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白钦先新金融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16:07

  本文关键词:白钦先新金融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1年岁末,我国著名资深金融学家白钦先教授荣获中国闽都教育发展基金会首届“中国金融研究杰出贡献奖”。该奖由全国有金融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近三十家高校的金融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博导代表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评审,并投票选定,每两年评选一次,2011年是首届,每届从报名或被推荐者中评选一人获奖。这是与2010年刘鸿儒中国教育基金会“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限75岁以上)并列的、非政府的、全国性、权威性、专业性最高学术奖。这一奖项的获得是对白钦先教授三十多年来在学科建设发展、学术特色、理论创新、高级人才培养和社会贡献成就的一次检阅与肯定。 在颁奖典礼上,白钦先教授以“新视角”概括了他对经济金融理论的创新与传承,并提出以“新金融观”和“新发展观”梳理其经济金融理论。这是对中国经济金融理论自发、自主的传承,对于深化中国经济金融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要传承一国特色的经济金融理论并非易事,这是因为一国或地区所处的地理、经济、社会、人文环境决定了各国经济金融学家研究经济金融问题时的视野、方法、关注的重点,也决定了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学术特色。如古埃及人依赖灌溉体系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古希腊的柏拉图视城邦为理想国的合理载体,中国儒家的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与环境特征。经济金融理论也是如此,在各国显示了纷繁多样的特色,经济金融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呈现出多样化形态,比如英国的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法国的重农学派,德国的国家主义与历史学派,奥地利的边际主义,美国的制度学派。 当我们的研究视野聚焦到现代金融理论时,在汗牛充栋的学术殿堂里,我们日益容易迷路,不知所终。从教科书到学术论文,从理论到实践充满了单一性,细微的市场与无限的自由成为金融理论的关注焦点,货币中性、中介无效、市场无效等金融中性充斥着学界,虽然实际情况是各国都在利用金融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事实上的金融非中性却仍被激烈地排斥。为什么显而易见的事实一再被忽视?白钦先新金融观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金融非中性,跳出西方金融理论针对货币、中介、市场“中性与非中性、无效与有效”的争论,研究金融的体制、三维、资源、人文等基本属性,凸显金融对经济的作用与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 本文共有七章。第1章是绪论,重点是文献综述,通过对西方金融理论的系统性梳理,指出西方金融学者在研究金融中介、市场、货币等问题时的局限性,与此相对比梳理白钦先新金融观文献。第2章是白钦先金融学说概要。简要回顾和概括白钦先教授在“金融体制比较说”、“政策性金融说”、“金融资源学说与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及“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说”等四大领域研究的成果和贡献。 第3章是新金融观的界定。西方金融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以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观,认为金融结构的变迁就是金融发展,后来的追随者将金融结构定格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并讨论了二者的优劣;以博迪和默顿为代表的金融功能观,认为金融功能比结构更稳定,应该从功能视角分析金融问题;以布莱克-斯科尔斯为代表的金融工程观,认为金融是风险管理,以此开发出管理风险的各种金融工具并为之定价,从而实现消除不确定性风险。无论是结构观、功能观,还是工程观,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需要从金融的另外属性探讨经济金融问题。白钦先新金融观赋予了金融新的四种属性,即体制属性、三维属性、资源属性和人文属性,与西方金融观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研究路径、不同的基础假设,并与之并行而立,是中国学者独立自主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 第4章是新金融观的基本假设。新金融观秉持以货币非中性为基础的金融非中性,是货币中性与非中性循环链条上的一次飞跃。经济金融学家对货币中性和非中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西方金融学者长期以来陷入中性或非中性认识的漩涡,白钦先新金融观则是在新形势下一贯秉持金融非中性,完成了一次对货币非中性认知的深化。 第5章是新金融观的基本属性和形成背景。本章探讨了新金融观的体制、三维、资源和人文属性,认为新金融观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产物,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时代产物,是金融与理论危机的反思产物。 第6章是新金融观的基本内容。本章论证了体制金融、三维金融、资源金融和人文金融四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四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新金融观。新金融观的微观基础是体制金融,中观基础是三维金融,宏观基础是资源金融,约束条件是人文金融。 第7章是新金融观的方法论和学术贡献。新金融观的方法论是大局观的整体论,新金融观的学术贡献主要有奠定了比较金融学的学科体系,开创了政策性金融理论和三维金融理论,深化了对金融本质属性的认知,拓展了金融学的研究领域,揭示了金融学研究的民族性特征,,是东方学人对金融的独特解读。 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新金融观的基本假设是金融非中性。第二,新金融观的基本属性是体制、三维、资源和人文。第三,新金融观的基本内容是体制金融、三维金融、金融资源和人文金融,这四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以“九大要素”为分析框架组建新金融观微观基础的条件下,将金融具体分为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三大三维一体联动的金融族类,最终将金融本质归结为资源,指出金融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关爱,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第四,新金融观具有十分重大的学术贡献。体制金融、三维金融、金融资源和人文金融这些创新成果拓展了金融的研究内容,指明了金融研究的理论归宿。