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想象与行为:休谟的经济行为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8 19:19
本文关键词:情感、想象与行为:休谟的经济行为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试图从休谟的人性理论中提炼有关人类经济行为的一般化理论并尝试加以解释。文章试图阐述,休谟关于经济行为的一般化理论模型是一个从整体去理解人类行为的模型,这一模型对于建立一个高度整合的、具有内部一致性的个体行为模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这一行为模型具有涵盖行为经济学研究迄今为止取得的若干重要发现的显著可能性。其原因至少有两点:第一是这一理论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模型,从这一理论出发,几乎可以推导出当代行为经济学所揭示的人类行为主要的特征;第二是这一理论包含了当代行为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启发式原则,但分析问题时融入了知觉强力和活泼性的考量,使得其在解释个别有限理性现象时更为一贯和统一;而这两点正是当前行为经济学所欲达成的目标。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有效解决各种分立的、零散的行为模型所造成的理论困境。 休谟经济行为理论的关键在于其所试图阐释的情感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类似但不等同于我们在基数效用论中看到的效用与选择之间的关系。休谟对于情感的特征刻画至少使用了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情感的影响力,或称之为动机强力(motivational force);第二个维度是情感的猛烈程度和活泼性(violence和vivacity)。其中第二个维度的性质是第一个维度性质的一个影响变量,第一个性质则是在其与行为的因果关系中决定选择的关键性质。这里与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情感不同于苦乐感觉,苦乐感觉只是引起情感的原因之一,情感的动机强力与苦乐感觉的强度有关,但后者并非前者的唯一决定因素。因此,需要考察苦乐感觉和情感之间的因果链及其规律,我们在第3章讨论了这一问题。在这一章通过对于休谟的“效用理论”的回顾,我们发现休谟的理论类似于现代行为经济学,至少区分了四种以上的效用类型,并且这些类型是主体认知行为原则的完整过程中的必经部分。我们之所以要做这一区分在于,情感的传递过程,即,从苦乐印象转向苦乐观念,再经由信念活化了的苦乐观念,再到直接情感这一过程中,知觉的强力和活泼性并不能完美一致地加以保存,并且,在不同的条件下,其保持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我们才必须区分体验效用与新决策效用。否则,我们的预测会常常造成相应的偏误。 因而,我们引出了第二个重要的议题,即想象。想象借助着当前的印象掌管着情感的强度,从而改变相应的行为。通过建立休谟的想象的一般化模型,我们发现了影响情感猛烈程度的几个关键性因素,相似关系、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关系的数目与联结的强度,通则以及反省。同时,因为一切不能直接以印象影响个体的效用都是需要借助想象这一方式加以认知的。因而,刚刚所述的几个影响想象的变量必然会影响主体对于不确定情况下的效用、未来的某个效用、他人的效用的认知方式和结果。这些变量是连续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共同作用于想象时,也就对应于各种不同的结果。显然,由于变量的变动而引起的各种特殊的情况是在这一框架下能够被我们所理解的,它们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了。对于休谟想象的一般化模型的考察使得我们找到了一种统一行为经济学各种相对独立的模型的可行方式。例如,我们看到在休谟的行为学模型中,概然性与情感的强度、时间偏好、社会偏好等问题都只是想象的一般化模型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不确定性、时间与他人的效用借助于改变想象这一模型中不同的变量,以同一种机制影响着我们对于效用的认知,从而改变了我们的行为。 这正是休谟关于经济行为的理论,这一理论包含了情感,情感的传递即想象,以及最终所表现出的行为。在比较了休谟的经济行为理论的预测与当代行为经济学的经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休谟关于经济行为的理论能够提供一个关于个体行为的更全面和系统的解释。这一模型使得当下的分散的行为经济学模型能够在一个统一的视角下被我们所把握,进而,我们可以为学术界构建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统一的人类经济行为模型提供可能性。
【关键词】:苦乐感觉 情感 想象 行为 动机强力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09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23
- 1.1 研究的动机13-18
- 1.2 内容与思路18-20
- 1.3 创新与不足20-23
- 2 文献综述23-49
- 2.1 关键问题的选取23-24
- 2.2 动机理论24-34
- 2.2.1 后休谟动机理论25-33
- 2.2.2 休谟的动机理论33-34
- 2.3 休谟行为理论中的知觉理论及心灵运作机制34-48
- 2.3.1 知觉的性质34-39
- 2.3.2 知觉之间的联系:联想主义原则39-42
- 2.3.3 联想原则的应用:信念理论42-48
- 2.4 总结48-49
- 3 休谟的“效用”论及其内涵49-74
- 3.1 引言49-51
- 3.2 作为使用价值的“效用(Utility)”51-57
- 3.3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57-67
- 3.3.1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区分的必要性59-65
- 3.3.2 作为决策效用的直接情感65-67
- 3.4 理解经济学效用理论的流变67-72
