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产权即“财产权”,兼具经济学及法学涵义。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产权改革、国企产权改革等多个领域成绩斐然,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也累积了一些深层次矛盾。从整体上看,公共产权依然是当前产权改革的难点和重心,其改革仍处于“半拉子”工程状态,引致了效率低下、贫富差距、寻租腐败、阶层固化等诸多问题。公有制应有的权益、经济效率、公平性并未真正得到体现,造成了“跛脚”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悬置”。其中,“公有制悬置”是一个深层基础性问题,即公有制存在于上层建筑,但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而悬在半空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公共产权制度的残缺,未找到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我国市场经济所处的历史条件和起点与西方国家不同,公有制基础上的产权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本文旨在以公共产权为研究对象,从经济与法律、历史与逻辑、现实和理论等多个层面,探索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产权改革深化路径这一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命题。通过研究,以期使公有制很好地与市场经济相容、发挥其经济效率,又能有助于共同富裕、完善公共产权制度与财政预算体系。 在行文上,全文内容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界定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分析了国内外产权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的困境,框架式描述了当前各种现实问题、弊端和深层负面影响,以及产权理论固化与滞后问题。第三章是基于法律、社会、经济视角的现有理论分析,系统梳理和评述了两大财产法系、马克思所有制理论、西方产权理论。对比分析认为,法律与经济互相影响,产权理论各有利弊。其中,西方产权理论存在狭隘的产权观局限,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属于“归属+权能”的所有权模式,同样具有局限性,各个理论都应在新形势下互相借鉴发展。第四章基于历史发展脉络,研究了法学层面财产制度变迁、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权演进、近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产权改革历程,总结了产权演进的趋势,公私所有制产权及其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的规律,以及当前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与困境。据此,提出了产权结构化定义,从风险或收益度的动力机制看,产权结构化具有必然性,公私所有制都面临着进一步的产权改革。第五章系统分析了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提出了金融化趋势下的产权结构化SCP耦合范式(Structuring-Conduct-Performance),以及总体思路、路径和方式。第六章阐释了公有制实现形式面临的特殊性及难点,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公共产权改革的框架,形成了体制保障、机制构建、公共产权结构化等方面系统思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整合新建独立的公共产权预算体系。第七章则结合以上理论,针对我国公共产权改革的重点领域,如农村土地、自然资源、国企改革三个热点领域,简要回顾了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需改进的地方进行了阐述。 本文逻辑分析是循着“所有制——所有权——产权”的线索,从法律、经济、社会、历史等多个视角展开,整体上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基于产权的“权利”本质、“契约”特性和“收益”核心,动态化构建了产权结构化理论,进而依托此理论来研究公共产权改革。突破了以往的公有制产权改革过程中线性、静态、平面思维,提出了动态的、立体的产权结构化。值得注意的是,“产权结构决定组织效率”这一线性决定论是静态的、片面的,本文提出了动态的、交互的产权结构化SCP耦合范式。在经济金融化趋势下,产权不完备性或残缺性、效率不确定性增大,最优产权结构是动态博弈下的暂时均衡,存在状态依存性,必须注重相机治理机制安排。产权结构化应关注无体物产权客体,重视产权或权利的平等性、可交易性、人力资本产权的激励和约束。 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所有制的生产关系、产权制度都在不断调整。应全面认识公有制,动态化把握公共产权,实际上,公共产权涵盖国有企业、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自然资源等各类公有制基础上的所有权或资产,及其衍生的各类经济权利。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依托于公共产权结构化改革,落脚于公共产权制度构建。公共产权改革应以“兼容市场经济、降低公共风险、有助于共同富裕”为方向,加大产权结构化改革力度,配以适宜的相机治理机制安排,有效衔接公共财政体制、行政体制改革。公共产权制度应进一步完善三大机制构建,即“全面覆盖、权责分明的管理机制,平等竞争、激励兼容的市场机制,公平分享、和谐共富的预算及分配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整合建立独立的公共产权预算体系,形成公开、透明、规范、完整、协调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
【关键词】:所有权 所有制实现形式 公共产权 产权结构化
【学位授予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3;F014.1;F091.9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5
- 1 导言15-31
- 1.1 研究背景、研究范畴及选题的意义15-23
- 1.1.1 研究背景15-17
- 1.1.2 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的界定17-21
- 1.1.3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1-2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23-2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2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23-24
- 1.3 研究方案24-27
- 1.3.1 本文研究内容24-26
-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26-27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27-31
- 2 我国公共产权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理论缺失31-41
- 2.1 在实践上,公共产权改革处于“半拉子”工程31-36
- 2.1.1 公共产权改革存在的问题31-33
- 2.1.2 问题与弊端分析33-36
- 2.2 在理论上,公共产权领域存在缺失36-40
- 2.2.1 国内产权改革研究现状36-37
- 2.2.2 理论困境:邓小平猜想与公有制“悬置”37-38
- 2.2.3 静态“物”化、固化、线性思维的局限性38-40
- 2.3 本章小结40-41
- 3 基于法律、社会、经济视角的现有理论分析41-53
- 3.1 财产法律制度:法律视角41-43
- 3.1.1 两大法系的所有权、物权、产权(财产权)41-42
- 3.1.2 与产权经济学的关联42-43
- 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社会、政治视角43-46
- 3.2.1 所有制理论43-45
- 3.2.2 与产权相关的逻辑45-46
- 3.3 西方产权理论:经济学视角46-49
- 3.3.1 科斯产权理论46-47
