exploit and utilize wetland resources, Individuals and governments where wetlands are located. (3) use of opportunistic costing, The value of opportunity cost loss is 69.89 yuan / (mu per year), direct economic loss value is 31.8 yuan / (mu year) and farmers' will value is 140.67 yuan / mu year respectively by market value method and conditional value method. When determining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value of direct economic loss is taken as its lower limit, the value of farmers' will is the upper limit, and the value of opportunity cost loss is used as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4) when selecting 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ode,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such aspects as the diversity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wetlands in protected areas, the initiative of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to participate, At present, the most reasonable way of 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community co-management. (5)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 of this "pilot project":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farme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in the reserv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05;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学灿,洪尚群,李风歧;生态补偿的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6期

2 梁柱;;生态补偿:给社会公平一个推手[J];环境;2005年04期

3 于江海;冯晓淼;;评价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4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周海林;郭朝先;汪晓春;刘荣霞;;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资源科学;2006年04期

5 肖爱;;对西部生态补偿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施雪;宋豫秦;杨姝影;;生态增益补偿问题探讨——对东西部生态补偿争议的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2期

7 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7年01期

8 洪尚群;何兴民;戴云;;走出生态补偿困境[J];中国改革;2007年07期

9 陶克菲;;生态补偿,协调区域环境利益的平衡杠杆[J];环境教育;2007年08期

10 ;政策[J];WTO经济导刊;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本太;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赵凡;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纳入国家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阮晓琴;环保总局将在四领域试点生态补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浩;环保总局: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商务时报;2007年

6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郑晓波;我国将在四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证券时报;2007年

8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王志风;经济欠发达地区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高辉;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7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云聪;生态补偿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楚乔;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梅;我国生态补偿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5 郑麒;基于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的生态补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晓静;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63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263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9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