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揭示西方金融结构观、功能观和工程观,指出它们存在的重量性发展轻质性发展,重微观金融轻宏观金融,重技术金融轻人文金融,重实用金融轻理论金融等局限性;(2)将白钦先新金融观概括为体制、三维、资源、人文等四种属性,并区别于西方金融的结构、功能和工程属性,以一个新的视角揭示金融的本质属性;(3)创新性地总结经济金融学家关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构建模型论证了金融非中性;(4)将金融体制、三维金融、金融资源和人文金融等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新金融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指出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函数形象地表达出来。本文研究的不足主要是因自身知识水平、结构和能力等因素,用体制、三维、资源和人文等四种金融观概括博大精深的白钦先金融学说有些偏颇,需要进一步努力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新金融观 体制金融 三维金融 资源金融 人文金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092.7;F830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第1章 绪论16-30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6-17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7-26
  • 1.2.1 国外研究述评17-23
  • 1.2.2 国内研究述评23-26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26-28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28-30
  • 第2章 白钦先金融学说概要30-46
  • 2.1 金融体制比较说30-34
  • 2.2 政策性金融说34-38
  • 2.3 金融资源学说与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38-41
  • 2.4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说41-46
  • 第3章 白钦先新金融观的界定46-60
  • 3.1 三种有代表性的西方金融观46-54
  • 3.1.1 以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观46-50
  • 3.1.2 以默顿和博迪为代表的金融功能观50-52
  • 3.1.3 以布莱克-斯科尔斯为代表的金融工程观52-54
  • 3.2 白钦先新金融观的界定54-60
  • 3.2.1 西方三种金融观的局限性54-57
  • 3.2.2 新金融观的界定57-60
  • 第4章 新金融观的基本假设60-72
  • 4.1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争论60-67
  • 4.1.1 早期简朴的货币中性论60-61
  • 4.1.2 交换视角的货币中性论61-63
  • 4.1.3 简朴的货币非中性论63-66
  • 4.1.4 生产视角的货币非中性论66-67
  • 4.2 金融系统纳入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67-69
  • 4.2.1 金融和经济两部门的生产函数67-68
  • 4.2.2 纳入金融系统的生产函数68-69
  • 4.3 新金融观秉持金融非中性69-72
  • 4.3.1 两条不同的研究基点69-70
  • 4.3.2 白钦先新金融观对货币非中性论的扬弃70-72
  • 第5章 新金融观的基本属性和形成背景72-89
  • 5.1 新金融观的基本属性72-84
  • 5.1.1 体制属性72-75
  • 5.1.2 三维属性75-80
  • 5.1.3 资源属性80-83
  • 5.1.4 人文属性83-84
  • 5.2 新金融观的形成背景84-89
  • 5.2.1 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产物84-86
  • 5.2.2 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时代产物86-87
  • 5.2.3 金融与理论危机的反思产物87-89
  • 第6章 新金融观的基本内容89-105
  • 6.1 新金融观的微观基础:金融体制89-93
  • 6.1.1 “九大要素”的含义89-91
  • 6.1.2 “九大要素”与三维金融的函数关系式91-92
  • 6.1.3 体制金融构成新金融观的微观基础92-93
  • 6.2 新金融观的中观基础:三维金融93-97
  • 6.2.1 三维金融的含义93-95
  • 6.2.2 三维金融与金融资源系统的函数关系式95-96
  • 6.2.3 三维金融构成新金融观的中观基础96-97
  • 6.3 新金融观的宏观基础:金融资源97-100
  • 6.3.1 金融资源的含义97
  • 6.3.2 金融资源系统与经济发展的函数关系式97-99
  • 6.3.3 金融资源构成新金融观的宏观基础99-100
  • 6.4 新金融观的约束条件:人文金融100-105
  • 6.4.1 人文金融的含义100-104
  • 6.4.2 人文金融构成新金融观的约束条件104-105
  • 第7章 新金融观的方法论和学术贡献105-116
  • 7.1 新金融观的方法论105-109
  • 7.1.1 新金融观的大局观105-107
  • 7.1.2 新金融观的整体论107-109
  • 7.2 新金融观的学术贡献109-116
  • 7.2.1 体制金融观的学术贡献109-110
  • 7.2.2 三维金融观的学术贡献110-112
  • 7.2.3 金融资源观的学术贡献112-114
  • 7.2.4 人文金融观的学术贡献114-116
  • 附录:白钦先学术年表(1978 至今)116-133
  • 参考文献133-143
  • 致谢143-14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45-1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钦先;比较银行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J];财经科学;1999年02期

2 白钦先;秦援晋;;“退而更化”:中国合作金融的改良之路[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6期

3 白钦先;王伟;;科学认识政策性金融制度[J];财贸经济;2010年08期

4 白钦先;20世纪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回顾和展望[J];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05期

5 白钦先,薛誉华;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演进——美国银行业百年并购的回顾与启示[J];金融论坛;2001年04期

6 白钦先,丁志杰;产融结合、主办银行与重塑银企关系[J];城市金融论坛;1997年10期

7 白钦先;建立面向21世纪的金融可持续发展观[J];城市金融论坛;1998年08期

8 白钦先,王兆刚;体制变迁的风险与可持续发展──浅评日本的金融改革与金融危机[J];城市金融论坛;1999年02期

9 白钦先;谭庆华;;金融虚拟化与金融共谋共犯结构——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反思[J];东岳论丛;2010年04期

10 白宏宇,张荔;百年来的金融监管:理论演化、实践变迁及前景展望[J];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白钦先新金融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1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71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0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