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背景下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拓展及其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04-05 16:02
本文关键词:科技经济背景下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拓展及其当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产劳动理论在技术演进的推进下形成,其理论范围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逐步拓展。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可以追溯到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社会资源更多地配置于生产劳动领域,是一国财富增长的关键,也是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马克思批判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劳动概念,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传统上将生产劳动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马克思开拓性的探讨了非物质的生产劳动。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科技的突破性发展,,对现代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经济呈现出来前所未有的相互依赖和一体化状态。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劳动中的研究开发和工艺创新等非物质劳动逐步逐渐独立出来,被纳入的“服务业”范围。然而这一非物质劳动却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国民财富的关键劳动。因此,在现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社会背景下,马克思关于非物质生产劳动的思想具有了更为现实的时代背景,发展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全面拓展生产劳动理论,具有更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孕育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立足当今,回顾历史,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分析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梳理,分析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四大组成部门即:一般的生产劳动、简单商品生产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劳动。 第三部分: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特点及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面临的困境。主要分析论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经济社会所呈现出的新的特点,以及传统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所面临的理论困境。 第四分部:科技经济背景下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拓展。本部分立足于当今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以传统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为基石,深刻领会马克思思想的精髓实质,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做了有益的拓展。 第五部分:现代科技经济背景下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拓展的当代意义。主要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进行有益拓展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终上所述,通过本文的探讨,在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进行有益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科技经济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劳动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014.2;F091.9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导论10-16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10-11
- 1. 选题背景10
- 2. 选题意义10-11
- (二) 国内外研究评述11-14
- 1. 国内研究评述11-13
- 2. 国外研究评述13-14
-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14
- 1.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4
- 2. 论文的框架结构14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14-16
- 1. 创新之处14-15
- 2. 不足之处15-16
- 一、 时代背景孕育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16-19
- (一) 自然科技发展为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产生提供内生力16-17
- 1. 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16
- 2.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16-17
- (二) 社会环境为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产生提供外在驱动力17
- (三) 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为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产生提供可能17-19
- 二、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内涵19-23
- (一) 一般的生产劳动19
- (二) 简单商品生产劳动19-20
- (三)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20-21
- (四) “整体工人”与非物质生产劳动思想21-23
- 三、 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特点及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面临的新背景23-29
- (一) 现代科技经济社会的特点23-26
- 1. 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世界主题产生巨变23-24
- 2. 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程度加剧24-25
- 3. 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质的飞跃25-26
- (二) 现代科技经济社会中传统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局限性26-29
- 1. 科技进步使传统马克思生产劳动的范畴扩展26-27
- 2. 传统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面临现代经济社会出现的新情况27-29
- 四、 科技经济背景下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拓展29-37
- (一) 科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生产劳动范畴的拓展29-32
- 1. 科技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29-31
- 2. 现代生产劳动系统以科技劳动为核心31-32
- (二) 科技创新劳动在现代生产劳动系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32-37
- 1. 科技创新劳动为人类进步提供加速动力33-34
- 2. 科技创新劳动促进社会分工提高劳动科技含量34-35
- 3. 科技创新劳动是提高生产率的原动力35-37
- 五、 现代科技经济背景下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拓展的当代意义37-48
- (一) 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37-39
- 1. 利用市场优势,吸引国外先进技术38
- 2. 利用政府扶持,鼓励国内企业科技创新38-39
- 3. 加大科技引导,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39
- 4. 利用社会引导,营造尊重科学的社会环境39
- (二) 提高科技创新劳动在现代生产劳动系统中的比重39-41
- (三) 增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内部动力41-44
- 1. 加大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以制度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42-43
- 2. 严格把控科研经费使用环节,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比例43
- 3. 改革落后教育体制,切实执行素质教育,增强人才创新能力43-44
- (四) 防止科技异化,削弱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44-48
- 1. 践行“科技发展观”有利于削弱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46
- 2. 实践“科技发展观”助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46
- 3. 践行“科技发展观”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46-48
- 结论48-50
- 参考文献50-53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3-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晖南;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03期
2 黄崴,严全治;市场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3 田伟红;;2006年科技人才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师;2010年10期
4 何炼成;;再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J];经济研究;1965年01期
5 邓先宏,傅军胜,毛立言;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2年05期
6 赵迎欢,陈凡;海德格尔技术观的后现代精神[J];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7 曹艳华;闫澍;;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24期
8 居占杰;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J];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04期
9 庞元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03期
10 冷溶;;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8期
本文关键词:科技经济背景下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拓展及其当代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87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