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和碳足迹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4 07:07

  本文关键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和碳足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采用2002-201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等数据,并将土地利用方式划分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农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等4大类,并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传统能源消费项目对应关系,构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测算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2002-2011年中国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占整个四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最大(95.29%),其后依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4.31%)、交通用地(0.38%)和特殊用地(0.02%)。 (2)2002-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2002年的75844.89×108t上升到2011年的177009.34×108t,年均增长率达到14.82%。2002-2011年中国能源强度呈现动态下降的趋势,从2002年的0.6368t/104元减少至2011年的0.5878t/104元。其中,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能源强度较高,其2011年的能源强度0.9532t/104元和0.7926t/104元,,而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能源强度相对较低。 (3)2002-2011年中国土地利用能源消费碳排放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15.33×108t增加至2011年的22.81×108t,年均增长率为4.88%。其变化趋势呈近似 W‖型,其中,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在2003年和2008年均出现下降的状况,其他年份均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在四种用地类型年均碳排放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排放(13.52×108t)>交通用地碳排放(1.92×108t)>特殊用地碳排放(0.53×108t)>农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碳排放(0.42×108t)。 (4)2002-2011年我国碳汇总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21.54×108t到2004年的24.20×108t,年均增长率仅为1.38%。从碳足迹压力指数来看,其与中国碳汇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2002年的0.71上升到2011年的0.94,年均增长率3.60%,增幅较小。其中,低碳足迹压力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碳足迹压力均在0.35以下;一般碳足迹压力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东南地区和中部地区,碳足迹压力大致在0.60附近;高碳足迹压力地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等发达地区。2002-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碳足迹重心向西偏移的趋势。 (5)2002-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碳足迹总体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21228×104hm2增加至2011年的42659×104hm2,年均增长率达到10.10%。在四种用地类型年均碳足迹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足迹(25945.64×104hm2)>交通用地碳足迹(3545.20×104hm2)>农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碳足迹(1113.20×104hm2)>特殊用地能源消费碳足迹(908.77×104hm2)。
【关键词】:能源消费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足迹 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01.2;X196
【目录】:
  • 附表5-8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1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3-18
  • 1.2.1 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13-16
  • 1.2.2 土地利用碳足迹研究16-18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18-20
  • 1.3.1 研究思路18-19
  • 1.3.2 技术路线19-20
  • 2 理论基础与模型20-24
  • 2.1 理论基础20-21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20
  • 2.1.2 碳足迹理论20-21
  • 2.2 研究方法及模型21-24
  • 2.2.1 碳排放测算模型21-22
  • 2.2.2 碳足迹测算模型22-24
  • 3 土地利用及能源消费现状分析24-33
  • 3.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4-26
  • 3.1.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4-25
  • 3.1.2 交通用地25
  • 3.1.3 农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25-26
  • 3.1.4 特殊用地26
  • 3.2 能源消费现状分析26-33
  • 3.2.1 能源消费现状26-28
  • 3.2.2 能源强度分析28-33
  • 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33-46
  • 4.1 数据来源33
  • 4.2 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33-34
  • 4.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34-41
  • 4.3.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排放35-36
  • 4.3.2 交通用地碳排放36-38
  • 4.3.3 农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碳排放38-40
  • 4.3.4 特殊用地碳排放40-41
  • 4.4 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41-42
  • 4.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时空差异42-46
  •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足迹46-63
  • 5.1 碳汇及碳足迹压力指数46-49
  • 5.2 能源消费碳足迹及重心演变趋势49-52
  • 5.2.1 能源消费碳足迹49-50
  • 5.2.2 能源消费碳足迹重心演变趋势50-52
  • 5.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足迹52-59
  • 5.3.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足迹52-54
  • 5.3.2 交通用地碳足迹54-56
  • 5.3.3 农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碳足迹56-57
  • 5.3.4 特殊用地碳足迹57-59
  • 5.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时空差异59-63
  • 6 结论与讨论63-65
  • 6.1 结论63-64
  • 6.2 讨论64-65
  • 参考文献65-69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69-70
  • 致谢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纪远,王绍强,陈镜明,刘明亮,庄大方;1990~2000年中国土壤碳氮蓄积量与土地利用变化[J];地理学报;2004年04期

2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3 赵荣钦;黄贤金;;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4 周宾;陈兴鹏;王元亮;;区域累积碳足迹测度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3期

5 赵荣钦;秦明周;;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6 李颖;黄贤金;甄峰;;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7 王佳丽;黄贤金;郑泽庆;;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对碳效率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8 沈卫国;蔡智;刘志民;胡金强;王义恒;张涛;;浅谈水泥混凝土工业低二氧化碳排放技术[J];新世纪水泥导报;2008年04期

9 韩艳莉;陈克龙;陈英玉;苏茂新;陈亮;;1999~2008年青海省碳足迹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2期

10 谢鸿宇;陈贤生;林凯荣;胡安焱;;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J];生态学报;2008年04期


  本文关键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和碳足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4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44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e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