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及其中国化探寻
发布时间:2017-05-06 04:03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及其中国化探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土地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是一个由土地产权权能理论等组成的理论系统,在他庞大的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深刻影响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新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总体看来经历了农民个体所有制和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两个阶段。在每一阶段,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都深刻影响着决策者的相关制度选择;同时决策者在每一阶段又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对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有所发展,如毛泽东的农民土地个体所有制理论、农业合作化理论、人民公社思想;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江泽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的发展以及胡锦涛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与我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果实,生动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典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经过几代领导人艰苦卓绝的探索,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在保障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无法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仍存在多种问题,如所有权主体虚位、产权权能弱化、产权流动性不强、土地细碎化严重以及制度激励功能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学界在农地产权制度选择上提出了土地私有化及土地国有化等多种解决方案。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启发我们,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史过程,任何制度的选择都不能超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土地私有化违背了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土地国有化虽是一种社会必然性,但不适应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 以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我们应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强化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明晰产权;以市场化为导向规范土地流转和土地征收;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经营走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 土地产权 农村土地制度 中国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091.91;F321.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9
- (一) 选题意义11-13
- 1、理论意义12
- 2、现实意义12-13
- (二) 研究现状分析13-16
- 1、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研究13-14
- 2、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14-15
- 3、集体土地所有制暴露出的问题研究15-16
- 4、完善集体所有制的措施研究16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6-17
- 1、研究方法16-17
- 2、创新之处17
- (四) 基本概念界定17-19
- 1、产权17
- 2、土地产权17
- 3、农村土地制度17-19
- 一、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主要内容19-26
- (一) 马克思土地产权权能理论19-20
- (二) 马克思土地产权权能统一与分离理论20-22
- (三) 马克思资本主义地租理论22-23
- (四)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土地产权公有的理论23-26
- 1、马克思土地合作制理论23-24
- 2、马克思土地国有化思想24-26
- 二、建国至改革开放前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26-35
- (一) 历史背景: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26-31
- 1、50年代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土地产权权能分析26-27
- 2、初级农业合作化的进程及土地产权权能分析27-29
- 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及土地产权权能分析29
- 4、人民公社化的进程及土地产权权能分析29-31
- (二) 毛泽东对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的发展31-35
- 1、毛泽东的农民土地个体所有制理论31-32
- 2、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理论32
- 3、毛泽东的人民公社化思想32-35
- 三、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35-45
- (一) 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变迁35-39
- (二)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发展39-45
- 1、邓小平关于农业的“两个飞跃”思想39-41
- 2、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土地产权理论的发展41-42
- 3、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土地产权理论的新发展42-45
- 四、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面临的困境与制度安排争论45-55
- (一)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面临的困境45-51
- 1、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45-46
- 2、土地产权权能弱化46-49
- 3、土地产权流动性不强49-50
- 4、土地细碎化严重,经营分散50-51
- 5、制度激励功能不足51
- (二)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争论51-55
- 五、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合理方向——马克思主义土地产权理论的当代启示55-60
- (一) 产权明晰55-56
- (二) 市场化导向56-58
- 1、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导向57
- 2、土地征收的市场化导向57-58
- (三) 合作化趋向58-60
- 结语60-61
- 参考文献61-66
- 致谢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富平;;土地使用权的物权法定位——《物权法》规定之评析[J];北方法学;2010年04期
2 杜润生;;包产到户:来自农民的制度创新[J];百年潮;2000年02期
3 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钟怀宇;;论改革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5 林志友;;江泽民论“三农”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5期
6 杨显贵,夏玉华;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7 张燕梅;;马克思土地产权权能理论对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J];福州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8 冀县卿;钱忠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与中国农业增长:一个经济解释[J];管理世界;2009年01期
9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1年42期
10 陈海秋;;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J];高校社科信息;200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及其中国化探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47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