- 3.4.1 边沁与体验效用67-69
- 3.4.2 杰文斯及边际效用69-71
- 3.4.3 序数效用论与显示偏好原理71-72
- 3.5 结论72-74
- 4 直接情感的影响力74-89
- 4.1 引言74-77
- 4.2 文献回顾77-79
- 4.3 直接情感的影响力79-87
- 4.3.1 直接情感的影响力不是什么79-81
- 4.3.2 情感的影响力与其猛烈程度81-83
- 4.3.3 情感影响力与福利大小83-85
- 4.3.4 情感影响力与习惯85-87
- 4.4 讨论87-89
- 5 想象与决策89-108
- 5.1 引言89-90
- 5.2 想象90-96
- 5.2.1 影响和规范想象的三大自然原则90-92
- 5.2.2 习惯与想象的特点92-94
- 5.2.3 通则及其影响94-95
- 5.2.4 关系的偏向与非对称性95-96
- 5.3 反省96-98
- 5.4 决策98-102
- 5.4.1 决策的一般化模型98-101
- 5.4.2 情感的对弈101-102
- 5.5 两个应用102-106
- 5.6 讨论106-108
- 6 情感强度与概然性108-121
- 6.1 引言108-109
- 6.2 概然性与信念109-110
- 6.3 概然性的分类110-118
- 6.3.1 哲学概然性110-115
- 6.3.2 非哲学概然性115-118
- 6.4 休谟概然性的行为学内涵118-120
- 6.5 讨论120-121
- 7 时间偏好模型121-135
- 7.1 引言121-122
- 7.2 时间偏好的心理机制122-124
- 7.3 非线性贴现率124-129
- 7.3.1 非对称贴现率124-126
- 7.3.2 时间与想象的一般规律126-129
- 7.4 时间贴现模型及其一般化129-130
- 7.5 模型与现代行为经济学议题130-134
- 7.5.1 偏好反转131-133
- 7.5.2 负时间偏好与量值效应133-134
- 7.6 讨论134-135
- 8 对象与情感:休谟的情感认知模型135-148
- 8.1 引言135-136
- 8.2 情感认知的基本模式136-137
- 8.2.1 多比少好136
- 8.2.2 清晰具体比不清晰不具体好136-137
- 8.2.3 差异产生激情137
- 8.3 比较原则与认知偏向137-145
- 8.3.1 比较原则138-141
- 8.3.2 比较的基础141-142
- 8.3.3 最小差异与通则142-145
- 8.4 应用145-147
- 8.4.1 习惯的影响145-146
- 8.4.2 比较原则与心理账户146-147
- 8.5 讨论147-148
- 9 同情的一般化模型148-161
- 9.1 引言148-149
- 9.2 同情的本质149-152
- 9.3 作为想象的同情的模型152-158
- 9.3.1 分享作为想象的特征152-154
- 9.3.2 自利作为利他的基础154-156
- 9.3.3 推论156-158
- 9.4 经验证据158-160
- 9.5 讨论和结论160-161
- 10 同情机制与动机多样化161-183
- 10.1 引言161-163
- 10.2 社会情感与社会偏好163-172
- 10.2.1 四种基本情感163-164
- 10.2.2 利他偏好与同情164-170
- 10.2.3 自利偏好与同情170-171
- 10.2.4 动机间的竞争与混合171-172
- 10.3 “思想实验”的应用172-179
- 10.3.1 自利理性人173-175
- 10.3.2 利他情感初现175-177
- 10.3.3 利他情感的初次确定177-178
- 10.3.4 利他情感的再次验证178-179
- 10.4 讨论179-183
- 11 总结与展望183-195
- 11.1 休谟经济行为理论中的理性问题184-186
- 11.2 休谟的统一模型186-188
- 11.3 本文正文的其他主要结论188-191
- 11.4 未来研究展望191-195
- 11.4.1 对于研究内容的展望191-193
- 11.4.2 对于研究方法的展望193-195
- 参考文献195-216
- 后记216-218
- 研究生期间主要成果列表21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吉达;论休谟关于信念的学说[J];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2 邓汉慧,张子刚;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程文晋,吴金鹏;哈耶克经济哲学方法论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4 叶德珠;王聪;李东辉;;行为经济学时间偏好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0年04期
5 吕益民;宋学宝;;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货币幻觉与价格幻觉[J];经济研究;1991年07期
6 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J];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7 汪丁丁;行为、意义与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8 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9 陈叶烽;;亲社会性行为及其社会偏好的分解[J];经济研究;2009年12期
10 王晗霞;吴易风;;斯蒂格利茨论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J];教学与研究;2010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嘉梅;时间贴现的分段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范良聪;实验经济学兴起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情感、想象与行为:休谟的经济行为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3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9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