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知识互补性视角下科研对自主创新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12:12

  本文关键词:知识互补性视角下科研对自主创新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世界,技术创新特别是自主性技术创新对一国的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和国家竞争力均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一国的自主性技术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受该国对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和支持方式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专业化和分工的日益深化,知识分立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分工经济的边际效用趋于逐步递减,而互补经济则越发凸显其重要性。本论文就是立足于知识互补性的视角,探讨科学研究对自主性技术创新的影响。 论文首先在对科学研究进行范畴划分的基础上,从科学研究自身的经济性质角度讨论其对自主性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其供给机制。结果显示,纯应用研究和开发是完全不需要公共政策干预和公共资金投入的活动,依靠自由市场机制就可以将其处理好。作为公共产品的纯基础研究则不能交给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而需要公共政策的干预和公共资金的投入。处于两者之间的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则由于风险、不确定性以及投资收益的难以独占性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应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研究知识互补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边际分析和超边际分析,寻找知识互补性背景下经济的一般均衡,并据此分析知识互补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一个经济体存在一种专业化和分工经济与互补经济之间的权衡对比,专业化和分工经济并非可以无限深化的,它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当其深化到一定程度时,互补经济就开始凸现。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考虑知识互补性及互补经济问题,完全的专业化分工阻碍经济效率,而利用互补经济的不完全专业化,也就是促进各种组织之间的合作,可能更符合经济效率,更有利于技术创新。 第三,实证研究科学研究中知识互补性的存在并考察其与自主性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前文对知识互补性的定义和提出毕竟是概念性的,现实中是否存在这种互补关系则需要用数据来实证检验。论文这一部分针对科学研究中存在知识互补性的假说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系统广义据估计方法进行计量经济研究。结果显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他们与自主性技术创新存在正向关系。由此说明在自主性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知识互补性,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具有牵引作用,并通过这种牵引来促进自主性技术创新。 接着,实证研究科研支持与自主性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此考察我国在自主性创新活动中对知识互补性的利用情况。前文从理论上说明了纯基础研究需要公共政策干预和公共资金投入支持,实证研究也发现各项科学研究之间存在互补关系,特别是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具有牵引作用,而现实中也确实存在公共资金的支持。这一部分针对国家的科研支持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系统广义据估计方法实证检验这种政策支持的效果。结果显示,这种互补关系是存在的,只是互补程度不太强,也就是说,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牵引作用有点薄弱,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缺乏政策方面的合适的机制安排。 最后,利用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模型,从理论上考察了基于知识互补性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讨了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指导原则。通过对企业内部独立进行基础研究与企业同外部组织合作、利用外部基础研究成果两种情况的对比发现,如果企业与外部组织的交易效率足够高,亦即交易费用足够低,并且需要的基本投入足够低,则企业和外部组织合作、利用外部基础研究成果是较优选择,反之则反是。再根据前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增强国家自主性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其一是充分利用基础研究同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之间的知识互补性,发挥基础研究的牵引作用;其二是利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收益反哺基础研究;其三是提高合作创新的交易效率和降低合作各方所需投入的基础成本;其四是着力培养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本;其五是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关键词】: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自主创新 知识互补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062.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3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研究意义14
  • 1.2 研究内容14-16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6-18
  • 1.4 论文的创新点18
  • 1.5 研究文献综述18-34
  • 第2章 科学研究的经济分析34-48
  • 2.1 科学研究的范围划分及内涵34-37
  • 2.2 科学研究的经济分析37-47
  • 2.2.1 概念性的经济阐释37-39
  • 2.2.2 基础研究的局部均衡分析39-43
  • 2.2.3 基础研究的供给机制43-47
  • 2.3 小结47-48
  • 第3章 基于知识互补性的技术创新48-65
  • 3.1 从分工到知识互补性48-50
  • 3.2 基础模型50-51
  • 3.3 模式、市场结构和一般均衡51-55
  • 3.4 一般均衡及其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55-58
  • 3.5 简单的日美经验58-61
  • 3.6 小结61-65
  • 第4章 科学研究中知识互补性的实证研究65-81
  • 4.1 假说65-67
  • 4.2 实证研究67-78
  • 4.2.1 数理和计量模型67-69
  • 4.2.2 数据与变量说明69-71
  •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71-78
  • 4.3 结论及政策涵义78-81
  • 第5章 科研支持对自主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81-92
  • 5.1 数理与计量模型81-83
  • 5.2 数据与变量说明83-85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85-90
  • 5.4 结论及政策涵义90-92
  • 第6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92-101
  • 6.1 创新主体的简单说明92-93
  • 6.2 基本假设93-94
  • 6.3 模型建立及求解94-101
  • 6.3.1 企业内部独立进行基础研究94-96
  • 6.3.2 企业利用外援合作进行基础研究96-101
  • 结论101-104
  • 致谢104-106
  • 参考文献106-120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12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延兵;;中国工业产业创新水平及影响因素——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6年02期

2 古利平;张宗益;康继军;;专利与R&D资源:中国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3 艾冰;陈晓红;;政府采购与自主创新的关系[J];管理世界;2008年03期

4 周黎安;罗凯;;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5年02期

5 吴延兵;;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J];经济学(季刊);2006年03期

6 吴延兵;;中国工业R&D产出弹性测算(1993—2002)[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7 汪丁丁;互补性、概念格、塔尔斯基不动点定理[J];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8 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6期

9 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10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知识互补性视角下科研对自主创新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77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5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