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知识经济下商誉会计:理论研究与准则改进

发布时间:2017-05-15 19:07

  本文关键词:知识经济下商誉会计:理论研究与准则改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摘要:在知识经济下,企业能力和知识积累效应,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已明显超过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本文以商誉理论起源及其经济实质作为逻辑研究起点,围绕无形资产与商誉、商誉的经济实质及构成因素、商誉确认与计量、商誉列报与披露等内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会计准则演变过程进行了文献综述,梳理商誉理论研究现状,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运用归纳总结法、比较分析法,并结合上市公司年报信息,对我国现行有关商誉会计准则现存问题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原则与其他资产不一致;二是多次交易实现企业并购提前确认了商誉;三是复杂股权结构下企业并购商誉确认与计量不完整;四是并购商誉后续计量未能反映出并购协同效应;五是商誉列报与披露信息缺失。之后,本文对并购商誉与公司业绩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以2007-2012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并购商誉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上市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对并购商誉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计量的“并购商誉”能够提升公司当期业绩;在以后期间内,除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外,确认计量的“并购商誉”显著降低了公司业绩,上市公司支付较高的对价而确认的“并购商誉”对公司业绩的负面影响存在滞后性;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上市公司的“并购商誉”能够提升公司业绩。这表明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确认与计量的商誉没有体现出商誉的经济实质。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以会计基本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企业并购协同理论为依据,对我国商誉会计准则的改进与重构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提出了商誉会计理论框架,对商誉作出了新的定义与分类。本文认为,商誉是指企业的能力,该能力是企业在过去持续经营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或通过并购取得的、能够控制的、现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不能单独辨认和交易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本文对商誉进行重分类,除按来源或取得方法不同划分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外,为了客观反映并购协同效应,本文还按企业并购日时间点将并购商誉划分为“并购日商誉”和“并购后商誉”两类,其中,“并购日商誉”是指并购日时点的商誉,即外购商誉,“并购后商誉”是指并购日以后各期期末商誉,包括并购日已确认的外购商誉和因并购协同效应而新增的商誉。从定量角度来看,并购后商誉=并购日商誉+并购后新增商誉(并购协同效应)。二是提出了并购商誉确认与计量一般原则,确保商誉定义和实体理论得到一致性的遵循。三是对一次交易实现企业并购、多次交易分步实现企业并购、间接控股子公司实现企业并购以及通过多路径控股子公司实现企业并购商誉的确认与初始计量提出改进意见。四是提出了并购商誉进行后续计量原则和方法,以客观反映并购协同效应,即“并购后商誉”的变化情况。五是提出了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以解决目前企业账面价值与企业市场价值相背离的问题。目前上市公司会计账面价值与公司市场价值有较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没有把体现企业能力的全部商誉予以确认与计量。对并购商誉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核心问题是对“两个公允价值”的估值,而采用估值技术对企业整体及其可辨认净资产进行定价,仅依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自身力量难以胜任。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商誉计量这一会计学发展的瓶颈,本文运用系统的方法,提出构建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使商誉估值尽可能接近市场价值。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包括三个方面:①企业内设价值评估部门或委托企业价值评估专业机构,对企业商誉价值进行估值,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估值一次,并向会计机构指供相关数据;同时根据市场、专业分析师反馈情况进行修正;②企业会计机构、会计师根据商誉价值估值数据,对商誉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这也是企业价值的发现过程;③市场分析师作为独立第三方,对商誉估值的公允性、可靠性以及企业信息质量进行持续评价。六是提出了商誉权益属性和商誉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客观反映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商誉资产权益的归属。七是提出了改进商誉列报与披露的建议。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是在传统资产观基础上建立的,未将反映企业能力、竞争优势的商誉作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加以确认,也未反映“商誉人力资本观”,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本文提出将现行“资产负债表”改为“财务状况表”,将“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改为“负债及主体权益”项目,在原“所有者权益”基础上增加“待确认权益”项目,以反映企业包括人力资本价值在内的商誉价值。其中,“待确认权益”反映的是企业并购后由于并购方与被并购企业之间整合所带来的协同效用,该权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资本公积,有一部分属于“资本雇佣劳动”背景下的不完备契约机制而形成的财富积累,这部分财富可用于企业股权或期权激励、分红、员工被遣散时的补偿费等,作为主体权益的一部分单独列报。同时,在主体权益(商誉)变动表“待确认权益(商誉)”项目下列示,在综合收益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下列示。
