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与凯恩斯革命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14:15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改革与凯恩斯革命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社会的整个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资源的定量分配到以市场为主题的有序调节,从封闭落后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欣欣向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有目共睹。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我国经济并未受到影响,仍然处在持续发展的局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繁荣之下的种种隐患。中国经济改革何以如此成功?中国经济进一步都面临哪些难题?中国经济如何健康、持续发展下去?这些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凯恩斯主义在解决自由主义经济同国家宏观控制的博弈均衡上取得了较大成就,每每挽救经济与危难之中。抛开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凯恩斯革命将从技术上给我国经济发展以深刻的启示,这也是本文进行比较研究的初衷。文章主体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下面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经济改革同凯恩斯革命的共性问题。两者都从理论和事实上证实了作为古典经济学基础的萨伊定律的缺陷,并进一步揭示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弊端,建立了国家宏观管理和市场自由竞争相结合的经济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文章对比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凯恩斯革命的差异性。两者在性质、目标和生命力上的差异决定我国经济改革对凯恩斯革命理论内涵的研究和借鉴主要在技术层面上,要综合两者理论特点,研究创新经济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文章分别阐述了中国经济改革未来发展可能存在的社会财富分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以及政府角色定位等问题。凯恩斯革命理论可能遇到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以及资本主义政府财力有限等问题。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使改革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这种支持进一步增强了改革领导者深化改革的信心。中国经济改革起初并没有鲜明的理论指导,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过河”并不是盲目的,中国经济改革的领导者深知河的彼岸是什么,即——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正是在彼岸这种鲜明目标的指引下,中国经济改革有着博大的胸怀,它放弃了姓“资”、姓“社”的争论,吸纳了全人类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并创造出中国特色。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将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总结“过河”的经验,凝练“过河”的理论。这种理论不仅是以往“过河”经验的总结,而将指引过河者继续踏实地大踏步向河的彼岸前进。这种理论将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是中国经济改革创造出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中国经济改革 凯恩斯革命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1;F091.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4
- 第1章 文献综述14-19
- 1.1 中国经济改革的文献综述14-15
- 1.2 凯恩斯革命的文献综述15-17
- 1.3 关于二者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17
- 1.4 本文的研究视角17-19
- 第2章 中国经济改革与凯恩斯革命相同性研究19-24
- 2.1 两者均革命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萨伊定律19-20
- 2.2 两者均创新了经济学理论20-21
- 2.3 二者均具有相似的经济背景、均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21-24
- 第3章 中国经济改革与凯恩斯革命的不同性研究24-28
- 3.1 二者的性质、目的不同24-25
- 3.2 二者的领导力量及发生的方式不同25-26
- 3.3 二者的生命力不同26-28
- 第4章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凯恩斯革命未来发展存在问题的评析28-35
- 4.1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未来发展存在问题的评析28-31
- 4.1.1 社会财富分配问题28-29
- 4.1.2 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29-30
- 4.1.3 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问题30-31
- 4.2 凯恩斯革命未来发展存在问题的评析31-35
- 4.2.1 资本主义所有制问题31-32
- 4.2.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问题32
- 4.2.3 资本主义政府财力有限问题32-35
- 参考文献35-36
- 作者简介36-37
- 后记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连仲;;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J];经济研究参考;1992年Z6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改革与凯恩斯革命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7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