- 3.3.2 其他西方产权理论的拓展47-48
- 3.3.3 相关逻辑48-49
- 3.4 理论分析与评述49-53
- 3.4.1 两大产权理论的逻辑起点、范式与视角49-50
- 3.4.2 两大产权理论局限性50-51
- 3.4.3 法律、社会、经济视角的综合51-53
- 4 历史变迁视角的所有权到复杂产权的演进分析53-83
- 4.1 基于法学视角看财产制度的变迁53-57
- 4.1.1 两大法系的财产法体系变迁53-56
- 4.1.2 趋势:交融互鉴56-57
- 4.2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权及产权制度的演进57-64
- 4.2.1 人类社会的所有权、产权制度变迁脉络57-59
- 4.2.2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产权扩围与衍生59-63
- 4.2.3 回顾与展望63-64
- 4.3 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产权制度变迁与调整64-78
- 4.3.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私有财产及公有财产制度变迁64-72
- 4.3.2 社会主义国家公共产权变迁:以我国国有企业和农地为例72-77
- 4.3.3 小结77-78
- 4.4 从所有权到产权的动态演进趋势与结构化的必然性78-83
- 4.4.1 所有权到产权的演进趋势78-80
- 4.4.2 产权结构化成为必然,公私所有制都面临产权改革80-83
- 5 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逻辑分析83-111
- 5.1 所有制的核心与产权研究的视角83-86
- 5.1.1 范畴与联系83-84
- 5.1.2 所有制的核心是产权84-85
- 5.1.3 权利、契约视角的产权更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85-86
- 5.2 经济金融化趋势下,产权不完备性与效率不确定性日显86-91
- 5.2.1 先验性的私有产权效率最高的传统思维有局限性86-87
- 5.2.2 产权不完备性日趋增强,产权只能相对清晰87-89
- 5.2.3 产权结构化加深导致主体属性淡化89-91
- 5.2.4 产权的效率受多因素影响,最优的产权结构存在状态依赖91
- 5.3 金融化发展趋势下的产权结构化:建构、动态均衡、效应与量度91-100
- 5.3.1 产权结构化的立体建构91-94
- 5.3.2 产权结构化过程中的博弈与均衡94-95
- 5.3.3 产权结构化程度的效应95-98
- 5.3.4 产权结构化程度的量度98-100
- 5.4 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分析思路和框架100-111
- 5.4.1 逻辑分析的起点与线索100
- 5.4.2 所有制实现形式依托于产权结构化基础上的产权改革100-101
- 5.4.3 产权SCP耦合范式:所有制实现形式及产权改革路径和方式101-108
- 5.4.4 公私所有制都面临着具体实现形式的创新和适度产权结构化108-111
- 6 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其产权结构化的理论思考111-147
- 6.1 公共产权改革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联系的桥梁111-114
- 6.1.1 本质及目的分析与联系111-112
- 6.1.2 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分析112-113
- 6.1.3 公共产权制度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制度基础113-114
- 6.2 公共产权改革的历史条件与逻辑思路分析114-124
- 6.2.1 公共产权改革的历史条件分析114-117
- 6.2.2 公共产权改革在宏观层面上要破解几大关系117-121
- 6.2.3 公共产权改革的方向与思路121-124
- 6.3 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公共产权改革的框架、体制与机制安排124-137
- 6.3.1 一个分析框架:公有制实现形式依托于公有制的产权结构化改革124-129
- 6.3.2 体制保障:纳入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轨道129-131
- 6.3.3 机制构建:建立健全公共产权制度131-133
- 6.3.4 公共产权在运行层面的产权结构化改革133-137
- 6.4 探索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整合建立相对独立的“公共产权预算”137-147
- 6.4.1 完善“分税、分产”,建立并完善政府资产负债表138-140
- 6.4.2 整合、建立相对独立的公共产权预算,形成全口径预算体系140-144
- 6.4.3 更为直接体现公共产权收益的公共性、公平性144-147
- 7 关于我国公共产权重点领域的改革设想147-163
- 7.1 完善农地产权改革的体制与机制建议147-153
- 7.1.1 思路147-148
- 7.1.2 相关产权改革建议148-153
- 7.2 完善自然资源产权改革的体制与机制建议153-158
- 7.2.1 思路153-154
- 7.2.2 相关产权改革建议154-158
- 7.3 完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体制与机制建议158-163
- 7.3.1 思路158
- 7.3.2 相关产权改革建议158-163
- 8 结论和讨论163-169
- 8.1 结论163-166
- 8.2 研究的待改进之处166-169
- 参考文献169-177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177-179
- 后记1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华,陆逊;两次国企改革争论的比较与反思[J];财经科学;2005年01期
2 万举;;公共产权、集体产权与中国转型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5期
3 王建民,周滨;资本中的人力资本[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3期
4 刘浩;论公有制经济效率的认识误区[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5 贾康;阎坤;傅志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公共收入制度与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6 贾康,白景明;中国地方财政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J];财政研究;2003年08期
7 贾康;李全;;财政理论发展识踪——结合“公共财政”的点评[J];财政研究;2005年08期
8 苑广睿;;政府非税收入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取向[J];财政研究;2007年04期
9 李冬妍;;打造公共财政框架下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J];财政研究;2010年03期
10 王晓阳;;重新审视土地出让金改革——一个国有产权和公共财政的框架[J];当代财经;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陶银球;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严正;国有企业退出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张瑞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与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王希;国有企业改革与最优产权安排[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孙彬彬;农户参与分享土地市场化收益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郑财贵;农地产权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黄萍;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76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