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国际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05:10

  本文关键词:国际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在十七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同时,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只有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持和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唯一途径。通常来说,一个国家提高自身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只能通过增加自身的研发资源投入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虽然,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人口众多,并且国内存在着大量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不可能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领域,同时,我国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虽然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等的原因,我国整体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因此,积极吸收国外的知识溢出,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技术的进步就显得十分重要。国际知识溢出效应主要通过FDI、ODI,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四个主要渠道来产生。 本文在定性分析国际知识溢出的四个主要渠道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我国高技术产业1996-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国际知识溢出的四个主要渠道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技术产业的科技经费和科技人员的投入是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从长期来看,FDI、ODI、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数保持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代表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利申请数随着FDI以及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而增加,相反,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数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而减少。从短期来看,高技术产品的进口贸易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短期变动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正向的影响;相反,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短期变动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FDI和进口贸易是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的格兰杰原因;出口贸易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不是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的格兰杰原因。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出口企业的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吸收消化能力不强等。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更多的投资于一般的工程项目,并为投资于国外的高技术产业,,同时,我国企业在收并购国外企业时,只是简单的为了获取其先进的机器设备等,而并没有把其中所蕴含的知识技术反馈回国内。
【关键词】:国际知识溢出 高技术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62.4;F12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11-13
  • 1.3 研究内容13-14
  • 1.4 研究方法14-16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16-28
  • 2.1 核心概念界定16-21
  • 2.1.1 国际知识溢出16-18
  • 2.1.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18-19
  • 2.1.3 高技术产业19-21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21-28
  • 2.2.1 国际投资中的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能力22-25
  • 2.2.2 国际贸易中的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能力25-28
  • 第三章 国际知识溢出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28-38
  • 3.1 FDI 中的知识溢出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28-32
  • 3.2 ODI 中的知识溢出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32-34
  • 3.3 进口贸易中的知识溢出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34-36
  • 3.4 出口贸易中的知识溢出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36-38
  • 第四章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38-42
  • 4.1 我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现状38-40
  • 4.2 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活动现状40-42
  • 4.2.1 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活动投入现状40-41
  • 4.2.2 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活动产出现状41-42
  • 第五章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处理42-53
  • 5.1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描述42-44
  • 5.2 数据处理分析44-53
  • 5.2.1 ADF 平稳性检验45-47
  • 5.2.2 协整检验47-49
  • 5.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49-53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3-59
  • 6.1 主要研究结论53-54
  • 6.2 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54-57
  • 6.3 研究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玉秀;杨安宁;;合作创新中知识溢出的双向效应[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8期

2 王立平;;我国高校R&D知识溢出的实证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5年12期

3 张玉明;聂艳华;李凯;;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高技术产业为例[J];软科学;2009年07期

4 吴波虹;;知识溢出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李琳;郑利;;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及其区域竞争力提升效应[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李文宇;陈健生;;基于技术相似性指数的高技术产业知识溢出[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7 王丹;陈芳芳;;知识溢出的途径及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10年02期

8 王一;;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根植性的影响分析[J];理论观察;2010年02期

9 张国亭;;产业集群内部知识溢出途径与平衡机制研究[J];理论学刊;2010年08期

10 盛垒;;西方空间知识溢出研究进展探析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丽;;区域知识溢出路径的计算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赵立雨;师萍;;创新活动中企业间知识溢出效率测度模型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欧阳旭;刘云;;企业对跨国公司R&D知识溢出吸收能力评价体系构建[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林涛;;我国产业集群概念辨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唐丽艳;王秉坤;;面向学习网络的产业集群知识传导路径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6 张昕;;空间计量模型在知识溢出研究中的应用——以我国医药制造业为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李华晶;;知识溢出、创业机会与新企业生成[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潘瑾;陈媛;;基于知识溢出的创意产业集群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于晓丹;韩伯棠;;供应链中企业纵向合作知识创新的博弈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奎;杨浦读江:知识溢出涌洪波[N];益阳日报;2010年

2 吴一彦邋摘编;如何更好地获取跨国公司的“知识溢出”[N];科技日报;2007年

3 高昌林;大力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5 记者 费伟伟;“十五”高技术产业重点确定[N];人民日报;2001年

6 杨宜勇;人才将决胜高技术产业[N];中国人事报;2006年

7 记者 桂榕、胡勇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心二期孵化大楼竣工[N];江西日报;2006年

8 袁天志;我省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N];贵州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杨之汀;我区两项目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N];华兴时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于南 实习记者 杨萌;园区要杜绝“捡到篮子都是菜” 企业要杜绝“什么赚钱搞什么”[N];证券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艳艳;面向企业的大学知识溢出机制与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徐文;医疗知识溢出与中国医疗难题[D];山东大学;2012年

3 刘丽;标准知识溢出规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孙兆刚;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曹群;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张扬;社会资本和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戴建华;动态联盟构建及运行过程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天卓;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与阶段化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张危宁;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国清;国际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王巧娜;我国高技术产业省际知识溢出[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3 于雪;知识溢出对跨国企业选址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於华山;基于知识溢出的江苏制造业上市公司竞争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5 张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溢出政策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雪梅;知识溢出的统计测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韩十甲;信息产业集群的知识溢出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艾娇;山东省知识溢出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单玲玉;知识溢出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匡;基于虚拟空间接近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73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6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