【关键词】:商誉 并购商誉 确认与计量 列报与披露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062.3;F832.51;F275
【目录】:
  • 致谢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12-14
  • 目录14-17
  • 图录17-18
  • 表录18-19
  • 1 导论19-31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表述19-22
  • 1.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22-27
  • 1.2.1 研究内容22-26
  • 1.2.2 研究目标26
  • 1.2.3 研究方法26-27
  • 1.3 本文创新点27-31
  • 2 文献综述31-51
  • 2.1 关于无形资产与商誉31-33
  • 2.2 关于商誉经济实质及构成因素33-42
  • 2.3 关于商誉确认与计量42-45
  • 2.4 关于商誉列报与披露45-47
  • 2.5 关于商誉与公司业绩47-48
  • 2.6 本章小结48-51
  • 3 理论基础51-69
  • 3.1 会计基本理论51-57
  • 3.1.1 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51-55
  • 3.1.2 合并会计报表理论55-57
  • 3.2 企业能力理论57-63
  • 3.2.1 企业能力概念与特征57-59
  • 3.2.2 企业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59-61
  • 3.2.3 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61-63
  • 3.3 企业并购协同理论63-66
  • 3.3.1 企业并购含义与分类63-64
  • 3.3.2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64-66
  • 3.4 本章小结66-69
  • 4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现存问题研究69-97
  • 4.1 我国商誉会计准则现存问题定性研究69-81
  • 4.1.1 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问题研究69-76
  • 4.1.2 并购商誉后续计量与计提减值准备问题研究76-79
  • 4.1.3 商誉列报与披露问题研究79-81
  • 4.2 并购商誉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研究81-95
  • 4.2.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商誉描述性统计81-86
  • 4.2.2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86-87
  • 4.2.3 研究设计与模型选择87-90
  • 4.2.4 回归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90-95
  • 4.2.5 并购商誉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研究结论95
  • 4.3 本章小结95-97
  • 5 商誉会计准则改进与重构97-145
  • 5.1 关于商誉会计理论框架97-108
  • 5.1.1 商誉定义、经济涵义与特征97-102
  • 5.1.2 商誉划分标准与分类102-106
  • 5.1.3 商誉确认与计量原则106-108
  • 5.2 关于并购商誉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改进108-132
  • 5.2.1 一次交易实现企业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109-111
  • 5.2.2 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111-114
  • 5.2.3 间接控股子公司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114-122
  • 5.2.4 多路径控股子公司并购商誉确认与初始计量122-127
  • 5.2.5 并购协同效应与并购商誉后续计量127-132
  • 5.3 关于商誉计量方法与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132-137
  • 5.3.1 商誉计量方法132-134
  • 5.3.2 商誉公允价值发现、评价及修正机制134-137
  • 5.4 关于商誉权益属性与商誉权益的会计处理137-139
  • 5.4.1 人力资本与商誉权益属性137-138
  • 5.4.2 商誉权益的会计处理138-139
  • 5.5 关于商誉列报与披露139-144
  • 5.5.1 并购商誉列报改进建议139-143
  • 5.5.2 并购商誉披露改进建议143-144
  • 5.6 本章小结144-145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145-149
  • 6.1 研究结论145-147
  • 6.2 研究展望147-149
  • 参考文献149-155
  • 作者简历155-157
  • 学位论文数据集157

  本文关键词:知识经济下商誉会计:理论研究与准则改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8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68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d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