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消费异化与审美救赎

发布时间:2017-03-31 05:27

  本文关键词:消费异化与审美救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之前,由于社会生产的落后,生产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社会走出经济匮乏的时代进入了经济过剩的时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物质的丰盛,人的消费欲望日益膨胀,消费成为社会的重心,生活的主题,消费——拥有——再消费——再拥有成为人们惯性的生活方式。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推波助澜下,人们丧失了应有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仰,蒙蔽了真实的需要和真正的幸福,人类面临着“物质丰富、精神贫困”这一更为严峻、更为紧迫的生存危机。由此,消费异化现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消费本应是人们成就自身、完善人性、达至幸福的手段之一。然而消费异化僭越了人的合理需要,践踏了人的伦理道德,降低了人的精神境界,直接导致人们生活的迷茫和精神的困惑。笔者直视消费乃至人的精神层面出现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消费异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统领,借助审美教育的教化功能铺就审美救赎的现实路径。全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在对消费进行哲学考察的基础上,从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入手,揭示出消费异化的实质是消费的物欲化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对人的精神的蒙蔽,是人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家园的失落。第二章分析了消费异化产生的背景,概括出“物欲消费、符号消费、奴役消费”消费异化的三大突出的表现,以及由消费异化现象带来的“自然生态的失衡、公平正义的失序、精神家园的失落”三大负面影响。第三章以消费异化的救赎为切入点,首先对消费异化的解救对策进行了整合,并揭示了消费与审美的内在关联,为消费异化的审美救赎做好了理论铺垫。第四章从审美教育的维度对消费异化的审美救赎进行了实践探索。本文认为消费异化的深层危机是对人的否定和精神的障蔽,而审美的本质是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审美是笔者给消费异化开出的一剂良方。旨在打破“物质丰富、精神贫困”的现实困境,重建精神家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崇尚劳动创造,注重精神消费,弘扬真善美。以审美重构人生境界,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从而走出消费异化,走向审美人生。
【关键词】: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的审美救赎 消费异化的审美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3;F014.5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3
  • 1 消费异化的理论背景13-21
  • 1.1 消费的哲学内涵13-15
  • 1.1.1 消费的内在动因——满足人的需要13
  • 1.1.2 消费的实际起点——生产劳动13-14
  • 1.1.3 消费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4-15
  • 1.2 消费异化的理论溯源15-18
  • 1.2.1 异化概念的源流15-16
  • 1.2.2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16-17
  • 1.2.3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17-18
  • 1.3 消费异化的哲学追问18-21
  • 1.3.1 从劳动异化到消费异化18-19
  • 1.3.2 从消费异化到消费主义19-20
  • 1.3.3 消费异化的本质剖析20-21
  • 2 消费异化的现实反思21-29
  • 2.1 消费异化的产生背景21-23
  • 2.1.1 “物的依赖性”的社会21
  • 2.1.2 “个体本位”的社会21-22
  • 2.1.3 “不健全的社会”22-23
  • 2.2 消费异化的现实表征23-25
  • 2.2.1 消费异化是物欲消费23-24
  • 2.2.2 消费异化是符号消费24
  • 2.2.3 消费异化是奴役消费24-25
  • 2.3 消费异化的负面影响25-29
  • 2.3.1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消费异化导致自然生态的失衡25-26
  • 2.3.2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消费异化导致公平正义的失序26-27
  • 2.3.3 从人自身的发展看,消费异化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27-29
  • 3 消费异化的审美救赎29-36
  • 3.1 消费异化的救赎路径与消费异化的审美救赎的提出29-31
  • 3.1.1 消费异化的解救对策的整合29-30
  • 3.1.2 提出消费异化的审美救赎的可行性和必要性30-31
  • 3.2 消费异化的审美救赎的预设——消费与审美的关联性分析31-33
  • 3.2.1 消费的来源与审美发生的一致性31-32
  • 3.2.2 消费过程是美的肯定与体验32
  • 3.2.3 消费实质是追求审美自由32-33
  • 3.3 消费异化的审美救赎的理论铺垫33-36
  • 3.3.1 席勒的“完满人性”的美学思想34
  • 3.3.2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学思想34-35
  • 3.3.3 席勒的美学思想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的比较分析35-36
  • 4 消费异化的审美救赎的实践探索36-42
  • 4.1 消费异化的审美救赎的现实路径——消费异化的审美教育36-38
  • 4.1.1 以美养性,培养消费主体的审美情感36-37
  • 4.1.2 以美启真,培养消费主体的审美能力37-38
  • 4.1.3 以美储善,培养消费主体的理想人格38
  • 4.2 消费异化的审美救赎的理想诉求38-42
  • 4.2.1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抵制消费主义的侵蚀39
  • 4.2.2 崇尚劳动创造,消解消费异化的束缚39-40
  • 4.2.3 树立以人为本的消费理念,实现人的审美境界40-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6
  • 学位论文数据集4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王猛;晚期希腊哲学伦理化倾向的历史根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张传开;整体与部分范畴在古希腊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吴国林;王彩虹;张小玲;;产业及其哲学问题[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10 陶秀t,

本文编号:279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79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0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