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再思考
本文关键词:“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再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的重要论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否定之否定定律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做出病理分析:他认为,正如小资产阶级不可避免地转化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扩大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在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又会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导致资产阶级统治的瓦解;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是那样一个不存在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在生产资料公有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属于他的生活资料。我们知道马克思从两个维度阐述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生产维度: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将抛弃它自身的形态进而转化为公有制;消费维度:劳动者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将重新分配他们的消费资料,即“个人所有制”。多年来,我国的很多学者在“个人所有制”上都没有取得一致看法。在改革开放以前,理论界把它理解为生活资料。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在指代范畴和性质上出现了分歧。“个人所有制”的指代对象不再是恩格斯认为的生活资料而是生产资料。赞成生产资料观点的学者们运用否定之否定定律驳斥“个人所有制”指代生活资料观点的学者。另一方则坚持恩格斯《反杜林论》的权威性予以反驳。我认为解决难题的关键在于否定之否定的对象。鉴于包含杜林在内的多方的观点,我依靠否定之否定定律反驳“个人所有制”指代生产资料的观点。在“个人所有制”指代对象内部也分化出另一种观点:有学者认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废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之后,重新建立人人都有的私有制。这种观点并不处于统治地位。在此之后,通过对马克思“消灭分工”的逻辑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私有制存在的原因,但是他提出的消灭私有制的方法却是不现实的,直到邓小平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才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引领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创新发展。在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下,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个人所有制 私有制 否定之否定定律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7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9-11
- 一、研究目的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1-14
- 一、“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生活资料所有制的综述11-12
- 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综述12-13
- 三、“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综述13-14
- 四、当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综述14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14-15
- 一、研究方法14-15
- 二、研究思路15
- 第四节 本文创新15-17
- 第二章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逻辑的梳理17-33
- 第一节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逻辑脉络17-19
- 一、“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孕育17
- 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萌芽17-18
- 三、“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完善18
- 四、“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成熟18-19
- 第二节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争议19-33
- 一、经典作家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评论19-20
- 二、改革开放以后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再争论20-21
- 三、“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不是重建私有制21-23
- 四、“个人所有制”是生活资料而非生产资料23-33
- 第三章 “重建个人所有制”论断的再思考33-41
-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33-34
- 第二节 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对立统一34-37
- 第三节 旧式分工——私有制的根源37-38
- 第四节 消灭旧式分工逻辑的反思38-41
- 第四章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实现41-53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对公有制经济的探索41-42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探索42-44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探索44-45
- 第四节 当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的所有制“创新”45-53
-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45-46
- 二、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争论46-49
-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遇到的阻碍49-50
- 四、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50-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泓lN;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及历程[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10期
2 陈少晖;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实现[J];东南学术;2002年06期
3 康就升;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理论及启示[J];岭南学刊;2002年01期
4 曾军;;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论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3年02期
5 吴淑娴;马克思“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思想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8期
6 卢云峰;许庆朴;;试论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念与股份制之间的理论联系[J];长江论坛;2006年05期
7 李光远;;重温马克思“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思想[J];求是;2007年16期
8 胡晓风;;由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述引发的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张泽一;周常兰;;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及其价值[J];中国市场;2008年27期
10 刘志国;;马克思“个人所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变革[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成稼;;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辨析[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旭;;准确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远超;;论社会的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制的方法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4 刘志国;;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及其现实意义[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德海;;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燕喜;怎样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含义[N];北京日报;2008年
2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严小龙;历史谜题的再解读[N];北京日报;2011年
3 张燕喜 彭结宗;理论界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N];北京日报;2000年
4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丁力;新起点、新趋势、新机制、新优势(中)[N];南方日报;2011年
5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丁力;探索效率与公平统一的现实途径[N];南方日报;2013年
6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丁力;新起点、新趋势、新机制、新优势(下)[N];南方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裴晓军;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刘益;公有制市场经济内生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冷运生;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哲学阐释[D];河南大学;2011年
2 卢云峰;马克思“个人所有制”思想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雯雯;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吴春娥;马克思的联合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王为;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哲学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
6 朱仁泽;“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再思考[D];安徽大学;2016年
7 杨娟;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理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裴晓军;个人所有制及其实现条件[D];山西大学;2006年
9 刘佳f ;马克思“个人所有制”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内蒙古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再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78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