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西方主流经济学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实践检视与方法论反思——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19-07-18 06:09
【摘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是建立在"斯密教条"和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基础之上的。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是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的增长率后的余值,所以对要素的有效分解和增长贡献的精确度量就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的前提。要素价值论自身的混乱和遮蔽价值来源的本质,使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在应用上遭遇诸如价值源泉的错设使要素分解无法真实反映要素的增长贡献、资本和技术的不可分析性使要素贡献无法被有效分解以及"劳动要素化"分析使其无法真实反映增长的动力等现实困境。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的内在关联性和彼此间的共线性使建立其上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充满了含混和不确定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培育增长的新动能的政策设计不能完全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依据和目标,而应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框架下,既要激励生产力层面的因素又要激励生产关系层面的因素,以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进而塑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机制。
[Abstract]: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alysis is based on Smith Doctrine and Say's Trinity Formula. Becaus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the residual value of output growth rate after deducting the growth rate of each factor input, the effective decomposition of factors and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growth contribution become the premis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alysis. The chaos of factor value theory itself and the essence of value source make the theory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encounter some realistic dilemmas, such as the wrong setting of value source makes the decomposition of factor unable to truly reflect the growth contribution of factor, the unanalyability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y makes the contribution of factor unable to be effectively decomposed, and the analysis of "labor element" makes it unable to truly reflect the motive force of growth. The internal correlation of capital, labor, technology and other elements and the collinearity between them make the measur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full of ambiguity and uncertainty. The policy design of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ng the new kinetic energy of growth can not be completely based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ut should stimulate both the factors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level of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unity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labor productive forces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us shape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centered on the people.
【作者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091.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京海;;《经济学(季刊)》生产率研究专辑引言[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2 张德霖;论生产率的内涵[J];生产力研究;1990年06期

3 张德霖;生产率的系统分析[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0年12期

4 曲建君;;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7年01期

5 熊鸿军;李再跃;陈香;;关于生产率研究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探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03期

6 鲁开垠;;服务生产率的计量分析[J];现代财贸(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7 陈红蕾;覃伟芳;吴建新;;考虑碳排放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广东案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05期

8 陈泽民;;肖尔坦·罗曼:《生产率和经济增长》[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2期

9 许晶华;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生产率测算的理论进展与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赵昕;;安徽与上海、江苏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郑京海;胡鞍钢;Arne Bigsten;;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持续?——一个生产率视角[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晓华;中国碳生产率地区差异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2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孟维华;生产率的绿色内涵[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卫平;产业集聚对碳生产率的动态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2 商巍;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的空间计量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邵天翔;中国区域碳生产率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赵旭杰;基于凸约束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杨顺元;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罗子川;现代经济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赵亚南;京津冀碳生产率分析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15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515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e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